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itonship
Melody Liao

Melody Liao

Maria Gomori 在關係中重生(摘要與心得分享)

每次看到Maria老師,都有種來追星的感覺,現在的她98歲了,但還是比我們都更有精神,就像呂旭亞老師所說的道家的「得道之人」。看到這麼有能量的Maria,聽她講「生命力」,真的能讓我重新點燃內心的火,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也願意改變。因為不能只有自己被感動,所以把這次的演講摘要下來,分享給有興趣的人。



先介紹一下Maria Gomori,來自匈牙利現居加拿大,是國際著名的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大師、加拿大Manitoba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和大家熟悉的家族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爾Satir學習,與之工作達二十年。

這次的活動:

大師對談:在關係中重生-從糾纏到滋養
與談者:薩提爾家族治療大師 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成蒂老師、李崇建老師
主持者:呂旭亞 博士

Maria Gomori認為,全世界的人都有一樣的困難,想在不同的關係中認識自己,即使不同的國家有文化差異,但人性沒有差異,都是想要用愛養育子女,只是難免會有一些衝突或不當的地方,帶來很多痛苦。

例如父母雖然想認可子女,但還是不免給小孩一些資訊,讓他以為自己不夠好。例如,父母希望孩子考第一,追求完美,所以孩子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

練習在親密關係中分享脆弱,一致性的溝通

Maria說她常在工作坊中問大家:「有誰覺得自己不夠好?」通常的結果是大部分的人都舉手了。

我們很容易不夠重視自己跟自己的價值。也為了想被愛,被重視,就在人際關係間玩溝通的遊戲。Maria試圖讓我們看到,玩這些遊戲,只是為了想要被愛。但我們越指責跟討好,就越看不到另外一個人,她給我們的建議是「分享脆弱」,開始能有一些新的關係。

她也說,幾十年來幾乎沒有看過教導孩子「一致性溝通」的家庭,也就是告訴小孩當你生氣的時候可以跟我說,當你焦慮的時候可以跟我說。大家從家庭中學到的,都是不能生氣、不能感到不安全、害怕時不讓別人知道。

放下對父母的期待,真正要改變的是自己

但我們也不要怪爸媽,他們沒有機會學會如何教孩子,我們也是來工作坊才學到的。
若我們已經成年,就要放下對父母的期待,自己站起來。正因我們對自己有更多的覺察,能多給父母多一點空間跟理解,不是企圖去改變父母。
只有改變自己,關係才會改變;改變父母不是我們的工作,自我成長並了解父母才是(不只是用父母的角色去看他們,而是看他的人性)。

和父母靠近

我們其實都想跟父母靠近,但有些人因為過去的經驗很害怕受傷,但Maria提醒我們,不管父母怎們回應我們,都要練習接納。靠近父母像是想打開一扇門,要接受那個門不會馬上打開,可能只會開一個小縫。重點是我們自己腳踏實地,不管父母怎麼回應,天也不會塌下來。

練習不再玩溝通遊戲需要冒險,是學習的歷程,也需要很多安全感。

Maria要我們「深呼吸,閉上眼睛,感覺一下內心,有一個能量,那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生命力,我是有價值的。想像你的父母在你面前,作為__歲的我,我是有價值的,我不用跪下來求愛。感覺你的身體,能感覺到你腳踏實地站著,你和每個人都一樣,可以告訴父母。」

問自己,我們要什麼。我們有什麼資源(例如認真、努力、好學)。給自己承諾,也送一個很大的欣賞感謝給自己。不管我們用什麼姿態跟別人溝通,要知道那是自己的決定。

例如我們有時的確需要討好別人,但那跟孩子時不一樣,我們是有尊嚴的,站在地上討好,我們知道自己在幹嘛,討好只是我的選擇之一。

有關家庭規條

家庭規條中,常常出現的是「應該」或「永遠不」。例如:要聽長輩的話、不可以生氣、要把飯吃完、永遠要孝順父母、要勤勞、聽話、永遠要有禮貌、永遠不能說謊….

規條出自好意,有其智慧在裡面。但是沒有人可以「永遠」做到,問題在於僵硬的規條會阻止我們成長,讓我們不能為自己做決定。
Satir要我們學到,我們永遠可以有選擇。父母的工作是讓小孩成長,想想看,如果處在僵硬的規條中,會讓孩子想像:「如果我不遵守規條,就是不好的,或是會被懲罰的。」

對僵化的規條怎麼做?

把僵化拿走,只跟隨智慧,不要「應該」、「永遠不」。
我們的建議是,加入三個可能性。例如「不能生氣」這個規條,改成我們有時可以生氣,當「別人侵犯我的界線」、「有不公平的事情發生」時。

僵化的規條不會幫助我們成長,反而讓我們沒有機會選擇。
例如母親的規條是「早上吃兩個蛋」,這會帶給孩子困擾,孩子沒有權力決定。
母親可以改說:「我會為你煮兩個蛋,但你可以選擇吃一顆或吃兩顆。」
如果母親因為孩子只吃一顆蛋就很受傷,這是母親想要「控制孩子」。母親要孩子吃兩顆蛋的規條,可能也是來自她的原生家庭。家庭裡就連烹飪、切肉,也常常是無意識的遵從家規。

身為父母,試著給孩子界線,但界線內要有選擇。例如你七點上床,就可以在床上看半小時書;如果七點半上床,就要關燈不能看書。

如何一致性溝通

 

不一致的溝通姿態:討好、超理智、打岔

 

五個Satir小組老師上台示範給大家看,先用不一致的姿態互動(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一陣子之後,Maria老師要他們閉上眼,進入內心,再分享自己。阻止我們一致性分享的,是「害怕」。要從破碎跟困難走向一致性,要很大的學習。

成蒂老師回應:「我以前覺得一致性很難,好像永遠做不到。我後來發現也不用給自己評價,要做到哪裡,不然的話變成一個很高的標準,我達不到又怪自己,我沒辦法平靜。
後來我就用慢動作,先跟自己一致,覺察我的身體,我的存在,對我自己充滿好奇,慢慢就可以跟自己靠近,當我這樣做,才能跟自己的生命力真正的連結。能這樣對自己,才能這樣對別人,我才嘗試要不要跟別人分享我裡面發生什麼。當我不再評價自己,對別人好奇,就能慢慢進步。」

一致性讓我們彼此連結

何謂「第三度誕生」?

Maria給我們的建議是「先接觸自己」。Satir有一個說法,先要有跟自己的關係,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才是跟對方的關係,一切從我們內在開始。

第一度誕生是精卵結合
第二度誕生是出生然後長大,多半發生在一個家庭系統裡面。
第三度誕生,是當我們可以主導,成年,不需要爸媽牽手走。
有自己的期待,不用滿足父母的期待,為自己負責。當我們看著父母,不只是他們的角色,是角色帽子之下的人性。

不管是哪個學派,最重要的是真正尊重、承認自己的「靈魂」,盡可能地認識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也用負責的方法跟別人分享,而不是企圖控制別人。
即使是Maria,也花了很多時間去學,在她的成長過程中,討好、指責很有用,有時候要說「不」很困難,現在的Maria,只和可以和她「一致性」溝通的人相處。可以「主導」,可以清晰地和內在的生命力、精神連結。

如何有良好的親密關係

四個人上台示範,夫妻各自找一個人扮演自己,前面站著「溝通姿態」(討好指責打岔超理智),後面站著「真正的自己」。

關係一開始的「浪漫期」:
當兩人認識,怎麼吸引對方的?
可能是一個人扮演聰明的「超理智」者,一個人扮演溫暖的「討好」者。
兩個人都不認識自己是誰,也不會讓對方看到自己的缺點。

關係接下來進入 「權利抗爭期」:
看到對方沒化妝,煮東西沒有媽媽的味道,看到對方的真面目。
這時候開始互相指責、超理智,或是各種不一致的溝通姿態。
多半的人都停留在這個時期好幾十年,或是直接離婚。

要走入關係的下一個階段,建議在關係中的人,跟自己連結,欣賞感謝自己及過去生命的歷程,了解原來自己有好多的資源、限制,然後再重新把自己介紹給另一半。

夫婦最大的問題是隱藏自己的脆弱跟限制,你可以重新和另一半對話。雖然不是只有心對心就沒有難題,但可以有一個承諾,一致性的分享自己給另一半。兩人有連結,但又有自由。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幫小編按個讚,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喔!:)

不錯過心理學的實用好文

美樂蒂愛學習

MeeType

Melody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