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
Melody Liao

Melody Liao

過年紅包總是花光怎麼辦?你得先知道什麼是「心理帳戶」

A組實驗對象被告知,他們這禮拜已經花了50元看球賽
B組實驗對象被告知,他們這禮拜收到了50元的停車繳費單
然後研究人員問他們,這個週末是否願意花錢看電影,A組的人比較不願意花這個錢,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們用完了當周的娛樂預算。

上述的例子,來自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行為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所說明的「心理帳戶」觀念

我們會無意識地把錢分門別類,就像上述的故事,娛樂費算在一起,停車費算在一起,不能一蓋而論。

心理帳戶有很多種形式,買票錢、買菜錢、薪水帳戶、退休金帳戶、口袋現金,我們看待的方式都不一樣。我們會把這些不同類別的錢,賦予不同的花錢方式,不同的「邊際消費傾向」

「邊際消費傾向」是當你手上有一百塊時,你傾向花掉多少?有100元,花70,邊際消費傾向就是0.7;拿100,花200,邊際消費傾向就是2.0

我們看得最緊的心理帳戶,是「退休金帳戶」或「孩子的教育費」這類「長期儲蓄帳戶」。老美因為太愛花錢,政府主動幫每個人開了一個401(K)帳戶,每個月可以存薪水進去,雇主也可以照比例存錢給員工,增值的部分還能節稅。台灣近幾年也開始有這個選項,公司要提撥6%到你的勞退帳戶,你自己也可以主動提撥。除非經濟有困難,大部分人都不會去動用這個帳戶裡的錢(邊際消費傾向=0

最容易被花掉的是手上的現金,而我們看待「薪水帳戶」這種短期儲蓄帳戶,會比退休金帳戶寬鬆的多,有些人會存一些下來,很多月光族則是賺多少花多少(月光族的薪水帳戶之邊際消費傾向=1)。

至於「紅包」或「樂透」這種莫名的「意外之財」又會怎麼花呢?就要看它的大小了。如果大樂透中了五十萬的大獎,多半會存下一點。但如果是幾百塊的小獎,就會被當作現金順手花掉,或再加碼幾張樂透,最後一毛都沒賺。

Thaler告訴我們「小的收益會被標記為目前所得,然後花費掉,較大的收益會歸入資產帳戶,資產帳戶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

研究者發現,發同樣數目的錢給不同的家庭,年收入較低的家庭,會認為這是大筆的意外之財(此筆金額為他們年收入的66%),邊際消費傾向是0.23。但是對年收入高的家庭來說,因為這是一筆小錢(此筆金額只有他們年收入的7%),所以不但不會存起來,還會加倍的花掉它,邊際消費傾向高達2.0!這種拿五千花一萬的概念,在敗家家庭很常見。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年紀越大,反而更難存下紅包。因為小時候零用錢很少,紅包算是大筆意外之財。開始賺錢之後,紅包變成小錢,我們不經意就會花掉它,搞不好還會雙倍的敗家

那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用實際行動去改變「心理帳戶」

  1. 過年期間:立馬將手中的現金,存到便利商店存款機(現金帳戶     短期存款帳戶)
  2. 過年後:更進一步把這筆錢存到證券戶、或是存成定存、存成美金 (短期存款帳戶  長期儲蓄帳戶)

這樣,我們就能把會長腳的紅包,好好的綁在自己身邊~

除了存紅包之外,我們還可以怎麼運用心理帳戶的原理,幫自己存點錢呢?

我想到一個例子,我曾聽一個長輩告訴我,他當年去外商,每個月的薪水很高,還有很多優渥福利,結果都存不到錢。反觀其他朋友在台商,月薪 比他低得多,但是一年會領一次大筆的分紅,反而很早就存到錢買房(因為大筆的「紅利」會被納入資產帳戶,而非所得帳戶;所得帳戶容易被花掉,邊際消費傾向為0.685,資產帳戶較不容易花掉,邊際消費傾向為0.437

這個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月薪就是比較難存,大筆年終或股票則容易得多。但我們總不可能叫公司平常月薪少給一點,等年終再一起發吧!

比較實際的做法是,每個月收到薪水時,就已經規劃好該存多少,把想存的金額數目自動轉帳到另一個帳戶內(銀行可以設定這個功能,幫助你無痛存款),這樣就不會把「要存的錢」跟「要花的錢」混在相同賬戶。或者將發薪日隔天設定為「定期定額基金的扣款日」。你也可以為每個月的支出編定預算限制,買衣服的預算、娛樂費的預算、吃飯的預算...,事先幫錢列預算,比較不會花超過(但我本人覺得執行起來蠻困難..)

如果你意志力不高,最好不要使用信用卡,因為有了信用卡之後,我們對消費的掌控程度會降低,愛買一族可能會發現,薪水付了上個月的卡費後,根本不夠這個月生活,剛剛所有的存錢規劃都淪為空談,每個月都活在追繳上個月的卡債….。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幫小編按個讚,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喔!:)

不錯過心理學的實用好文

美樂蒂愛學習

MeeType

Melody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