致富 – MelodyLiao https://melodyliao.cc 廖偉玲心理師 Mon, 15 Jul 2024 04:00:54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4.7 https://melodyliao.cc/wp-content/uploads/2019/01/cropped-Melody-logo-432-32x32.jpg 致富 – MelodyLiao https://melodyliao.cc 32 32 如何養成好習慣?《設計你的小習慣》書評/書摘 https://melodyliao.cc/10332/%e5%a6%82%e4%bd%95%e9%a4%8a%e6%88%90%e5%a5%bd%e7%bf%92%e6%85%a3%ef%bc%9f%e3%80%8a%e8%a8%ad%e8%a8%88%e4%bd%a0%e7%9a%84%e5%b0%8f%e7%bf%92%e6%85%a3%e3%80%8b%e6%9b%b8%e8%a9%95-%e6%9b%b8%e6%91%98 Mon, 15 Jul 2024 04:00:54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32 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柯永河,多年研究發展出「習慣心理學」,他認為心理治療就是一個幫個案養成好習慣、去除壞習慣的過 […]

這篇文章 如何養成好習慣?《設計你的小習慣》書評/書摘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柯永河,多年研究發展出「習慣心理學」,他認為心理治療就是一個幫個案養成好習慣、去除壞習慣的過程
我也覺得大部分的人,都很難靠自己的意志力養成新習慣,所以這本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教授BJ Fogg的新書,雖然並不是很容易閱讀,但針對養成習慣的步驟跟誤區,真的寫得很詳細,舉例也很豐富,能從中學到不少東西,很值得參考。
書中的第一個重點,是跟行為有關的方程式

「行為 = 動機 x 能力 x 提示」
夠高的動機、足夠的能力、提示信號,三者同時出現時,才能促使好的行為發生。

繼續看看過去你企圖養成習慣的時候,是不是漏了其中一項呢?

一、「動機不足」

讓我們改變失敗的原因,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不只一種(動機不只一種),甚至還會互相競爭!
想少吃一點,但抗拒不了珍奶的誘惑… 想擁有性感的馬甲線,但更想躺在沙發上追劇。
只有非常高強度的動機,才能讓我們立馬做出改變(像等到疫情變得嚴重了,台灣人才願意冒險打疫苗。)

提高動機的方法,是找出與志向匹配的行為

作者建議我們要先「釐清志向」。
我覺得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是釐清自己的「價值觀」,從「真正想要」的點出發,動機才會高。
有時候人們並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為自己只是想「變好看」,但想要變好看的真正目的,是擁有一段「好的關係」。以為自己想「變有錢」,背後的目的卻是「想過沒有壓力的生活」,所以當為了賺更多錢而面臨工作壓力的時候,就會面臨內心的衝突,而放棄高薪工作機會,沒有辦法變有錢。

藉著不斷探問「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來更了解自己,找到更能激勵自己的動機。

有了跟志向匹配的動機,接下來就可以「探索黃金行為」:符合志向,有動機且有能力做到的行為。
用自由聯想的方式,想出10個以上的好行為,再評估這些行為的效果跟可行性,做成一張焦點地圖。
(焦點地圖就像一個四象限圖,縱軸是行為是否有效?橫軸是我們有能力完成這件事嗎?)
焦點地圖的右上角是「有效」又「做得到」的行動,是我們要找的「黃金行為」。

  • 步驟1:寫下你想要的目標與志向(價值觀)
  • 步驟2:想出10~20個能達成志向的行為。
  • 步驟3:把這些行為分別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
  • 步驟4:評估這些行為的效果(焦點地圖的縱軸)
  • 步驟5:評估這些行為的可行性(焦點地圖的橫軸)
  • 步驟6:從焦點地圖的右上角,挑選「黃金行為」執行。

我來示範及練習一下:
步驟1:我的目標是「減輕疫情壓力」,更深入去想,對我真正重要的志向跟價值觀是「維持身心平衡」
步驟2:為了達到以上的目標,我想到的對應行為有:彈鋼琴、畫畫、把小孩丟掉或塞回去、離家出走、早點睡、在家做瑜伽、跟另一半討論好顧小孩時間表、喝很多飲料、買玩具給小孩、訓練小孩做家事、找出小孩喜歡的幼教節目、買很多玩具給自己、找出可以跟小孩一起玩的遊戲、一直滑手機(所有爸媽都會做的事)
步驟3-6:評估這些行為的效果跟可行性,畫出下面的焦點地圖,並找到找到黃金行為。

低可行性 高可行性
高效果 (夢裡出現的行為)
把小孩丟掉或塞回去
離家出走
早睡早起
此區就是黃金行為
跟另一半討論好顧小孩的時間表
找出小孩喜歡的幼教節目跟活動
訓練小孩做家事
找一些能跟小孩一起玩(而且不無聊)的遊戲
低效果 (沒時間,而且小孩旁邊亂的時候都很不減壓)
彈鋼琴
畫畫
在家做瑜伽
(治標不治本的行為)
滑手機
喝很多含糖飲料跟酒 

買新玩具給小孩
買更多玩具給自己

 

二、「能力不夠」

大部分人無法養成好習慣的原因很單純,「想養成的習慣太過困難」!
如果目前的能力不許可,或做了之後總是產生挫折,習慣是很難建立的。
建立習慣需要五個Yes,你一直建立不了的習慣,是卡在哪一個能力因子呢:

  1. 足夠的時間?
  2. 足夠的金錢?
  3. 足夠的體力?
  4. 足夠的創意或腦力?
  5. 行為是否能融入現在的生活習慣、還是需要另做調整?

只有降低習慣的難度,讓自己有能力馬上行動,或是不影響現有的生活模式,習慣才會被養成。

解法:藉著找出「入門步驟」或「縮小規模」,來將習慣變小、變簡單:

  • 每天做20個伏地挺身雖然不是很難,但我做2下就不行了,所以目標可以是2下(縮小規模),即使不符合健身教練的要求…。
  • 每天閱讀超級困難,但如果只是「翻開書(入門步驟)」或是「讀一小段(縮小規模)」就比較簡單。
  • 每天靜坐10分鐘不容易,但「拿出瑜珈墊(入門步驟)」或「做三個深呼吸(縮小規模)」任何人都辦的到。

 

三、缺乏提示

沒有提示就不會有行動產生!啟動習慣,需要清楚明確的提示。

常見的提示像是:

  • 在手機上設鬧鐘
  • 寄信、簡訊給自己
  • 用白板筆寫在浴室的鏡子上
  • 把某個傢俱擺在奇怪的位子上
  • 在冰箱裡面放紙條
  • 叫小孩幫忙提醒
  • 把戒指戴在不對的手指上
  • 把便利貼貼在手機上

作者非常推薦用「生活中的既有習慣」當「錨點(anchor)」,來提醒我們養成新習慣。
你可以寫成以下的句子:
「我在_(錨點)_之後,會_(做新習慣)_。」
不好的例子:「我在_罵完老公_之後,會__跟他道歉__。 」
如果提示沒效果,可能是提示不夠好用,請換一個試試。
什麼樣的既有習慣拿來當「錨點」比較好呢?

  • 目前生活中的既有習慣,每天一定會發生的事。
    早上起床刷牙洗臉、上車之後拿手機出來滑,工作前先去茶水間裝水,回到家把鑰匙放在門邊、睡覺前拿手機去充電…
  • 「錨點」與想養成的習慣要有關聯性。
    「我在_刷牙_之後,會_清理廚房__。」刷牙跟廚房相關太低,不行~
  • 範圍小且明確,最好把提示縮小成「最後一個動作」。
    「刷牙」的最後一個動作是「把電動牙刷放回充電器」;「到辦公室」的最後一個動作是「坐到座位後放下包包」;「洗澡」的最後一個動作是「把毛巾掛回去」。

你可以列出每天會固定做的一些習慣行為,看看哪些適合當錨點?(包括上班前、用餐前後、準備下班時、下班後、回家前、上床睡覺前)。也可以把讓你感到煩惱的人事物條列下來,把這些煩惱事件作為錨點,連結想要的新習慣(例如在家防疫被家人惹怒之後,就做一個全身的伸展+深呼吸 😆)。

四、沒有慶祝每個小成功

你有過這種經驗嗎?發現某個手遊太好玩忍不住每天上線,或是發現某個零食太美味而一試成主顧...
如果做某件事之後感到開心,持續下去的機率就會增加!只要有強大的正面情緒,不需要靠意志力苦撐,幾天之内就可以養成新習慣。因為正面美好的感覺,跟大腦的獎賞中樞、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藉著刻意創造開心的情緒,就能利用先天的大腦機制來建立習慣。

「好情緒創造習慣」!

連結好情緒的方式有很多種,下面幾個供你參考。

  • 你喜愛的歌曲:想一首能讓你感到開心、成功和振奮的歌曲,唱其中一段做為慶祝的方法。
  • 肢體動作:哪一種肢體動作讓你感到開心和成功,可能是舉起大姆指、某個舞步、拍拍手、比勝利V字、舉高雙臂..。
  • 口頭肯定:哪句話讓你說了之後感到開心和成功? 「YES」「我好棒」「Yeah」!

如果你不擅長鼓舞自己,找個小孩陪你練幾次,或想像你最溫暖的好朋友會怎麼鼓勵你。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幼稚園小班的女兒每天都會線上上課,在旁陪讀的我驚覺,幼稚園老師每次問小朋友問題之後,一定會口頭跟肢體稱讚孩子做的不錯,所以孩子才能一直專心地上課跟回答問題。
看了之後,我覺得對自己的鼓勵還是太少了…,如果想要養成新習慣,只要稍微有一點點作為,就要大力的稱讚自己,對自己嚴苛對養成習慣來說,絕不是好作法。

結論

想要養成好習慣需要ABC三步驟:「A錨點 –> B行為 –> C慶祝」

  1. 錨點時刻 (Anchor moment):設定提醒的錨,最好是既有的慣例(像是刷牙)或發生的事件(比如鬧鐘鈴聲)。
  2. 小小的新行為 (new tiny Behavior):行動要夠簡單,簡單到跟別人說的時候會害羞…
  3. 立即慶祝 (instant Celebration):完成行動後要創造正面情緒,不管是口頭鼓勵或比個Yeah都可以,這點是我們最常忽略的。

祝每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養成你最想要的好習慣~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繼續追蹤我,更多實用的心理學知識與你分享
✔ IG:@meetype.tw
✔ FB: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 Youtube:Melody的心理學

Ref: 設計你的小習慣: 全球瘋IG背後的行為設計學家教你慣性動作養成的技術
Tiny Habits: The Small Changes That Change Everything
作者:BJ.福格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
有限公司

Photo by Ethan Robertson on Unsplash

這篇文章 如何養成好習慣?《設計你的小習慣》書評/書摘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避免踏入「意志力耗損」的陷阱,才更容易達成目標 https://melodyliao.cc/10317/%e9%81%bf%e5%85%8d%e8%b8%8f%e5%85%a5%e3%80%8c%e6%84%8f%e5%bf%97%e5%8a%9b%e8%80%97%e6%90%8d%e3%80%8d%e7%9a%84%e9%99%b7%e9%98%b1%ef%bc%8c%e6%89%8d%e6%9b%b4%e5%ae%b9%e6%98%93%e9%81%94%e6%88%90%e7%9b%ae Mon, 15 Jul 2024 03:55:03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17 意志力來自哪裡? 意志力來自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區」,這個區域幫我們做出困難的抉擇,控制眼前的原始衝動以獲得長期 […]

這篇文章 避免踏入「意志力耗損」的陷阱,才更容易達成目標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意志力來自哪裡?

意志力來自腦中的「前額葉皮質區」,這個區域幫我們做出困難的抉擇,控制眼前的原始衝動以獲得長期的報酬。無論是不吃甜食、不滑手機、努力工作、克制自己不對小孩大吼,這些意志力都來自同一個源頭,所以會漸漸耗盡。像是一整天沒吸菸的癮君子晚上可能會加倍抽回來、努力節食的人更容易外遇、工作一整天的職業婦女回家後很難拒絕連續劇的誘惑。
因為意志力有限,我們更得小心這耗損意志力的三個陷阱:

一、「壓力與壞心情」

當我們感受到威脅及壓力的時候,腎上腺素就會分泌壓力賀爾蒙啟動「戰逃反應」,以確保身體有足夠的氧氣跟能量對抗危險,我們的心跳變快、血壓升高、呼吸變得急促。「戰逃反應」是動物重要的求生機制,但它卻會抑制掌管意志力的「前額葉皮質區」。
因此在某個層面來說,「壓力是意志力的敵人」,人在壓力大的時候特別容易被誘惑,因為大腦想幫我們找快樂。藉由打電動、上社群軟體、追劇、吃甜食來產生多巴胺(人腦傳遞快樂的神經傳導物質)就是最快(但不是最好)的方式。應對之道是平時建立良好的紓壓方式(例如健康的嗜好、運動、好友支持)以保持好心情,也減少意志力的消耗。

二、「工作的小進展」

工作上的進展看似會鼓舞人們繼續努力,但其實人更容易因為一點進步就鬆懈,覺得自己表現得那麼好,理所當然要享受一下,結果遠離了真正想要的目標。想避免意志力潰散,要常常提醒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像我會把本月、本週、本日最重要的工作寫在電腦桌面上,把長期夢想貼在房間牆上,想不看到都難。

三、「罪惡感」

研究人員發現,很多人在減肥的時候,如果不小心咬了一口蛋糕,就會覺得減肥計畫砸鍋,然後對自己說「管他的,反正都吃了,乾脆全部吃掉。」工作時的我們,也可能誤入這種陷阱,被拖延或失誤引發的罪惡感導致心情沮喪,最後做的更糟。改善的方法是,及時覺察「自我責怪」帶來的破壞力,改以「自我認可」及「自我負責」的態度面對失誤,就能讓計畫進行的更順暢。

除了陷阱,也分享提高意志力的三個秘訣

一、「沙盤推演」

事先想好可能犯錯的情況,並提前計劃出遠離誘惑的方式

若能預先規劃好阻礙發生時的策略,到時就能更堅定的執行計劃。例如去上班的途中,想想今天的「工作流程」(先完成重要的報告)及「可能遇到的阻礙」(愛聊天的同事、難纏的客戶),還有「應對阻礙的方式」。

二、「近朱者赤」

意志力會互相感染!當我們跟吃很少的瘦子一起吃飯,就很難吃太多,因為人很容易被群眾影響,即使內心不願意承認。所以,在需要意志力的時候,請想想那個毅力驚人的朋友會怎麼做? 或乾脆與那些有毅力的朋友為伍,從他們身上獲得一些正能量。

 

三、「絕不壓抑」

當我請你不要想白熊,你腦中肯定揮之不去白熊的畫面。人腦很有趣,會壓抑反彈越大。羅密歐與茱麗葉會如此相愛,就是因為雙方爸媽反對。一旦放棄控制渴望,它們的影響力反而會降低,在渴望來臨時(想玩社群軟體或手遊時),請停下來深呼吸,靜靜觀察這個渴望是怎麼影響你與你的身體,先接納這個渴望,並等待渴望的海浪退去。例如可以跟自己說:「我好想玩FB放空,所以等中午休息的時候我要邊吃飯邊玩」。
參考資料:輕鬆駕馭意志力

本文同步發表於melodyliao.cc

⇩⇩喜歡這篇文章嗎,和我們保持聯絡吧⇩⇩
加我 FB好友:Melodyliao.tw

✔ IG:@meetype.tw
✔ FB: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 Youtube:Melody的心理學

這篇文章 避免踏入「意志力耗損」的陷阱,才更容易達成目標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與時間有約 https://melodyliao.cc/10314/%e8%88%87%e6%99%82%e9%96%93%e6%9c%89%e7%b4%84 Mon, 15 Jul 2024 03:53:03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14 為了做好時間管理,我們用了便條紙、筆記本、google行事曆等各種工具來幫忙,試圖在短時間內做好更多的事。短期 […]

這篇文章 與時間有約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為了做好時間管理,我們用了便條紙、筆記本、google行事曆等各種工具來幫忙,試圖在短時間內做好更多的事。短期內似乎有所幫助,但我們最終還是陷入時間不夠的痛苦中,為什麼呢?
史蒂芬柯維指出,這些時間管理工具的目的是講求「效率」,把重點放在「急迫性」,想達到的目標大多是功成名就,不一定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有時還會忽略健康跟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所以,無法為我們創造出高品質的生活。
解決之道,是了解「時間管理有其限制」,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工具,而是「羅盤」來引領人生的方向。不需要斤斤計較花了多少時間、做了多少件事,只要朝著羅盤前進,無論快慢,都會朝著真正有意義的目標移動,也會過著真正想要的生活。

做好時間管理,首先得區分「要事」跟「急事」

試著將你日常生活會做的工作跟瑣事,以重要跟緊急兩個向度,分成四個象限。
大多數人都會把時間花在緊急的I及III象限,忙得焦頭爛額後,不得不把最終的精力花在IV象限(滑手機、追劇、打電動)以獲得短暫的放鬆,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身心靈的空虛耗損。
想要過更有意義的生活,我們要盡量練習分辨,何者是真正重要的工作,做更多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把時間從 III 挪到 II),並避免浪費在 IV上面。
大原則清楚了以後,我們就可以在每個週末花半小時來規劃下周活動。
而不是每天想到什麼做什麼,被時間追著跑…

時間管理六步驟

步驟1:與使命連結

要先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寫下3個對自己最重要的事,再開始做計畫。

步驟2:認清角色

每個人都身兼數職,寫下你人生中扮演的各種角色
例如: 女兒/姊姊/學生/打工的工讀生/義工

步驟3:設定目標

思考在剛剛那些角色裡,下周可以做哪件最重要的事情以產生最大的效果?
把範圍限定在1-2個最重要的目標,也不要把每個角色都設定目標。

步驟4: 做好周計畫

一周目標是你最關切的事,通常屬於第二象限(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
設定目標後,將最重要的事情優先放進行事曆中。

步驟5: 每天的實踐

每天第一件事,是看看今日行程,把最重要的事標示出來,安排事情的先後順序。

步驟6: 行動後的評估

在行動之後,記得要要評估成果,藉著每一週的練習跟回顧,我們會越來越有覺察力,看清「抉擇」與「行為」交互的結果,也知道怎麼改善目標跟調整行動方向。
Ref: 史蒂芬柯維–與時間有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繼續關注我們⇩⇩
📍IG:@meetype.tw
📍FB: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Youtube:Melody的心理學

本文同步發表於 Melodyliao.cc

這篇文章 與時間有約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如何真的改變? 目標不再落空的秘訣 https://melodyliao.cc/10290/%e5%a6%82%e4%bd%95%e7%9c%9f%e7%9a%84%e6%94%b9%e8%ae%8a-%e7%9b%ae%e6%a8%99%e4%b8%8d%e5%86%8d%e8%90%bd%e7%a9%ba%e7%9a%84%e7%a7%98%e8%a8%a3 Mon, 15 Jul 2024 03:43:51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290 我們每天要做出成千上萬個決定,這些決定近一半是潛意識依「習慣」做出的。「習慣」決定了我們工作的成果,也決定了生 […]

這篇文章 如何真的改變? 目標不再落空的秘訣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習慣的來源 「習慣」,是人腦為了節省資源而產生的行為,藉著腦中的基底核(Basal ganglia)將一系列的動作轉化成一個集合 (chunking),以節省腦力的消耗,不需要花太多注意力就能完成刷牙、穿衣、吃飯、上班等等動作。 但是「習慣」也有壞處,因為當它養成後,只要一不注意我們就會進入自動導航模式,不自覺的依習慣行動。例如今天明明要去拜訪客戶,卻不小心開了去公司的老路;想要放慢吃東西的速度,還是十分鐘就把便當嗑掉了...。

新習慣的養成

長年累積的舊習慣深深刻在腦中,要改並不容易,與其改變舊習慣,更好的方式是養成一個取代它的新習慣。 至於怎麼養成新習慣呢?我們要理解新習慣的養成包括「提示」、「慣性行為」、「獎酬」還有「創造渴望」。其中「創造渴望」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以養成運動習慣為例,研究人員發現能持續運動的受訪者,都是因為渴望某種獎酬 ,例如運動後的腦內啡讓他們「感覺很棒」、或是體能進步帶來的「成就感」。 為了多賣一點產品,企業也會下功夫創造「獎酬」跟「渴望感」來幫助消費者養成習慣。像在牙膏裡面添加刺激性成分,讓人感覺口氣清新;在洗髮精加入發泡劑,讓洗頭的時候能滿手泡泡;在面膜中加入螢光粉讓臉敷完後立即變白….。 所以如果你也想養成跑步習慣,除了選定一個簡單的「提示」 (把慢跑衣擺在鬧鐘),還要加上清楚且能帶來「渴望」的「獎酬」才會有效, 例如慢跑後來罐好喝的氣泡水,紀錄跑步的里程數來獲得成就感…。

舊習慣的革除

那要如何藉著養成新習慣來改掉舊習慣呢?舉例說明如下:

一、找一組「想改變的舊習慣」跟「想養成的新習慣」

想改變的舊習慣是? 「下班回家後癱在沙發前看電視到很晚。」 想養成的新習慣是?「下班回家後早點睡」

二、找出和舊習慣有關的「提示物」,讓自己多一點覺察:

花幾天紀錄舊習慣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緒、周遭人事物。例如,下班八點回到家後,身體「覺得很累」,所以看到沙發就想坐下來、因為沒有其他人「覺得冷清」所以打開搖控器開關聽聲音。然後不自覺就一直看下去,即使覺得電視節目很無聊。 以看電視來說,「沙發」跟「遙控器」都是提示物,而且一進房子就看得到,所以改變這個提示物很重要,譬如把遙控器藏起來、在沙發上改放睡衣提示自己早睡。

三、找出「獎賞」&創造「渴望」:

要找出早點睡覺的獎賞還真的需要一點創意跟摸索,而且每個人喜歡的東西不太一樣,可以試試不同的方式。若以我為例,可能會買喜歡的小說放在床上,早點上床就可以看久一點;要哄小孩早睡也一樣,如果早點上床,爸媽就會講故事講久一點。

四、實際行動:

我們都聽過「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二十一天」,但這是錯誤的觀點。習慣養成需要多少時間並不一定,端看難度有多高,還有獎勵有多吸引人。 例如要我養成每天晚上九點睡的習慣,可能需要好幾年(因為難度太高,動機太低),但如果是晚上十點半睡,可能只需要兩個月,只要每個禮拜都早十分鐘睡就可以。 習慣難改,是因為我們在和大腦建立多年的神經迴路作戰,最好的方法就是循序漸進,挑簡單的做起,這樣比較容易有「成就感」,讓人渴望繼續努力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繼續關注我們⇩⇩ 📍IG:@meetype.tw 📍FB: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Youtube:Melody的心理學  

參考資料: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 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這篇文章 如何真的改變? 目標不再落空的秘訣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2020/05/02 經濟日報 《自我經營/正面思考 扭轉頹勢》 https://melodyliao.cc/5575/2020-05-02-newspaper Wed, 06 May 2020 05:16:46 +0000 https://melodyliao.cc/?p=5575 英國心理學教授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找來兩群人:一群人自認運氣不錯,另一群人自認運氣很 […]

這篇文章 2020/05/02 經濟日報 《自我經營/正面思考 扭轉頹勢》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英國心理學教授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找來兩群人:一群人自認運氣不錯,另一群人自認運氣很背。實驗開始,李察各發一份內容相同的報紙,請兩組人各自計算裡頭有幾張照片。自認運氣很背的那群人很仔細地翻閱,一張一張地數,費了數分鐘才算出來。

樂觀心態逆轉壞運

反觀自認運氣不錯的那群人,不到幾秒鐘就得出答案,因為報紙第二頁印著一行大字:「別數了,報紙上共有43張照片!」明明是一樣的報紙,自認好運的人一眼看見機會,自認不幸的人果然錯失良機。李察最後歸納:「幸運兒擅長創造與發現良機,傾聽直覺做出好運決策,並用正面預期讓預言應驗,以樂觀心態逆轉壞運。」

組織心理學家們累積不少有關「正面心態」的研究,如:職場中最有成效的團隊具備正面態度,他們大部分的時候帶著正面心態而非負面心態(正負面的比例約是三比一)。還有,擁有正向情緒能帶來績效跟收入上的優勢,例如樂觀業務員比悲觀業務員的業績高出56%,處於正面心態的人也比較有創造性。

比起焦慮難過的情緒,大腦的獎勵迴路(例如分泌快樂賀爾蒙「多巴胺」或類似鴉片劑的「腦內啡」等讓人興奮的神經傳導物質)能幫助人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感到愉快且有高動機!焦慮難過的情緒可能會幫助我們更謹慎小心,但長期處於焦慮下對身心健康都不利,更可能因過度焦慮而表現不佳。

總而言之,「正面的思考」能讓大腦產生有利的改變,幫助我們擁有致富的好運氣跟高動機!

 

延伸閱讀

 

歡迎加我FB好友

延伸閱讀 Melody致富的力量

bookcover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531526

這篇文章 2020/05/02 經濟日報 《自我經營/正面思考 扭轉頹勢》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2020/03/26 經濟日報 《思考方塊/愛上工作 激發熱情》 https://melodyliao.cc/5564/jobpassion Wed, 06 May 2020 03:27:54 +0000 https://melodyliao.cc/?p=5564 學了心理學後才了解,人生想要有任何改變就要「回到自己」。想變有錢、快樂或美好的親密關係,都要從「認識自己」、「 […]

這篇文章 2020/03/26 經濟日報 《思考方塊/愛上工作 激發熱情》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學了心理學後才了解,人生想要有任何改變就要「回到自己」。想變有錢、快樂或美好的親密關係,都要從「認識自己」、「與自己連結」開始,找到自己喜歡的職業也是一樣。儘管這樣做不一定保證馬上賺大錢,卻能擁有發自內心的動力,讓自己做得開心長久,並願意比別人多花一份心力,遇到困境時也願意多點堅持。

外在酬賞不是最好的動機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可以幫助我們撐過致富前的漫長過程,並在長期苦練中甘之如飴。心流大師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訪問過無數位諾貝爾獎獲獎人,他的結論是:「那些鎮日努力工作的成功人士,都說自己『沒有一天在工作』。」美國心理學家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也提出,使人堅持下去的最好動機,不是「金錢」這種外在酬賞,而是「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有意義、有貢獻」這類內在動機。換句話說,內在動機更能激發一個人的熱情。

國外有個實驗很有趣。研究者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印度馬杜拉賴卡瑪拉大學的學生當受試者,請他們玩各類遊戲,並依表現好壞提供小、中、大三種獎勵。結果發現,獎勵只對「不用思考的遊戲」有效,如果遊戲需要創意或思考,獎勵愈大反而表現愈差。

經濟學家布魯諾.傅萊提出的「誘因排擠效果」理論也認為,金錢可能會削弱內在動機,降低原本做事的動力。

Paypal創辦人彼得.提爾在《從0到1》書中寫道:「一家公司付給執行長的錢愈少,表現愈好!這是我投資了數百家新創事業注意到的事。」他發現,年薪超過30萬美元的執行長,表現會更像政客而非創業者。因為過高的薪水會讓執行長只想維持現狀,而不是與員工一同努力解決問題。

內在動機高,錢就跟著來

再舉另個例子。維基百科與Encarta線上百科,你聽過哪一個?前者是網友們不收錢自發完成,後者則是微軟花大錢請專家編寫,沒想到2009年6月不敵維基百科,宣布停止販售,這就是「內在動機」的力量!編寫維基百科的網友大多出於興趣,或希望寫的內容有利於他人,即使沒拿半毛錢,他們仍有很強烈的動機想去做好這件事。

股神巴菲特一開始去葛拉漢的公司工作時,沒問過薪水是多少,到月底發薪才知道。
他建議人們要做熱情所在之事,就像「天天踏著輕快步伐、像跳踢踏舞一樣跳著進辦公室,和很棒的人一起工作。」

美國CNN電視台型男主播安德森.古柏曾勉勵新聞系學生:「成功的第一步,是先弄清楚自己真正的熱情在哪?是什麼讓你熱血沸騰?第二步,是跟著熱情去找一份工作;第三步,是比別人都更努力工作,工時更長更自動,連沒人想做的事也自願去做。」總之,愛上工作、覺得工作有意義,可以使我們獲致最高的動力,得到最佳的表現,所以才會有人說:「追著興趣跑,錢會跟著來;追著錢跑,永遠比錢慢一步。」

(作者是諮商心理師)

 

延伸閱讀

歡迎加我FB好友

延伸閱讀 Melody致富的力量

bookcover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443678

這篇文章 2020/03/26 經濟日報 《思考方塊/愛上工作 激發熱情》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20個毀掉決策的認知偏誤 (下) https://melodyliao.cc/4865/20%e5%80%8b%e6%af%80%e6%8e%89%e6%b1%ba%e7%ad%96%e7%9a%84%e8%aa%8d%e7%9f%a5%e5%81%8f%e8%aa%a4-%e4%b8%8b Wed, 03 Jul 2019 12:36:20 +0000 https://melodyliao.cc/?p=4865 想要做出好的判斷,一定要小心存在每個人心中的認知偏誤,當我們把這些容易犯錯的認知偏誤嫻熟在心,就能大大的提升決 […]

這篇文章 20個毀掉決策的認知偏誤 (下)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想要做出好的判斷,一定要小心存在每個人心中的認知偏誤,當我們把這些容易犯錯的認知偏誤嫻熟在心,就能大大的提升決策的品質,不管工作、炒股、買房,都有更高的勝率。

11. Outcome bias 結果偏誤:用結果去評斷決策的好壞,而非真的考量決定是否正確。

例如在賭場贏了很多錢後,認為賭博是一項正確的事。但結果是好的並不表示決策就是對的,這次贏錢下次可能會輸錢。

12. Overconfidence effect 過度自信:對自己的能力過度有信心,太相信自己主觀感覺。例如給予受試者測驗題,並問他們有多少信心答對,他們所估計的答對率比實際作答的答對率高。

專家比新手更容易產生偏誤,因為專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時,會運用先前的知識背景和經驗,但未必符合現況,因而更容易犯下過度自信。

13. Placebo effect 安慰劑效應:相信某件事有一定的影響力。在醫療上,給予病人安慰劑(例如維他命、生理食鹽水等等)這種不算實際治療的藥品,但因為病人心裡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症狀得到舒緩。

14.Pro-innovation bias 支持創新偏誤:對於新創的技術、科技過於樂觀且過度高估其實用性,看不到其弱點和局限性。

例如矽谷一家血液檢測新創公司:Theranos,聲稱發明一種技術,只要透過手指採集幾毫升的血液就可以檢測出上百種疾病,誤導大眾對他們的產品、未來科技的發明過度樂觀,吸引許多投資者贊助。多年後才發現這是一場騙局,他們刻意不談遇到的困難,這個困難是現有的檢測技術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

15.Recency 近因偏差:把最新、最近發生的資訊視為最重要的,因此在判斷事物發展趨勢時,會比較重視最近的訊息。例如最近中美貿易戰,我們就會認為最近的股市漲跌都跟中美貿易有關。
在人跟人的相處上,過去認為「第一印象」最
重要,「近因偏差」跟「第一印象」剛好相反,是關於那個人的最新的印象。有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跟那個人相處的印象是連續發生,那我們傾向相信「第一印象」,但如果中間有一些間斷,例如很久沒聯絡,可能我們會更容易傾向「近因偏差」,相信最新的訊息。



16.Salience 顯著性偏差:容易只注意凸顯的資訊。常常會因為這個突出的訊號,偏離本來要做的事情。
例如有人在安靜的圖書館講話,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被他們講話聲吸引,而忽略原本在讀的書。
顯著性偏差影響我們的決策,即使我們想要健康飲食,但當不健康的食物擺在眼前時,我們很難不被香氣跟吃高熱量的食物後的爽快感吸引,忽略了不健康食物對於身體的壞影響。

17.Selective perception 選擇性偏差:選擇性注意自己有興趣、期待的資訊。將影響我們如何感知、判斷事物。

例如兩隊球隊在比賽時,當身為其中一方支持者時,會覺得較常看到另一方犯規的行為。
跟情人眼裡出西施也有點像,愛他的時候,怎麼看都看到另一半的優點;不愛的時候,看他全身上下都不順眼。

18.Stereotyping 刻板印象:對種族、性別等等特定特徵的刻板印象,通常是因為缺乏對該團體真正的瞭解。

刻板印象幫助我們迅速的將人、事、物歸類,以對該團體或人有基本的認識和想像。
但這個缺點是也會過度將人事物標籤化,無法客觀看待,甚至歧視對方。

19. Survivorship bias 倖存者偏差我們常常只注意那些最後的成功者,忽略中間被洗出場的失敗者。

例如我們常常聽到創業成功的故事,而覺得創業簡單、值得一事,是因為我們創業失敗的例子都不會出現在新聞媒體上。

20. Zero-risk bias 零風險偏差:人類總是尋求安穩跟確定性,不傾向冒險。
當兩個選擇呈現時,我們會傾向選擇風險較小的,不一定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

繼續閱讀

20個毀掉決策的認知偏誤 (上)

 

參考資料:https://static.businessinsider.com/image/55ddd6f7bd86ef1e008b6051/image.jpg

20-cognitive-biases-that-screw-up-your-decisions

 

歡迎加入我Facebook好友

這篇文章 20個毀掉決策的認知偏誤 (下)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紅包的心理學:損失厭惡與各種增強 https://melodyliao.cc/4103/%e5%8c%85%e7%b4%85%e5%8c%85%e7%9a%84%e5%bf%83%e7%90%86%e5%ad%b8%ef%bc%9a%e6%90%8d%e5%a4%b1%e5%8e%ad%e6%83%a1%e8%88%87%e5%90%84%e7%a8%ae%e5%a2%9e%e5%bc%b7 Thu, 31 Jan 2019 05:18:39 +0000 https://melodyliao.cc/?p=4103 有讀者問我,他去年剛結婚,第一次包紅包給對方家長,心理師是否有包紅包的建議? 選擇紅包的數字一直以來都不是簡單 […]

這篇文章 紅包的心理學:損失厭惡與各種增強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有讀者問我,他去年剛結婚,第一次包紅包給對方家長,心理師是否有包紅包的建議?

選擇紅包的數字一直以來都不是簡單的事,包少了怕失禮,包多了很傷本。還好以心理學來說,包多少不是重點,重點是「明年不能比今年少」。大家小時候有拿過紅包嗎?如果舅舅以前都包六百,今年卻只包兩百。你會不會覺得,「舅舅是不是討厭我了?」,還是「舅舅工作出狀況了嗎?」

以心理學來說,人非常痛恨損失,失去一百塊帶給我們的痛苦遠比得到一百塊大得多。這叫做「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面對同樣數量的「獲得」和「損失」時,「損失的痛苦」比「獲得的快樂」大了兩倍以上。

就像拿紅包,如果曾經拿過六百,今年卻只拿到兩百,我們會覺得好像被剝奪了,獲得兩百的快樂被比下去了。所以包紅包的重點,就是不能變少!可是每年的景氣跟工作狀況不太一樣,今年能包一萬,明年不一定包的了那麼多,怎麼辦?

固定金額+貼心額外小禮物

這邊有一個小建議,選擇每年都能負擔得起的金額(例如:每年6000元), 再用今年多出來的預算挑一份禮物。禮物不一定每一年有,不一定多少錢,也不一定要除夕夜給。因為「時間、次數都不固定的禮物」,反而比固定在過年期間拿到的紅包更讓人驚喜。

 

這來自心理學的增強理論,當我們想要塑造一個行為,我們可以利用「增強物」來幫忙。例如想訓練狗狗學會坐,在狗狗每次坐下後,我們就立刻給牠一塊餅乾並稱讚牠,久而久之牠就會學會坐下。對動物來說,初級增強物是「食物」,次級增強物則有「金錢」、「禮物」、「讚美」等等。

每次坐下就給餅乾,叫做「連續增強」:每一次只要正確反應,就給予增強物。好比每次去見公婆都帶著禮物去,久而久之公婆就會很期待看到你(理論上啦…),不過如果你很長一段時間沒送禮,他們的期待也會減退(這叫消退反應)。 

有趣的是,「部分增強」的效果更好:部分增強是當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只選擇一部分反應給予增強物。
1950年的老鼠研究驗證了這點:研究人員將大鼠分為AB兩組,當它們走過某一通道,就能獲得食物獎賞。A組大鼠每次走過通道都會獲得食物,B組大鼠則只有30%的機率獲得食物。

接下來,兩組大鼠的食物獎賞都取消,而牠們還是繼續剛剛學到的「走通道就有食物」。但是,兩組大鼠有所差異,B組大鼠嘗試走通道的行為比A組大鼠的次數更多,維持的時間也更長。也就是說,每次都得到獎賞的「連續增強組(A組大鼠)」被獎賞塑造出來的行為,遠不如「部分增強組(B組大鼠)」來的持久堅定。

部分增強分為好多種,依據不同的時間和次數,分為「固定時距增強」、「變動時距增強」、「固定比率增強」和「變動比率增強」四種。

  • 「固定時距增強」:固定時間下,對行為進行增強。一年內,固定時間會送禮(例如每一季、每半年)。也像是公司裡的年終獎金。
  • 「變動時距增強」:不固定的時間下,對行為進行增強,個體不知何時能得到酬賞,但一定會獲得。一年內有時一季、有時兩季送一次禮,送禮時間不固定。
  • 「固定比率增強」:固定比率下,對行為進行增強。每見面幾次後,就送一次禮。或像飲料店的集點卡,滿十杯送一杯。
  • 「變動比率增強」:有時見面送禮,有時不送禮。像是買樂透、玩吃角子老虎(或是捉摸不定的壞情人?!)。

其中有時送、有時不送這種「變動比率增強」的效果最好,消退的速度最慢。此種沒有規則可循,不能事先預測的獎賞,更能夠刺激我們腦中的激勵系統反應。就像吃角子老虎會讓我們上癮,就是無法預料何時會中獎,所以會一直重複那個拉下橫桿的動作。

最後你問我,連禮物的錢我都想省,行嗎?

剛剛不是有提到「讚美」也是一種次級增強物?想要省錢,嘴就要甜一點。「爸,你怎麼看起來更年輕了?」「爸,每次跟你聊天我都學好多!」「媽妳這道菜怎麼煮的,比餐廳好吃多了,一定要教我!」「媽,你好有品味,把家裡佈置的好舒適~」甜言蜜語的效用大家都知道,但想講的真誠自然,平常時候就要好好練習,加油啦!

本文同步發表於MoneyBar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這篇文章 紅包的心理學:損失厭惡與各種增強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過年紅包總是花光怎麼辦?你得先知道什麼是「心理帳戶」 https://melodyliao.cc/3999/%e9%81%8e%e5%b9%b4%e7%b4%85%e5%8c%85%e7%b8%bd%e6%98%af%e8%8a%b1%e5%85%89%e6%80%8e%e9%ba%bc%e8%be%a6%ef%bc%9f%e4%bd%a0%e5%be%97%e5%85%88%e7%9f%a5%e9%81%93%e4%bb%80%e9%ba%bc%e6%98%af%e3%80%8c%e5%bf%83 Wed, 23 Jan 2019 12:00:19 +0000 https://melodyliao.cc/?p=3999 A組實驗對象被告知,他們這禮拜已經花了50元看球賽 B組實驗對象被告知,他們這禮拜收到了50元的停車繳費單 然 […]

這篇文章 過年紅包總是花光怎麼辦?你得先知道什麼是「心理帳戶」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A組實驗對象被告知,他們這禮拜已經花了50元看球賽
B組實驗對象被告知,他們這禮拜收到了50元的停車繳費單
然後研究人員問他們,這個週末是否願意花錢看電影,A組的人比較不願意花這個錢,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們用完了當周的娛樂預算。

上述的例子,來自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所說明的「心理帳戶」觀念

我們會無意識地把錢分門別類,就像上述的故事,娛樂費算在一起,停車費算在一起,不能一蓋而論。

心理帳戶有很多種形式,買票錢、買菜錢、薪水帳戶、退休金帳戶、口袋現金,我們看待的方式都不一樣。我們會把這些不同類別的錢,賦予不同的花錢方式,不同的「邊際消費傾向」

「邊際消費傾向」是當你手上有一百塊時,你傾向花掉多少?有100元,花70,邊際消費傾向就是0.7;拿100,花200,邊際消費傾向就是2.0

我們看得最緊的心理帳戶,是「退休金帳戶」或「孩子的教育費」這類「長期儲蓄帳戶」。老美因為太愛花錢,政府主動幫每個人開了一個401(K)帳戶,每個月可以存薪水進去,雇主也可以照比例存錢給員工,增值的部分還能節稅。台灣近幾年也開始有這個選項,公司要提撥6%到你的勞退帳戶,你自己也可以主動提撥。除非經濟有困難,大部分人都不會去動用這個帳戶裡的錢(邊際消費傾向=0

最容易被花掉的是手上的現金,而我們看待「薪水帳戶」這種短期儲蓄帳戶,會比退休金帳戶寬鬆的多,有些人會存一些下來,很多月光族則是賺多少花多少(月光族的薪水帳戶之邊際消費傾向=1)。

至於「紅包」或「樂透」這種莫名的「意外之財」又會怎麼花呢?就要看它的大小了。如果大樂透中了五十萬的大獎,多半會存下一點。但如果是幾百塊的小獎,就會被當作現金順手花掉,或再加碼幾張樂透,最後一毛都沒賺。

Thaler告訴我們「小的收益會被標記為目前所得,然後花費掉,較大的收益會歸入資產帳戶,資產帳戶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

研究者發現,發同樣數目的錢給不同的家庭,年收入較低的家庭,會認為這是大筆的意外之財(此筆金額為他們年收入的66%),邊際消費傾向是0.23。但是對年收入高的家庭來說,因為這是一筆小錢(此筆金額只有他們年收入的7%),所以不但不會存起來,還會加倍的花掉它,邊際消費傾向高達2.0!這種拿五千花一萬的概念,在敗家家庭很常見。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年紀越大,反而更難存下紅包。因為小時候零用錢很少,紅包算是大筆意外之財。開始賺錢之後,紅包變成小錢,我們不經意就會花掉它,搞不好還會雙倍的敗家

那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用實際行動去改變「心理帳戶」

  1. 過年期間:立馬將手中的現金,存到便利商店存款機(現金帳戶     短期存款帳戶)
  2. 過年後:更進一步把這筆錢存到證券戶、或是存成定存、存成美金 (短期存款帳戶  長期儲蓄帳戶)

這樣,我們就能把會長腳的紅包,好好的綁在自己身邊~

除了存紅包之外,我們還可以怎麼運用心理帳戶的原理,幫自己存點錢呢?

我想到一個例子,我曾聽一個長輩告訴我,他當年去外商,每個月的薪水很高,還有很多優渥福利,結果都存不到錢。反觀其他朋友在台商,月薪 比他低得多,但是一年會領一次大筆的分紅,反而很早就存到錢買房(因為大筆的「紅利」會被納入資產帳戶,而非所得帳戶;所得帳戶容易被花掉,邊際消費傾向為0.685,資產帳戶較不容易花掉,邊際消費傾向為0.437

這個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月薪就是比較難存,大筆年終或股票則容易得多。但我們總不可能叫公司平常月薪少給一點,等年終再一起發吧!

比較實際的做法是,每個月收到薪水時,就已經規劃好該存多少,把想存的金額數目自動轉帳到另一個帳戶內(銀行可以設定這個功能,幫助你無痛存款),這樣就不會把「要存的錢」跟「要花的錢」混在相同賬戶。或者將發薪日隔天設定為「定期定額基金的扣款日」。你也可以為每個月的支出編定預算限制,買衣服的預算、娛樂費的預算、吃飯的預算...,事先幫錢列預算,比較不會花超過(但我本人覺得執行起來蠻困難..)

如果你意志力不高,最好不要使用信用卡,因為有了信用卡之後,我們對消費的掌控程度會降低,愛買一族可能會發現,薪水付了上個月的卡費後,根本不夠這個月生活,剛剛所有的存錢規劃都淪為空談,每個月都活在追繳上個月的卡債….。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這篇文章 過年紅包總是花光怎麼辦?你得先知道什麼是「心理帳戶」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美樂蒂的股票操作心法 https://melodyliao.cc/4001/%e7%be%8e%e6%a8%82%e8%92%82%e7%9a%84%e8%82%a1%e7%a5%a8%e6%93%8d%e4%bd%9c%e5%bf%83%e6%b3%95 Mon, 21 Jan 2019 11:00:02 +0000 https://melodyliao.cc/?p=4001 我第一次買股票是在大四的時候,看學長買就去開了戶。我還記得第一支股票是太空梭,一股九塊多。在政大修科技管理學程 […]

這篇文章 美樂蒂的股票操作心法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我第一次買股票是在大四的時候,看學長買就去開了戶。我還記得第一支股票是太空梭,一股九塊多。在政大修科技管理學程的時候,我修了投資學、財務管理學,也看很多書,對我的後來的投資很有幫助。剛開始投資因為資本很少,一次只買一張,但我覺得一開始買的少沒關係,只要手上有股票,就是在場內,能學到很多經驗。而且因為錢少,就算賠掉也不痛,那些失敗的經驗是無價的,你可不希望未來你有大筆資金的時候,才犯同樣的錯誤。

我一開始研究投資的時候很認真,也看很多書,但我發現跟身邊朋友比較起來,我對投資的熱情不算高,他們可以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研究,甚至想當全職操盤手,進入證券業,有些朋友則是家底跟資本很厚。但我不是,我比較保守,也不想花那麼多時間,是被動型的投資者,所以被動型的策略比較適合我。

所以,我的操作心法首先就是「要認識自己」,別人操盤的方法不一定適合我,別人成功的模式我也不一定能複製。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強項跟弱項,找出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操作方式,才會開心。

第二是資金控管。很多投資破產的,大多是資金控管出了問題。我喜歡穩健的獲利,長處是不貪心也不會想要天天盯盤,我相信複利的力量。年輕的時候會買0050,後來轉向S&P500,每個月買進持續好幾年。台股我買中華電、大統益這種定存股,也是放了好幾年,只要定期配股利,平常都不用看(但大家一定要注意,適合我的不一定適合你,我買的時候大統益才50塊,現在進場已經9X塊,殖利率不一樣。)我也有一筆錢積極投資,但是資金控管的很嚴,跌20%就停損,因為我心臟不大容易緊張,更不會借錢投資,才能把認知資源放在心理專業工作上。

 

心理學就是研究人行為的科學,而投資跟人的決策有關,也屬於心理學,或者有人稱為行為經濟學。我認為想提升投資績效,要理解有什麼心理因素會影響決策品質。

最重要的,是你的「潛意識」是否願意想賺大錢?是否認為自己能靠股市賺錢?

潛意識比意識的力量大得多,有時候我們買賣,只是因為潛意識喜歡這檔股票,決定買了之後,才去幫這個決定找原因。或者是我們內心恐懼賠錢,所以決定賣。不是真的有什麼理性的原因。

剛剛提到資金控管。我們在認知匱乏的時候,特別會用潛意識做快速非理性的判斷,做出賠錢的決定。就像股市作手回憶錄有一個故事: 有一位客戶股票套牢了,晚上睡不著,問說該怎麼辦。前輩告訴他: 賣掉你的部位,賣到你睡得著為止。資金控管的好,能保持認知頻寬彈性,比較容易做出理性的判斷。

另外,有些人的投資有問題,是潛意識跟金錢的關係不好,比如他的父母有一些金錢議題,他就無意識複製了父母的決策模式,可能左手賺進很多錢,右手就賠掉。常常會買一些自己不能駕馭的投機股,或是時間到了就會歸零的權證。以一個心理諮商師的角度來說,投資的技術跟經驗當然很重要,但在這之前,要更清明的去覺察自己潛意識的干擾。

如何覺察潛意識對自己的干擾?

簡單的改變方式,是在自己每次買賣的時候做筆記。不只記錄你的決策原因,還要記錄你當下的心情、周遭的環境、身體的狀態、內在有什麼想法,這些能幫助你提高自我的覺察力,做出更理性清明的決定。

另一個對投資者很重要的,是情緒穩定度

就像大家都知道傑西李佛摩非常聰明有能力,可能不輸巴菲特,但他破產好幾次,最後的人生結局也很淒慘,我想這跟他的情緒穩定度不佳很有關係。要提升情緒穩定度並不容易,諮商是一個方法,正念練習也是一個不錯又省錢的方式,還能幫助我們減低壓力,提高覺察力。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這篇文章 美樂蒂的股票操作心法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