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育兒 – MelodyLiao https://melodyliao.cc 廖偉玲心理師 Mon, 15 Jul 2024 06:12:08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4.5 https://melodyliao.cc/wp-content/uploads/2019/01/cropped-Melody-logo-432-32x32.jpg 親職育兒 – MelodyLiao https://melodyliao.cc 32 32 孩子容易焦慮怎麼辦?三個方法減緩孩子的焦慮 https://melodyliao.cc/10363/%e5%ad%a9%e5%ad%90%e5%ae%b9%e6%98%93%e7%84%a6%e6%85%ae%e6%80%8e%e9%ba%bc%e8%be%a6%ef%bc%9f%e4%b8%89%e5%80%8b%e6%96%b9%e6%b3%95%e6%b8%9b%e7%b7%a9%e5%ad%a9%e5%ad%90%e7%9a%84%e7%84%a6%e6%85%ae Mon, 15 Jul 2024 06:12:08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63 上個月幼稚園的女兒,學校在教各國國情跟世界地圖,我陪他看地圖時,告訴他俄羅斯跟烏克蘭正在打仗,台灣和隔壁中國的 […]

這篇文章 孩子容易焦慮怎麼辦?三個方法減緩孩子的焦慮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上個月幼稚園的女兒,學校在教各國國情跟世界地圖,我陪他看地圖時,告訴他俄羅斯跟烏克蘭正在打仗,台灣和隔壁中國的關係也有點緊張。結果女兒晚上睡前對我說:「擔心中國打我們,不敢睡」。我完全沒想到簡單的幾句話,就把我的內心隱含的焦慮,悄悄的傳播到孩子身上。

家庭裡的情緒會蔓延

加州大學的溫蒂曼德斯教授,設計了一個特別的實驗。參與實驗的媽媽們,都帶著自己一歲多的寶寶,還有一個寶寶熟悉的朋友。實驗開始時,寶寶跟媽媽都會相處一段時間。然後媽媽們就會離開,讓那位寶寶熟悉的朋友陪伴他。媽媽們離開的目的,是要對2個評審進行5分鐘的演講,演講題目是「自己的強項跟弱項」。

來做實驗的媽媽被分為3組,實驗的設計,是讓這3組媽媽得到不同的評審回饋態度。
媽媽演講完後,A組媽媽得到評審的「正面」肢體回饋,像點頭示意及微笑。B組媽媽收到「負面」的肢體回饋,像是皺眉、搖頭、雙手抱胸。C組則是中性的回饋。你可以猜的出來,收到負面評價的A組媽媽,感受到較大的壓力跟情緒。

演講完後,媽媽們再度回到寶寶的身邊。研究人員的數據發現,接觸媽媽後的寶寶很快就被媽媽的壓力給影響,寶寶的心律產生了變化。即使媽媽沒有對寶寶說話,媽媽自身的壓力也會透過臉部表情、碰觸、語調或行為,無聲的感染寶寶。

你的孩子容易焦慮嗎?

焦慮的父母容易養出焦慮的孩子,有些是因爲基因遺傳,有些也跟父母的平常的情緒反應還有行為模式有關。有些孩子,就是相較於同齡的人,更容易害羞、緊張,也更容易擔心。

其實焦慮並不是沒有優點,它能幫助我們,對可能發生的危機做準備,做出因應的行動。像是擔心被病毒傳染,我們才會把口罩戴好,回家認真洗;擔心功課不好,我們才會努力讀書。但太多的焦慮會影響身體,像胸悶、頭痛、腸胃不適、睡不好等等;或是一直在擔心,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在該做的工作或學習上,反而表現不佳。

有些孩子原本狀況不錯,卻因為生活上有重大的事件或改變發生,被引發焦慮,像是會考、轉學、分手、失落或創傷事件等。孩子進入青春期,也是一個重大改變,他們更在意同儕,擔心跟同學相處不來;進入國中後功課難度變高,跟不上的孩子也會對上學感到焦慮。

如何減緩孩子的焦慮?

父母照顧自己的方式、常有的情緒跟處理情緒的方法,都會被孩子複製拷貝下來。如果父母自己不能清楚覺察自己的狀態,也不知道怎麼舒緩情緒,那孩子也不容易做到。
想要擁有高EQ的孩子,父母可以先觀察自己遇到事情的情緒反應,想想自己如何以身作則。

還有,當年幼的孩子有情緒時,要耐著性子,試著理解他發生什麼事,幫助他「標籤」情緒,並連結情緒跟事件的關係,一起討論情緒來時如何應對,這是學習情緒的最佳方式。

我的女兒最近說她會怕鬼,我直覺的反應當然是想著:「這世界沒有鬼,你想太多了」或「不要想這些有的沒的」。但這些說法,並不能減緩孩子的擔心,也不能給予孩子支持。

比較好的方式,是仔細的跟孩子討論他們的害怕:「你最近是看到什麼嗎?你說的鬼是什麼樣子?最近有發生了什麼事?你在擔心什麼?可以多跟我說一些嗎?」
也可以請年幼的畫出來。幫助孩子好好的、清楚的描述害怕擔心的事,也知道最壞的可能性,能幫助孩子釐清想法跟現實,緩減焦慮。

我的女兒告訴我,她覺得影子就像鬼,她很怕影子!我聽完後,陪她看看影子,甚至去踩地上的影子,用力的踩、各種方式踩,讓她感受自己是有力量的。踩完之後,我看到她的表情明顯放鬆了許多。但是這不表示她完全不怕鬼了,還需要很多次不同的練習跟討論。

我也常帶孩子練習深呼吸,告訴他們生氣的時候、緊張的時候,都可以做深呼吸。呼吸練習平常就要做,不然當情緒來的時候,大腦一片混亂,再想教孩子,就有點困難了。就像平常就得提前做消防演習,等到真的有緊急狀況的時候,才能即時反應。

如果孩子有焦慮的狀況,家長可以怎麼做?

一、 家庭成員的情緒會互相傳染蔓延,父母的情緒穩定度高,孩子自然會學習模仿。反過來說,父母的壓力跟焦慮也會影響到孩子。

二、當孩子焦慮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更細膩的了解情緒反應跟擔心的事,並討論因應方式。

三、平常就要練習放鬆的方法,焦慮來時才能派上用場。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
✔ IG:@meetype.tw
✔ FB: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 Youtube:Melody的心理學

這篇文章 孩子容易焦慮怎麼辦?三個方法減緩孩子的焦慮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元素方城市觀影心得 https://melodyliao.cc/10357/%e5%85%83%e7%b4%a0%e6%96%b9%e5%9f%8e%e5%b8%82%e8%a7%80%e5%bd%b1%e5%bf%83%e5%be%97 Mon, 15 Jul 2024 06:09:24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57 禮拜天帶著兩個小孩去看了迪士尼與皮克斯最新的動畫《#元素方城市》,原本以為這是個人格類型的故事,看完電影之後我 […]

這篇文章 元素方城市觀影心得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禮拜天帶著兩個小孩去看了迪士尼與皮克斯最新的動畫《#元素方城市》,原本以為這是個人格類型的故事,看完電影之後我要設計一個元素人格測驗給大家玩,沒想到,完全不是。
以心理諮商的角度來說,我看到了一個分化跟找回自我的故事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以下應該算有小劇透吧,介意的請先去看完電影,再來看文!

 =================================防雷===============
女主角的爸爸為了找尋更安全的生活環境,帶著家鄉的藍色火焰(我感覺像是神主牌的東西),移民到elementor元素方城市,離開的時候,並沒有得到家族的祝福,爸爸耿耿於懷。
元素有四種,水火風土。女主角Ember的家庭屬於火元素,爸爸為了生活,開了一間火焰專門店。賣各種火零食??(燃料球、汽油、仙女棒….)。女主角跟爸媽相依為命,尤其跟爸爸關係特別密切,從小就在店裡幫忙,她很有天賦,是個手工燒玻璃大師(?)
由於爸爸身體越來越不好,工作越來越吃力,所以女兒每次看到爸爸咳嗽,都擔心不已,想要趕快接班,讓爸爸能放心退休。所以故事一開始,就是女兒努力的想要接手爸爸的店,但總是被奧客惹怒。
爸爸教他冷靜的秘訣:「深呼吸,連結。」
這不就是我在諮商的時候做的事嗎?但是,電影中的爸爸怎麼沒有說,要連結什麼?
女主角嘗試連結,也沒有效果,她還是暴怒到發紫….還把店弄到水管破裂,因此認識男主。
我覺得這埋下了一個重要的梗,要連結什麼,為什麼要連結?
女主角「火」遇到了男主角「水」,他們兩個的特質很不一樣:女主容易暴怒,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男主則是容易爆哭,還特別能跟別人溝通。
有一次女主角對男主說,你很會跟別人連結。男主回答,「你就把你的感覺說出來就好拉!」
原來是電影裡說的,是連結身體,感受情緒,這樣就能連結潛意識,也能聽到內在的聲音。
難怪女主角每次連結,就會更生氣,因為如果她傾聽內在的聲音,那是一大團複雜的情緒,
生氣的背後,還有好多的挫敗,自責,羞愧。
男主角說,她的生氣背後,是還沒準備好。
我想在還沒準備好的背後,是對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還不夠了解。
女主角內心深處,根本沒有這麼想要接手爸爸的事業,只是從小到大,身為獨生女的她,理所當然背負著傳承家業的責任,尤其是身爲女兒,她希望爸爸能夠開心,也能夠安心退休。
Ember有一句台詞:「爸媽為了搬到這裡來,犧牲了這麼多,如果我也要回報,那是不是表示我也要犧牲我的一切?」
電影裡問出了大家常常有的疑問:
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是不是得犧牲自己想要的生活?
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就不能夠自由的選擇所愛的人?
從頭到尾,Ember都面臨內心的矛盾,我要做自己,還是延續家族的榮光?
為了家族,我是否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
還好,這是一個快樂的Disney電影。當Ember苦惱於不該放棄爸爸的夢想之店時,爸爸卻對她說:「妳才是我的夢想。」不像很多來談的個案,想追求夢想的時候,會被家人責罵、質疑。
Ember還有夢幻的富二代男友,為她犧牲奉獻,陪她探索價值觀,還為她介紹工作,還比諮商師更有同理心。
我從頭到尾都沒哭,但在最後一幕差點掉淚。
片頭爸媽離開故鄉時,沒有得到爺爺的祝福;但Ember決定追尋理想時,得到了爸爸的祝福。
多麼不容易的自我追尋之旅,多麼美好夢幻的結局。

這篇文章 元素方城市觀影心得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神話心理學─弒父戀母的心路歷程?伊底帕斯情結的由來 https://melodyliao.cc/10302/%e7%a5%9e%e8%a9%b1%e5%bf%83%e7%90%86%e5%ad%b8%e2%94%80%e5%bc%92%e7%88%b6%e6%88%80%e6%af%8d%e7%9a%84%e5%bf%83%e8%b7%af%e6%ad%b7%e7%a8%8b%ef%bc%9f%e4%bc%8a%e5%ba%95%e5%b8%95%e6%96%af%e6%83%85%e7%b5%90 Mon, 15 Jul 2024 03:48:33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02 希臘有個底比斯王國,國王與皇后結婚多年,卻一直都沒有孩子,於是國王到靈驗的德爾菲神廟,尋求阿波羅的神諭。沒想到 […]

這篇文章 神話心理學─弒父戀母的心路歷程?伊底帕斯情結的由來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希臘有個底比斯王國,國王與皇后結婚多年,卻一直都沒有孩子,於是國王到靈驗的德爾菲神廟,尋求阿波羅的神諭。沒想到阿波羅告訴他:「你絕對不能有兒子!因為你的兒子長大後會殺死父親、並娶母親為妻。」

不過皇后還是生下了兒子,國王因為害怕預言實現,便刺穿了兒子的腳踝,把兒子丟進了深山中,放任其自生自滅。結果男嬰不但沒有被深山的野獸吃掉,反而幸運地被科林斯國的國王收養下來並撫養長大,科林斯的國王看到孩子的腳跟腫了起來,並取名為Oedipus(伊底帕斯)。
小男孩伊底帕斯長大後,同樣收到阿波羅的神諭,得知自己會「弒父娶母」的命運。
小男孩不知自己的身世,以為科林斯國王就是親身父親,為了避免自己殺了父親,選擇離開了科林斯,往底比斯前進。
在前往底比斯的路上,因為和底比斯國王的車隊起了衝突,便失手殺了全部的人,包括親生父親。當時的底比斯城正被人面獅身獸所荼毒,伊底帕斯大開男主光環解救了底比斯城,繼承了王位,一併繼承了底比斯王后(他的親身母親)為妻,生了2個兒子、2個女兒,實現了神諭。

人越是抵抗、逃避命運,反而越接近既定的命運。

這就是佛洛伊德寫出「伊底帕斯情結」的由來──男性在兒時都有著想與母親結婚的慾望、並對父親懷著敵意,害怕被父親處罰。
回到故事的結局:伊底帕斯發現了自己的身世,親眼看到生母兼妻子羞愧的上吊自殺,自己卻來不及阻止。無比後悔的他,用皇后的胸針刺瞎雙眼,放棄王位,永遠放逐自己。

家庭治療大師薩爾瓦多·米紐慶曾說:「伊底帕斯的悲劇,在各國都有不同版本,有些孩子獻出眼睛,有些孩子獻出手腳或其他部分,反映他們跟父母的複雜關係,箇中奧妙令人費解…」
米鈕慶的弟子,李維榕博士也曾在書中舉過兩個例子:
一個是紐約家庭研究中心裡的26歲青年。他的父母不合,母親不被愛,青年用手挖眼,幾乎失明,雙眼終日包著紗布。就像伊底帕斯一樣獻出雙目,以讓母親的情緒有所寄託。
另一個例子裡,原本十分聰明的孩子,大學畢業後卻一直待在家裡,不肯外出工作,吃了三年的鎮靜劑。李維榕觀察,不管母親說什麼,兒子都全神貫注的聆聽,為母親生氣、為母親開心,是母親最忠心的守護者。如果母親不在家,他就不能安心,恐慌到要躺在母親房間的床上才睡得著。這個孩子獻祭的,是自己的「理智」。
原來母親在兒子三歲時離婚,兒子一直跟著父親,成年才搬來跟母親同住,和母親之間的心結未解,選擇以母親的守護者做終身職業,無法出門找其他的工作。

弒父戀母的心態,在家庭治療的觀點裡,是孩子代替失職的父親,成為母親情感伴侶的隱喻。孩子獻祭的,是原本該為自己而活的青春年華。

伊底帕斯情節存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孩子對父母的愛,沒有對錯之分,但如果孩子自己的生活受到影響、失去功能,心理治療可以幫助解開心中的結。身為父母的,如果幫不了孩子,也可以自己先尋求專業協助。就像李維榕老師說的:「雙人舞中的一個人停下腳步,另一個人自然只能另尋舞伴。」

參考資料:《神話心理學:來自眾神的處方箋》《成長之舞》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繼續關注我們⇩⇩
📍IG:@meetype.tw
📍FB: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Youtube:Melody的心理學

這篇文章 神話心理學─弒父戀母的心路歷程?伊底帕斯情結的由來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父母的責罵焦慮―關於家長的難以溝通 https://melodyliao.cc/10255/%e7%88%b6%e6%af%8d%e7%9a%84%e8%b2%ac%e7%bd%b5%e7%84%a6%e6%85%ae%e2%80%95%e9%97%9c%e6%96%bc%e5%ae%b6%e9%95%b7%e7%9a%84%e9%9b%a3%e4%bb%a5%e6%ba%9d%e9%80%9a Mon, 15 Jul 2024 03:19:30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255 前陣子有則新聞,講述一位化名「牛頓」國中生的故事。 牛頓在當時的國中會考並未如願考上建中,他的父母沒有安慰他、 […]

這篇文章 父母的責罵焦慮―關於家長的難以溝通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前陣子有則新聞,講述一位化名「牛頓」國中生的故事。
牛頓在當時的國中會考並未如願考上建中,他的父母沒有安慰他、告訴他「沒關係、你做的很好了」
相反地,牛頓的爸爸當時印了上頭寫著「賀!牛頓同學未上建中」的傳單,到處發給親朋好友。
即便牛頓克服了這樣的心理傷害、和家庭的關係也日漸修復,在生活中還是有更多、無法復原的牛頓同學。這不禁讓人思考,父母所謂的「關心」,會不會只是變相的「壓迫」?

親子立場
1. 雙方各持想法

其實當孩子被罵的時候,並不是完全不懂父母的心思的。
舉例來說,孩子今晚想去朋友家過夜、但父母卻因為擔心而拒絕了。
孩子所想的是「我知道你會擔心、可是我真的很想跟朋友出去玩!」
父母想的則是「實在是太危險了!如果出事怎麼辦?」
雙方其實都知道彼此在想什麼、只是因為各自堅持自己想法,所以才喬不攏。

2. 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不管你今年幾歲,在父母心中,你還是那個小時候的孩子,
因此即便你長大成人、能夠自理生活,父母還是時不時地會碎念一下,
因為他們很難改變過去那麼多年照顧跟注意孩子的態度,
所以會下意識地想對子女進行管教。

3. 父母的責罵焦慮

(1)各種對未來的不安感
父母的擔心雖然以責罵的方式包裝,內在的一大核心其實是對孩子未來的「焦慮」。
這個焦慮包括擔心孩子的未來、工作、家庭跟婚姻的幸福….。
所有父母都會希望孩子能有一帆風順的人生,所以在現階段便會想要求孩子「做的更好一點」只有如此,他們才能比較放心,不用擔心孩子未來會失敗。

(2)將願望寄託在孩子上
有些父母則是下意識的把自己在過去沒有達到的目標(學鋼琴、唸好學校),變成對孩子的期許。父母很難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如果孩子完成他的目標,當然也代表著自己的成功,足以彌補自己過去的遺憾。
但這並不是表示父母在利用孩子,父母之所以會立下那樣的目標,當然也是認為那個目標很好很值得追求。
所以逼孩子達到好目標,何錯之有?
父母只是忽略,孩子有自己的個性跟喜好,想要的目標也不會跟自己一樣。

(3)怕孩子吃苦,想避免孩子走太難的路
也有某些父母總是阻止孩子做這個、做那個,背後的原因是他們知道「走這條路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例如孩子想要成為藝人或藝術家),所以會盡量避免孩子吃苦。這樣的父母只是想利用他過去經歷的人生,換取孩子更順利的未來。只是孩子聽到時,很容易覺得父母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任,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世界上真的有少數父母不是因為「關心」而去責罵孩子,只是因為自己情緒控制有問題,把孩子當作出氣桶。

身為孩子的你,可以花時間觀察看看,父母經常對你責罵的原因,是和他們過去的經驗更有關呢?還是期待孩子不要吃苦跟失敗的過度保護?或者,只是因為父母自己承受了很多生活的苦(工作、金錢、家庭),那個「苦」溢出來變成對你的不滿。如果是,那就不要再因此而怪罪自己做得不夠好,不能讓父母滿意。

父母雖然有身為父母的「角色」,他們也是「人」,所以不可能完美。
不夠完美的父母跟我們,還是能好好擁抱對方,表達對彼此的愛。

你的父母總是在哪方面唸你呢?快在下方留言處和我們分享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繼續關注我們⇩⇩
📍IG:@meetype.tw
📍FB: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Youtube:Melody的心理學

作者:陳羿涵、廖偉玲

Photo by Daiga Ellaby on Unsplash
Photo by Daiga Ellaby on Unsplash

這篇文章 父母的責罵焦慮―關於家長的難以溝通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為什麼長大之後的流行音樂都變難聽了?從「想見你」裡面的伍佰老歌談起。 https://melodyliao.cc/6065/psychology-of-music Fri, 23 Oct 2020 11:00:24 +0000 https://melodyliao.cc/?p=6065 聽說搭著金鐘獎作品「想見你」的火紅,貫穿全劇的伍佰懷舊老歌「Last Dance」最近又重新爆紅。孩子睡了的晚 […]

這篇文章 為什麼長大之後的流行音樂都變難聽了?從「想見你」裡面的伍佰老歌談起。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聽說搭著金鐘獎作品「想見你」的火紅,貫穿全劇的伍佰懷舊老歌「Last Dance」最近又重新爆紅。孩子睡了的晚上,我一個人在客廳放這首歌,記憶飄回到上大學前的夏天 – 我在美國LA的叔叔家小住,晚上常常放這張他收藏的專輯。LA的風景、伍佰的「夏夜晚風」、準備上大學的興奮忐忑,是交織在一起的美好回憶。所以一聽說「想見你」有這張專輯,我想追的興致大增,那可是「我的年代」的歌,怎麼能不支持?

成為媽媽的這幾年,我幾乎很少聽流行音樂了,即使有訂閱apple music,我放的也只是某些老歌(事實上放得最多是四歲女兒聽的彩虹小馬跟迪士尼公主,家裡amazon alexa最常放的廣播清單則是兒子的「baby music」 ,淚)。即使以前喜歡的藝人出新專輯,試著聽聽看之後還是忍不住抱怨,怎麼不如剛出道那些歌好聽...。這時又想起美國叔叔的神預言:「人到中年以後,什麼新歌都會覺得很難聽。」十幾歲的我完全無法想像,像我這麼喜歡流行音樂的人,怎麼可能會有這一天?

青春期的音樂很難忘,因為那是最重要的自我發展階段!

感謝心理學家Daniel J Levitin的書「迷戀音樂的腦」,終於解開了我長時間的疑惑。中年人不喜歡流行樂的原因,只是「你沒有青少年的腦」。他在書中提到:

人從11~12歲起,會開始認真的對音樂產生興趣。因為青春期是「自我認同」的重要發展階段,所以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忘不了,這個時期與自己情感有關的事物。

就像對我來說,上大學那年暑假的經驗獨一無二。當然,也忘不了我「那個年代」的音樂。

此外,年輕人大腦的成熟不是因為大腦體積變化,而是大腦的各腦區的連結被強化,且各腦區逐漸特化。這來自「髓鞘化」的過程(含大量脂肪的myelin髓磷脂,包覆神經細胞本體所延伸出來的軸突,使其絕緣),這會讓神經脈衝的傳遞速度更快,還有各腦區之間的網絡連結變得更全面且精緻。

在20歲左右,大多數的神經元軸突都被髓磷脂包覆,所以,我們約在18~20歲之間建立音樂品味。
這也說明,當我們離20歲越來越遠,就越來越難接受「流行」音樂。

據我所知,流行音樂專輯的衣食父母正是「高中生」,他們是最願意為流行音樂跟偶像掏錢的一群人,頗符合上述推論。Levitin還提到,我們不會喜歡讓自己感到「不安全」的音樂,除非我們的冒險性特別高,願意嘗試新類型音樂帶給我們的未知體驗。嗯,就我這個中年人來說,通常體驗不是太好….果然冒險性這個特質,是會隨著年紀漸大而降低的…

腦中的知識背景,決定你喜歡哪種音樂?

你會喜歡什麼音樂,還跟你腦中的知識背景(心理學所說的認知基模)有關。有些音樂你聽不懂,自然不會喜歡,因為我們需要有一些先驗知識,才能理解樂曲之美。就像交響曲有其形式,爵士樂有,國樂也有。

或許有時候不只是理解的問題,我們喜歡親切熟悉的事物,喜歡我們自己文化相關的事物。

就像音樂素養頗高的張愛玲,曾說過她不喜歡西方交響樂的原因:「我是中國人,喜歡喧嘩吵鬧,中國的鑼鼓是不問情由,劈頭劈腦打下來的,再吵些我也能夠忍受,但是交響樂的攻勢是慢慢來的,需要不少的時間把大喇叭鋼琴小喇叭凡啞林(violin)一一安排布置,四下裡埋伏起來,此起彼應,這樣有計畫的陰謀我害怕。」

 

你同學喜歡的音樂,你也會喜歡

除此之外,我認為青少年時期最大的特色還有「非常重視同儕」,好閨蜜喜歡什麼,我們就會愛屋及烏;好朋友會唱的歌,我們也要一起唱。我還記得高中的時候,也曾陪同學追星,看了王力宏跟杜德偉的演唱會。也像是不久前看到高中好友Line群組中,有人分享了一張同學那時的「手抄歌詞照」,歌名是萬芳的「fly away」,萬芳當時超紅的,不像現在大家只聽過「新不了情」。年輕時候的友誼,真的跟音樂好難切割。人們喜歡的,從來不只是音樂,而是跟好友一起抄歌詞、衝KTV、做白日夢,那段青春無敵的獨特回憶吧!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Daniel J Levitin 迷戀音樂的腦

⇩⇩喜歡這篇文章嗎,和Melody保持聯絡吧⇩⇩
加我 FB好友:Melodyliao.tw

*本文同步發表於meetype

 

照片感謝

Photo by Yarenci Hdz on Unsplash

這篇文章 為什麼長大之後的流行音樂都變難聽了?從「想見你」裡面的伍佰老歌談起。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高齡父母的挑戰與優勢 https://melodyliao.cc/2827/%e9%ab%98%e9%bd%a1%e7%88%b6%e6%af%8d%e7%9a%84%e6%8c%91%e6%88%b0%e8%88%87%e5%84%aa%e5%8b%a2 Tue, 27 Nov 2018 06:27:01 +0000 https://melodyliao.cc/?p=2827 高齡父母的優勢 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就是經濟優勢。因為高齡父母出社會多年,經濟相對穩定。 因為比較晚生小孩,身邊 […]

這篇文章 高齡父母的挑戰與優勢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高齡父母的優勢
  1. 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就是經濟優勢。因為高齡父母出社會多年,經濟相對穩定。
  2. 因為比較晚生小孩,身邊的親友很多都已經生小孩多年,能得到有很多經驗分享,甚至有很多恩典牌可以拿。
  3. 以心理學的大五人格理論來說,與工作績效有關的人格特質如「審慎嚴謹性」、「情緒穩定度」都是隨著年齡而增加的。也就是說高齡父母比起自己年輕的時候,做事更加謹慎有紀律,也比較能控制自己情緒,這對教養小孩、維持小孩安全長大,都比較有利。
  4. 而比起年輕時的自己,高齡父母的人生經驗豐富許多,人脈也豐沛許多。對於如何找到需要的育兒知識跟資源都更加清楚,教養的策略也會比較多元。

因為上述幾個原因,高齡父母的壓力通常會年輕父母小。壓力較大的父母比較少讚美,較容易處罰孩子也容易失去耐心跟情緒控制能力,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會比較難帶,也比較難建立安全依附關係。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大bonus,統計發現高齡父母比起年輕就當父母的人,反而更為長壽,因為跟年輕的小朋友再一起,是回春良藥。

高齡父母的限制

  1. 體力問題是無法避免的,也是大家最常聽到的。高齡父母不容易熬夜了,也沒力氣追著孩子跑跑跑了。
  2. 以大五人格來說,年紀越大,「開放性」比較低,思想容易僵化沒有彈性,更容易與孩子出現代溝,也比較不容易改變。
  3. 有些年紀較大的高齡父母,因為看多了生命無常,會有比較高的衰老、死亡焦慮。一不小心,就會將這些對死亡的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限制孩子冒險、嘗試新事物。

對高齡父母的提醒

擁有自己的時間,恢復能量

高齡父母體力的確比較差,需要真正的休息,也需要自己的時間,長期睡眠不足會影響認知功能,影響工作效率跟家庭關係。
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其實可以花錢找人幫忙,幫忙做家事、帶小孩等等。像我的朋友生雙胞胎,晚上睡覺請保母來顧,讓夫妻可以正常上班。我自己週末有一天會請保姆來家裡幫忙,讓我能有喘息的空間。因為帶小孩是全年無休的,但是人如果週一到週末都沒有休息,又沒有睡飽,體力、耐性、意志力都會耗盡。

除了花錢請人幫忙,也可以善用身邊原有的資源,例如兄弟姊妹爸媽,其他有小孩的朋友,教會活動等等。如果能跟朋友一起家庭聚會,一群人一起帶孩子,輪流看孩子爸媽就可以偷空休息,也能藉著朋友的支持充充電。

擁有夫妻獨處的時間

研究指出,小孩出生之後,婚姻滿意度會下降很多,直到小孩十八歲離家。所以高齡父母要刻意地營造兩人世界,不能把時間全花在小孩身上。除了各自擁有自己的時間之外,夫婦也要擁有兩人獨處的時間,與你「牽手」一輩子的可不能是孩子。

 

結論

常有人說,高齡的父母體能差,但是體能是可以鍛鍊的!不要整天說自己老了!
哈佛大學的朗格教授有一個「時空膠囊」的研究,讓一群老人到經過佈置的修道院中,那個修道院的佈置看起來像是回到了數十年前,放老歌、過去的報紙、電視節目。然後告訴老人們你要假裝自己真的年輕了二十歲。結果一個禮拜後,這些老人的身體跟心態都真的改變了。

所以,相信就會成真。覺得自己老,那就真的老。相信自己年經,就會年輕。高齡父母,請維持對自己體能的相信,把身體健康的主控權拉回自己手上,讓自己可以陪伴孩子更久一點。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這篇文章 高齡父母的挑戰與優勢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對青春期孩子的教養know-how https://melodyliao.cc/2766/%e5%b0%8d%e9%9d%92%e6%98%a5%e6%9c%9f%e5%ad%a9%e5%ad%90%e7%9a%84%e6%95%99%e9%a4%8aknow-how Fri, 16 Nov 2018 05:37:20 +0000 https://melodyliao.cc/?p=2766 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父母會發現權威不再那麼管用,威脅、攻擊的態度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即使用權威的方式鎮壓 […]

這篇文章 對青春期孩子的教養know-how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父母會發現權威不再那麼管用,威脅、攻擊的態度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即使用權威的方式鎮壓孩子的叛逆,效果也很短暫,不好的行為會再度出現。

所以,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兩隻手都要用到,左手是維持關係、右手是管教目標,左手是愛,右手是期待。兩隻手一樣重要,否則你不是過於放縱、就是過於權威!

在管教之前,要先維持關係,維持關係就是「情感連結」,「認可」孩子的情緒跟感受,讓他知道你愛他,讓他願意打開耳朵聽你說,然後才去執行你的管教目標。

譬如,孩子可能會對你大吼,你是世界上最爛的父母,只因為你不讓他去朋友家玩。這個時候,你要先戴上氧氣罩,不要對他的言語攻擊起反應。

保持冷靜,認可他的「情緒」

如何認可他的情緒呢?例如「不能去朋友家玩真的讓你很失望,對嗎? 不能決定自己的行程也讓你很生氣。」這個時候他會有所回應,你要傾聽,告訴他你聽到他的想法了。或是肯定他的「慾望」,「我知道你很想去朋友家過夜,聽起來很好玩」。

等孩子也冷靜下來,你可以告訴他你的擔心,然後讓他參與管教,例如「問他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變成一個團隊,討論出兩人都可以接受的方式。

其實,「認可」孩子的情緒,有時候不容易做到,尤其我們也被激怒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只要停止「不認可」就可以了。例如冷處理孩子的反應,不要負面回應,不要翻白眼,少說兩句。光是停止「不認可」,就能有很大的改變。

如果孩子有一些問題你不能接受,想要幫他改進,也要循序漸進,不是用權威式的方法逼迫他。

● 第一步:具體化好行為

青春期的父母常常會抱怨孩子的態度不好,解決態度不好這個問題的困難是因為不容易定義,我們要先把抽象的負面態度轉為具體行為跟正向的行為,然後才知道要怎麼改變它。

舉例:什麼叫做態度惡劣的舉止呢?(如何把它改成正向的描述跟具體的行為)

  1. 說難聽的話 → 說些好的話
  2. 用嘲諷的語氣、憎惡的語氣說話 → 用中性的語氣說話
  3. 翻白眼、把臉轉過去 → 面對與你說話的人,看著他
  4. 大聲甩門 → 輕輕的把門帶上

● 第二步:示範、練習、獎勵好的行為

挑一段時間,父母要示範你想要什麼樣的行為,什麼是你不想要的行為,確定他明白你想要的是什麼。你的指令應該要很明確,具體說明你要孩子做什麼。而且,研究顯示,說「請」比說「馬上去做」效果好得多。

  • 「為什麼」你還沒有上床睡覺? → 要改說「請」進去房間,把燈關掉,到床上去。
  •  「為什麼」你房間那麼亂? → 改說「請」你把房間收一收

接下來,給予練習的機會,然後討論獎勵的方式。

爸爸媽媽可能會發現小時候有效的獎品,像是糖果餅乾玩具,現在已經沒有效了。
青春期的孩子很重視同儕,所以這時候讓他們多講幾分鐘的手機,玩電腦,延長跟朋友在一起的時間,選擇他喜歡的家庭活動,都會是很好的獎勵。

讚美仍是最好的獎勵

努力尋找讚美的機會。但是不能用對小朋友的熱情語氣,要乾淨俐落,要酷一點「你準時回家了,你這樣做真的很好」
同時,只要有一點進步,你就應該鼓勵他,而不是挑出他哪裡還做得不夠好。只注重不好的行為,就是在漠視好行為。

結論

帶孩子真的需要很高的EQ跟耐性,不管是幼童、還是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挑戰。
當我們感到挫折時,可以回想一下學生時代的自己,跟已經為人父母的自己,EQ跟耐性肯定有很大的進步。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己是能力的,能陪孩子度過每一個成長的階段。

 

【延伸閱讀】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這篇文章 對青春期孩子的教養know-how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父母要知道的情緒大小事 https://melodyliao.cc/2710/%e8%88%87%e9%9d%92%e6%98%a5%e6%9c%9f%e5%ad%a9%e5%ad%90%e7%9b%b8%e8%99%95%ef%bc%8c%e7%88%b6%e6%af%8d%e8%a6%81%e7%9f%a5%e9%81%93%e7%9a%84%e6%83%85%e7%b7%92%e5%a4%a7%e5%b0%8f%e4%ba%8b Thu, 15 Nov 2018 08:27:12 +0000 https://melodyliao.cc/?p=2710 為何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好像變得不太一樣?甩門、頂嘴、晚歸、不參與家庭活動、對爸媽冷漠、只注重同儕? […]

這篇文章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父母要知道的情緒大小事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為何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好像變得不太一樣?甩門、頂嘴、晚歸、不參與家庭活動、對爸媽冷漠、只注重同儕?發生什麼事情了?

青春期的孩子正試著要擴展他們的自主權,他們需要長大,慢慢的跟爸媽切開界線,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要發展性別認同與自我接納,開始實現「自主權」。所以,父母的角色在這個時候會有很大的改變,以前是孩子的經紀人,幫助他們排行程、買衣服、決定作息時間跟吃什麼….  青春期的父母,就像經紀人突然被開除,孩子希望一切自己來,父母當然會不能適應。而孩子這些朝著自主權邁進的正常舉動,有時候會變成親子衝突,引爆點通常都是一些小事,比如穿什麼衣服、幾點回家、能玩多久手機之類的、想買什麼東西…。尤其跟同儕有關的事(例如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和好朋友一起出去),變成青少年生活的重心,也可能衍生成親子間的衝突。

很多父母想知道,為什麼青少年那麼注重同儕呢?

青春期的孩子最關心的,就是「我是誰?」他必須透過走出家庭,藉著同儕的來往探索自我,知道自己是誰。而且這些孩子很怕尷尬,臉皮很薄,他們有一種特別的「假想觀眾」情節,覺得別人都在看他,他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眼中,所以特別會擔心自己被同儕嘲笑,想要被同儕接納。

其實,當他頂嘴的時候,他其實也想知道,父母能否有比較好的答案,很強,可以說服他們。他們內心還是崇拜父母,希望父母當自己穩定依靠的堡壘,但父母往往讓孩子失望。父母要理解,雖然孩子表現的像是不再需要你,但你還是他最重要學習對象,當你能保持良好的情緒控制跟EQ,孩子就能從你身上學到這些。

EQ高的父母才能教出EQ高的孩子。

父母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有些不能控制的生理限制,讓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暴衝。

  1. 前額葉正在動工,十二歲跟兩歲,都是大腦神經元大量成長然後修剪的去蕪存菁期,他們的大腦正在劇烈的變化,他們也要適應改變。
  2. 多巴胺(dopamine)基礎濃度變低,他們對刺激的釋放反應卻提高,讓他們容易覺得無聊,又很容易被刺激吸引,或是上癮,有很多的冒險行為。多巴安的釋放程度從青春期開始提升,青春期中期最高。
  3. 男生的睪固酮分泌變多,所以他們的情緒中樞「杏仁核」過度被刺激,情緒不容易控制。

怎麼面對跟處理這些青少年過渡時期產生的衝突呢?

我們在坐飛機的時候,飛機上都會先播放一段影片,如果有一些意外發生,會有氧氣面罩落下來,這個時候,為人父母的,請你先戴上自己的氧氣罩,才去幫孩子戴。爸媽看到就會很震驚,怎麼會這樣?我肯定要把孩子放在自己前面啊!!

在親子衝突當下,記得先把氧氣罩待在自己身上是很重要的,爸媽一定要先釐清且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還有受傷的心靈。

冷靜下來,不要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教養孩子,在衝突當下給孩子機會教育,是比較不切實際的想法。

衝突當下做什麼?

在衝突當下,只要注意安全就好。可以讓孩子發洩一下然後冷靜下來。在情緒快崩潰的時候也可以跟另一半換手。

衝突之後再討論

雙方都冷靜下來之後,爸媽就可以思考,怎麼樣不要讓這個情況再度發生。在安全範圍內給孩子自主的空間參與教養,和孩子協商,找出兩個人都能接受的第三選擇。

你可以在與孩子談話之前,問他:「你現在適合談一談嗎?」

劃清孩子與自己的情緒界線

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會讓爸媽很受傷。針對這點要提醒爸媽。
他們有時候是在宣洩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在表達對父母的不滿,父母不要對號入座。我們總是說要劃清跟父母的情緒界線,免得被情緒勒索。父母也一樣,要畫好跟子女的情緒界線。

不要覺得孩子是針對你,或是想幫他解決所有的問題跟情緒。

另外,當小孩在講一些冒犯的話或是不當的行動時,不要去想他們是故意挑臖,在藐視不尊重你。因為青春期孩子的發展任務,就是要掙脫父母的保護,這是長大的過程。若以演化過程來看,青少年離家探索更廣闊的世界,避免近親通婚,還有創造新的可能性。

而且要知道,孩子有時候會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作出不精確的表達,身為父母,如果能幫助他認可並理解情緒,而不是指正它,就會對他的情緒管理能力跟人際技巧有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這篇文章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父母要知道的情緒大小事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小孩拖拖拉拉,怎麼辦? https://melodyliao.cc/2705/%e5%b0%8f%e5%ad%a9%e6%8b%96%e6%8b%96%e6%8b%89%e6%8b%89%ef%bc%8c%e6%80%8e%e9%ba%bc%e8%be%a6%ef%bc%9f Tue, 13 Nov 2018 13:33:10 +0000 https://melodyliao.cc/?p=2705 父母還是要先試著接納孩子,調整期待。一個是他們還小能力有限,另一個是你和孩子在意的事情通常不一樣。不過如果拖拖 […]

這篇文章 小孩拖拖拉拉,怎麼辦?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父母還是要先試著接納孩子,調整期待。一個是他們還小能力有限,另一個是你和孩子在意的事情通常不一樣。不過如果拖拖拉拉影響到生活,我們還是可以幫他改變。

第一步是觀察並找出事實:具體說明小孩「拖拖拉拉」的行為

例如要花二十分鐘才能起床,花十五分鐘整理出門的東西。

第二步:希望達到的正向描述

希望他準時起床,學校東西準備齊全,準時七點出門。

第三步:重點是重新塑造他的行為。

先挑出一、兩項覺得最困擾的事情來改,循序漸進地改。例如「準時起床」,我們可以告訴他,如果可以鬧鐘響後十分鐘下床,就可以獲得一個點數,媽媽也要讚美他。讚美跟給予獎勵是最有效的方法。們也可以調整流程,例如在前一天就請他收好書包。

 

想讓小孩變得更有效率,要怎麼做呢?

一、先知道,不停的碎碎念對達成管教目標沒有幫助。提醒一次、兩次可以,第三次以上就是嘮叨了,會讓人反感,越嘮叨小孩越不想做。想要達成自己的教養目標,可能要找尋更有效的方法。
二、讚美比嘮叨有效。不用怕讚美太多,讚美的次數應該比懲罰的次數多。因為注意及獎勵好的行為,比專注指出孩子不好的行為有效。對待幼童,讚美要及時、熱情、有具體的描述,可以加一點肢體的觸碰。(例如:哇~我看到你把玩具分類放進櫃子裡面了,地上現在很整齊)

例如,怎麼讓他早睡?

找出什麼樣的情境下,小孩容易達到目標,試著塑造那個情境,降低達成目標的困難度。觀察哪些情況下寶寶比較容易入睡,哪些情況下會拖到很晚,要想辦法造就他的正循環。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這篇文章 小孩拖拖拉拉,怎麼辦?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小學生也有壓力!?怎麼幫他們減壓? https://melodyliao.cc/2697/%e5%b0%8f%e5%ad%b8%e7%94%9f%e4%b9%9f%e6%9c%89%e5%a3%93%e5%8a%9b%ef%bc%81%ef%bc%9f%e6%80%8e%e9%ba%bc%e5%b9%ab%e4%bb%96%e5%80%91%e6%b8%9b%e5%a3%93%ef%bc%9f Tue, 13 Nov 2018 07:08:05 +0000 https://melodyliao.cc/?p=2697 你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階段是什麼時候? 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想到學生時代吧,尤其是天真可愛的國小時代,沒有考高中大 […]

這篇文章 小學生也有壓力!?怎麼幫他們減壓?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你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階段是什麼時候?

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想到學生時代吧,尤其是天真可愛的國小時代,沒有考高中大學的壓力,也沒有賺錢養家的壓力。所以當我們看著準備上小學的孩子,或許很難理解他們也有壓力,而且比想像中大!為什麼呢?
其實剛上小一的孩子壓力頗大的,因為幼稚園的環境跟小學的環境有很大的不同,上課要一直坐著,玩樂的時間變少,要達到老師的要求,上課要準時到,還有功課要寫…,也沒有幼稚園老師會在旁邊貼身照顧。作息也會有所改變,可能要比較早起上學,如果睡不夠,小孩的壓力會更大。而且不只學校對孩子的要求增加,爸爸媽媽對小孩的期待也會增加,甚至還會常說:「你已經是小學生了,你長大囉,所以你要…。」

除此之外,小學生交朋友的難度比幼稚園增加許多。因為幼稚園的休息時間比較多,容易交朋友;而小學下課時間比較短,一班同學又比較多,小朋友會發現下課鈴一響,同學們就一窩蜂跑出教室了,根本來不及找同學聊天。如果臉皮比較薄的,看到同學結伴玩,會不知道怎麼加入團體而落單。

所以,爸媽要理解孩子可能遇到的壓力,每天抽空陪孩子聊聊,給他有品質的陪伴,還有安慰跟支持,陪他度過上小學的階段。

當哥哥姊姊也會壓力大

有時候,爸媽有了第二個孩子,做哥哥姊姊的也會有壓力。一個是爸媽會期待大孩子比較成熟,做弟弟妹妹的榜樣,對他們的要求會變多。而且爸媽的時間會被弟弟妹妹瓜分,所以當老大的難免覺得自己獲得的注意力變少了,沒有安全感。而雙寶爸媽因為睡眠不足(新生兒會讓大家都睡不夠)、家事倍增,每天都很累、耐性變少、壓力變大,身為孩子當然也會壓力增加。所以,爸媽要一直重複這個訊息:「雖然爸媽要照顧寶寶,但不表示爸媽的愛被瓜分了,爸媽還是一樣愛你。」也要盡量給當哥哥姊姊的,單獨陪伴的時間,讓他感覺到爸媽的愛。因為愛要被孩子感受到,還是要用行動「做出來」,而不是「說說」而已。

爸媽自己先減壓,孩子才能好好放鬆

爸媽要注意的是,人每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沒有人可以一直無止盡的帶孩子下去。我朋友是兒童精神科醫生,他發現自己若單獨陪伴兩個小孩四個小時以後,耐心就會被耗盡。我自己也是,如果帶了一天的小孩,晚上就沒有能量工作,脾氣也變得暴躁。所以當爸媽發現自己開始容易對小孩「大吼」(聲音越來越大、態度越來越沒耐性),就是一個警訊,提醒你需要休息了。

想要有放鬆的孩子,爸媽就要自己放鬆一點,覺察到自己的耐性用盡的「變身」時間,在快要崩潰之前,拉自己一把。例如,和另一半求援,不管是實質或精神上的安撫。最好和另一半協調,每個禮拜都要有喘息的時間,像是去做頭髮、散步、按摩、看看書...?如果另一半沒有空,也要盡量找資源,像是爸媽或兄弟姊妹。如果沒有免費資源,手頭也不算太緊,那可以考慮花錢請幫手顧小孩或做家事,像我週末會請到府保母來幫忙一天,讓我跟先生休息、補眠、回復彈性,因為彈簧不能365天都拉到最緊,一定會彈性疲乏。

還有一個方法,是大家一起帶孩子,例如跟同樣有孩子的朋友家去聚會,大人聊天,小朋友就可以玩在一塊,只要一個大人顧就好了。有些教會也有類似的活動。我自己沒有試過帶孩子露營,但聽說露營也是一個遛小孩的好方法,又能讓孩子親近大自然,真的很不錯。最後,當爸媽要注意如果夫妻之間常吵架,或婚姻裡有未解決的矛盾。那家庭就會像壓力鍋,被無形的風暴籠罩著,小孩不管年紀多大,都會被深深影響。這個部分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這篇文章 小學生也有壓力!?怎麼幫他們減壓?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