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set
Melody Liao

Melody Liao

為什麼長大之後的流行音樂都變難聽了?從「想見你」裡面的伍佰老歌談起。

聽說搭著金鐘獎作品「想見你」的火紅,貫穿全劇的伍佰懷舊老歌「Last Dance」最近又重新爆紅。孩子睡了的晚上,我一個人在客廳放這首歌,記憶飄回到上大學前的夏天 – 我在美國LA的叔叔家小住,晚上常常放這張他收藏的專輯。LA的風景、伍佰的「夏夜晚風」、準備上大學的興奮忐忑,是交織在一起的美好回憶。所以一聽說「想見你」有這張專輯,我想追的興致大增,那可是「我的年代」的歌,怎麼能不支持?

成為媽媽的這幾年,我幾乎很少聽流行音樂了,即使有訂閱apple music,我放的也只是某些老歌(事實上放得最多是四歲女兒聽的彩虹小馬跟迪士尼公主,家裡amazon alexa最常放的廣播清單則是兒子的「baby music」 ,淚)。即使以前喜歡的藝人出新專輯,試著聽聽看之後還是忍不住抱怨,怎麼不如剛出道那些歌好聽...。這時又想起美國叔叔的神預言:「人到中年以後,什麼新歌都會覺得很難聽。」十幾歲的我完全無法想像,像我這麼喜歡流行音樂的人,怎麼可能會有這一天?

青春期的音樂很難忘,因為那是最重要的自我發展階段!

感謝心理學家Daniel J Levitin的書「迷戀音樂的腦」,終於解開了我長時間的疑惑。中年人不喜歡流行樂的原因,只是「你沒有青少年的腦」。他在書中提到:

人從11~12歲起,會開始認真的對音樂產生興趣。因為青春期是「自我認同」的重要發展階段,所以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忘不了,這個時期與自己情感有關的事物。

就像對我來說,上大學那年暑假的經驗獨一無二。當然,也忘不了我「那個年代」的音樂。

此外,年輕人大腦的成熟不是因為大腦體積變化,而是大腦的各腦區的連結被強化,且各腦區逐漸特化。這來自「髓鞘化」的過程(含大量脂肪的myelin髓磷脂,包覆神經細胞本體所延伸出來的軸突,使其絕緣),這會讓神經脈衝的傳遞速度更快,還有各腦區之間的網絡連結變得更全面且精緻。

在20歲左右,大多數的神經元軸突都被髓磷脂包覆,所以,我們約在18~20歲之間建立音樂品味。
這也說明,當我們離20歲越來越遠,就越來越難接受「流行」音樂。

據我所知,流行音樂專輯的衣食父母正是「高中生」,他們是最願意為流行音樂跟偶像掏錢的一群人,頗符合上述推論。Levitin還提到,我們不會喜歡讓自己感到「不安全」的音樂,除非我們的冒險性特別高,願意嘗試新類型音樂帶給我們的未知體驗。嗯,就我這個中年人來說,通常體驗不是太好….果然冒險性這個特質,是會隨著年紀漸大而降低的…

腦中的知識背景,決定你喜歡哪種音樂?

你會喜歡什麼音樂,還跟你腦中的知識背景(心理學所說的認知基模)有關。有些音樂你聽不懂,自然不會喜歡,因為我們需要有一些先驗知識,才能理解樂曲之美。就像交響曲有其形式,爵士樂有,國樂也有。

或許有時候不只是理解的問題,我們喜歡親切熟悉的事物,喜歡我們自己文化相關的事物。

就像音樂素養頗高的張愛玲,曾說過她不喜歡西方交響樂的原因:「我是中國人,喜歡喧嘩吵鬧,中國的鑼鼓是不問情由,劈頭劈腦打下來的,再吵些我也能夠忍受,但是交響樂的攻勢是慢慢來的,需要不少的時間把大喇叭鋼琴小喇叭凡啞林(violin)一一安排布置,四下裡埋伏起來,此起彼應,這樣有計畫的陰謀我害怕。」

 

你同學喜歡的音樂,你也會喜歡

除此之外,我認為青少年時期最大的特色還有「非常重視同儕」,好閨蜜喜歡什麼,我們就會愛屋及烏;好朋友會唱的歌,我們也要一起唱。我還記得高中的時候,也曾陪同學追星,看了王力宏跟杜德偉的演唱會。也像是不久前看到高中好友Line群組中,有人分享了一張同學那時的「手抄歌詞照」,歌名是萬芳的「fly away」,萬芳當時超紅的,不像現在大家只聽過「新不了情」。年輕時候的友誼,真的跟音樂好難切割。人們喜歡的,從來不只是音樂,而是跟好友一起抄歌詞、衝KTV、做白日夢,那段青春無敵的獨特回憶吧!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Daniel J Levitin 迷戀音樂的腦

⇩⇩喜歡這篇文章嗎,和Melody保持聯絡吧⇩⇩
加我 FB好友:Melodyliao.tw

*本文同步發表於meetype

 

照片感謝

Photo by Yarenci Hdz on Unsplash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幫小編按個讚,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喔!:)

不錯過心理學的實用好文

美樂蒂愛學習

MeeType

Melody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