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莎堤雅是美國的心理治療師,榮格心理師,她從自己多年臨床經驗中,整理了一本書給處在四分之一人生階段的年輕人。四分之一人生,意指脫離青春期之後的成年早期,通常在20-40歲左右。我們常看的電影、神話故事跟民間傳奇的英雄主角們,大多處在這個人生階段。每個英雄的冒險故事不盡相同,但都需要離開原本舒適的生活,接受召喚、迎接挑戰、打敗魔王,才能回到平常的生活。現實生活中,人們在離開學校後就要在職場上求生存,找尋適合的伴侶,成家立業,照顧孩子,同時還得找尋自己生命的意義…. 難度並不低於打敗大魔王。
莎堤雅把處在四分之一階段的青年分兩種,一種是「追求意義型」,一種是「追求穩定型」。
「追求穩定型」的人,會傾向先追尋穩定的工作,過著符合社會期待的生活。這一類人,看似比較適應社會,過著別人眼中理想的生活,有不錯的工作跟伴侶。但是他們看似順遂的生活,可能在一夕崩塌,發現自己努力幾十年的人生目標,其實與內心想要的不一致,就像我們熟知的中年危機。
「追求意義型」的人,很早就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心,希望過更有意義的生活。他們比較容易自我懷疑,是否無法符合社會期許,有人人稱羨的工作跟家庭。但他們反而比較少中年危機,因為從年輕時代就不停的與各種生存危機搏鬥。
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可能會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型態,舉個大家每天都會在新聞看到的英國王子為例:哈利王子是「追求意義型」的人,脫離王室搬到美國,不顧家人的反對寫書爆料;與其維持假面的和平,他更在意自己想要的生活。威廉王子,是「追求穩定型」的人,他和凱特王妃中規中矩,很少鬧出什麼花邊新聞,每則新聞看起來都像人生典範。去年過世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也是「追求穩定型」的人,一直到過世前都兢兢業業工作,但她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跟她很不一樣,是歐洲有名的叛逆公主。
伊莉莎白女王的父親跟伯父也是兩種類型:
電影王者之聲裡的主角喬治六世艾伯特,原本不是王儲,他的王儲哥哥愛德華面對納粹德國崛起,歐洲局勢動亂,仍堅持自己的所愛,想和離過婚的女人結婚。但這違背了英國國教與王室的繼承規定,愛德華於是禪讓王位給弟弟,成為我們熟知的「不愛江山愛美人-溫莎公爵」。弟弟艾伯特登基後成為喬治六世,在二次世界戰爭爆發後帶領英國人對德國宣戰。這對皇家兄弟中,很容易看得出來誰追求穩定、誰追求意義。
完形心理治療中,把「追求意義」跟「追求穩定」這種兩兩相對的特質,稱作「兩極」。但兩極通常不會平衡發展,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偏心、比較習慣或擅長使用某一個特質,另一個特質就被忽略、排擠、甚至封印起來。
而不同的文化或家庭背景,也可能會更讚許某一特質,讓另一特質難以發揮。像是中華文化肯定是會告訴孩子「追求穩定」才重要,孩子最重要就是好好讀書,長大後找一份好工作,生小孩要生一男一女湊一個「好」字。
但回到心理學的概念裡,兩極並沒有好壞之分,如果都能被我們接納、包容、善用,就能成為更完整的人,也能將日子過得更游刃有餘。看到這裡,我們可以回頭想想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更傾向追求「穩定」或「意義」?自己家中的父母長輩,是貼近哪一類型?我們受誰的影響更多?
作者在書中和個案做了一個練習,能幫助了解自己,歡迎大家試著做做看:
- 拿紙跟筆,將紙折成兩半,一邊畫一個線條人,分別代表你「追求穩定的」、「追求意義的」的部分。
- 感受屬於自己的兩個部分,寫下關於兩個部分的描述。
這兩個部分會做些什麼,穿什麼衣服,從事什麼工作,怎麼談戀愛,怎麼生活?
你跟這兩個部分的關係如何? - 畫一個圓餅圖來權衡內心的兩個部分,畫下他們目前在你心中的比例。
- 再畫一個圓餅圖,畫下你希望這兩個部分佔的比例。讓你感覺完整,或讓你感到更一致的比例。
想要整合兩個部分的自己,往自我發展的方向前進,作者介紹成長的四大支柱「分離、傾聽、建立、整合」:
- 分離: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學會設立適當的界線。
- 傾聽:練習傾聽及接納自己內在的聲音,包括非語言的訊息、直覺、身體感覺、夢。 同時探索自己的興趣跟愛好。
- 建立:努力跟堅持克服生活工作的單調艱辛,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 整合:發揮所學,展現新的樣貌。
來尋求諮商的個案,也有許多處於1/4人生的階段,在與他們諮商的歷程中,的確經常談到上述的四個部分:怎麼跟父母分化?怎麼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行動最可行?現在讓自己卡住的是什麼?
自我整合的過程,對任何人都不容易,常常是迂迴地前進,有時也會暫時停滯甚至倒退,但若能忍受過程中不確定性,一段時間後多能看到明顯的變化,這是我身為心理師最大的工作動力。若你沒有機會來諮商,也可以先看看這本書,從別人的故事中得到收穫。
參考資料 進入1/4人生,從後青春期開始的成長指南
追蹤我的IG @meetyp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