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i-shea-cpEO3HoKdKM-unsplash
Melody Liao

Melody Liao

什麼是完形心理治療? 完形工作坊心得與學習

完形心理學認為,想要有效能的生活,要有良好的「自我覺察」,做出適當的「選擇」,並能為之「負責」

完形鐵三角:「覺察、選擇、負責」

完形很注重覺察,很多人也會誤會完形心理治療的目的是「提升」個案的自我覺察能力。但台灣諮商完形心理師曹中瑋老師認為,完形相信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能力,每個人的自我覺察能力也是足夠的,問題在覺察被阻礙給污染,才會做出不適當的選擇,沒辦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完形心理師的工作,是幫個案把污染覺察的阻礙清空。

選擇與負責

除了覺察被阻礙污染,另一個讓人無法有效能生活的原因,是沒有勇氣做出真正想要的選擇。

做選擇沒有想像中容易,如果選擇很簡單,個案也不會困擾到需要來諮商。選擇困難,是因為我們不能全部都要,人生只能單選:選擇結婚就要放棄單身的自由,選了A男就得放棄B男,選擇離婚經濟上就失去依靠,孩子也要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世間沒有一百分的選擇,選擇的自由也代表後悔的可能。

完形相信個案,認為每個人都是有潛能的,能夠有清明的覺察,能夠為自己做好的選擇。所以心理師要做的,是幫助個案更有「力量」為選擇。有力量的個案通常是「自我接納」的,不喜歡自己、對自己沒信心、自尊過低的人,很難有勇氣為自己做決定,做了決定也很難負責到底。在生老病死的無常之前,我們有時被迫選擇,這時勇氣變得更為重要,幫助我們接受現實的殘酷,或是接納自己的限制。

完形心理師希望能幫助個案有力量、能看得清楚周圍環境、了解自己的優勢跟限制、辨認出自己真正想要,接著為自己做出最適當的選擇,並為之負責。

清明的覺察

為什麼人的覺察會被污染呢? 曹中瑋老師提到三個可能的阻礙:

一、主觀的認知有問題:可能個案腦中的思考基模有所偏差,所以很難清明客觀的看事情。
二、未竟事宜:完形有「形跟景」的概念,當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會只注意那件事「形」,其他事情會退到背景「景」。比如我現在口很渴,口渴想喝水這件事就會變成「形」,干擾我做其他事。直到我去喝水,口渴這件事才會退回到「景」,我得以專注工作。

「未竟之事」就是沒有完成的事,它不會完成退為背景,而是時不時出來干擾,污染我們的覺察,讓我們無法有好的判斷力。

譬如個案小時候被父母處罰,深夜被關在門外,強烈的恐懼變成未竟之事,當她長大結婚後,先生因為加班很累回家後關上房門,這個一般人不以為意的小事,個案卻產生強烈的被遺棄感。因為她被困在小時候的可怕,沒辦法清明的分辨對現在的她,這並不可怕。

三、逃避策略:逃避策略會阻礙自我連結,讓人沒辦法接觸到真實的自己,無法處在「當下」,找不到真正的內在需要。例如個案小時候父母管教很嚴厲,不准他哭跟示弱,個案後來就習慣使用「解離」的逃避策略來跟難過的情緒解離,久了就很難感覺到自己情緒。

完形有五種逃避策略 (防衛機制)

  • 內攝 introjection:不加思索就接受(吞噬)別人僵化的信念、標準、規範。例如小時候的時候爸媽常講的話(例如:女孩就應該要聽話)刻畫在腦中,當作人生準則,即使爸媽說的話已經不合時宜。
  • 投射 projection:把「自己的東西」丟到外面去,不為之負責任。譬如看到別人做出自利的事情,就一直罵他自私,忽略自己才更不為別人著想。
  • 回射 retroflection:把想對別人做的事情,回過來對自己做。譬如對別人生氣但說不出口,只好反過來對自己生氣自責。
  • 解離 deflection:跟自己分開了,感覺不到自己真正的情緒或想法。
  • 融合 confluence:把自己跟環境或別人混在一起,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法、感受。

完形技巧

完形最有特色的,是here and now(當下)。完形治療不需要做什麼特別的活動,而是盡量保持在「當下」。

完形治療唯一的技巧就是「空椅法」,目的是將個案帶回當下體驗。在諮商室裡面,個案談的多是過去的經驗或未來的焦慮,完形諮商師要把個案帶回當下,通常會使用探問的方法,問他過去事件發生的情境、現場狀況,細細地探問可以讓「形」浮出來,等「形」在當下浮現了,才進行「空椅」技巧。

當我們把過去的事件帶回當下時,就有機會重新看待那件事,也許會由不同的焦點看到一些過去沒看到的事。(譬如以前都以為離婚的媽媽是因為不愛自己,但在多年後用新的、大人的角度回去看,或許會看到媽媽離婚也是不得已,媽媽沒有回頭看自己是因為不忍心。)

完形很注重「情緒」,跟情緒工作時很容易就處在當下。

完形也很重視「體驗」,認為親身體驗才能帶來改變。為了讓個案有所體驗,諮商師要有創意的為個案設計出適合他的「實驗」,「空椅法」即是讓現場重現的一種實驗。治療師也可以使用媒材來幫助實驗,例如曹老師喜歡用布當作媒材,可以折疊、披掛、打結、擁抱,不但有視覺的線索,還能讓身體有一些觸碰的觸覺。在夢工作的時候,曹老師也會讓個案把夢的場景佈置出來,目的就是把過去的夢帶到「當下」來「體驗」。

完形如何讓個案在當下體驗?

做實驗,「客製化」的實驗,沒有規則可循,大家最熟悉的常用的是「空椅」(hotseat)。

  1. 改變語言的形式(例如我不能->我不想要。我們 ->我)
  2. 投射
  3. 誇張練習 (情緒的處理)
  4. 面質(要溫和的面質,常常跟同理一起),針對什麼面質:「語言與非語言的不一致,所做跟想要的不一致,矛盾的情緒,不想面對的事情跟責任,逃避的策略,否定內在的需要/情緒,理想跟現實的不一致,內在衝突…」
  5. 不要問「為什麼」,而是問:發生什麼?你正在做什麼?你想要什麼?你正感覺到什麼?怎麼了?

完形核心

  1. Here and Now:心理師本身在當下,也藉著同理、探問,把個案帶到當下。所以探問的語句也很簡單:「發生什麼?你正在做什麼?你正感覺到什麼?」。完形心理師通常不會問「為什麼?」,而是直接找連結跟關係。
    心理師要注意到個案有沒有處在當下,譬如從眼神、有沒有相對應的情緒?是不是用跟當事人無關的語氣?
    所以完形心理師不會在做個案的時候思考個案概念化,事後才想。
  2. 親身體驗:心理師要提供安全信賴的關係,幫助個案親身體驗,也許是體驗情緒,也許是把過去的事件帶到現在來體驗,或者將體驗放大。例如完形在做夢工作的時候,會邀請個案「成為」夢中的某個東西,而不是「扮演」那個東西。我認為體驗要慢,慢慢且深入的體驗,會帶來更快的改變。
  3.  相信內在「主觀他人」的重要。個案的主觀觀點比實際發生的事更重要。
  4. 為個案量身訂做「實驗」:每個學派的練習都可以用,重點是讓個案能親身體驗。
    實驗的方式很多,例如改變個案語言的形式、將情緒誇張練習、空椅…
    但完形諮商也不一定每次都要實驗,重點是了解個案,並幫助個案更了解自己。

個案歷程(從需要從外在找支持,轉變成能自我支持)

  1. 社交禮儀、需要(例如討好每個人)
  2. 「角色」不等於我(例如身為子女討好父母、討好伴侶),鬆動內攝的話(例如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處理未竟之事的干擾
  3. 進退兩難、恐懼。如果我不是「角色」,那我是誰?個案可能會在此徘徊很久
  4. 內爆層。出現混亂、情緒起伏大
  5. 爆發

ps 此為我參加曹中瑋老師的完形督導專訓寫下的筆記,感謝老師的指導~

更多完形相關文章

歡迎加我臉書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幫小編按個讚,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喔!:)

不錯過心理學的實用好文

美樂蒂愛學習

MeeType

Melody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