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ody Liao

Melody Liao

[書摘] Too big to know: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重新定義知識的意義與力量

溫柏格是哈佛大學貝克曼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對網際網路如何影響社會有獨到的見解,還曾擔任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網路政策顧問,長期為《連線》、《哈佛商業評論》、《科學人》、《紐約時報》等刊物執筆;也是《華爾街日報》讚譽的「行銷大師」。 

作者的功力深厚,旁徵博引寫了好厚一本,花了我一個勞動節才看完。本書值得一讀處在於作者把「網路」跟「知識」的關聯及未來論述的清楚獨到,肯定能帶你給一些新的想法。



知識過載 
早在17世紀已有人抱怨我們處在資訊過載的年代,人類一直使用刪去法來過濾資訊跟知識,而網路時代我們過濾的策略不是刪除,而是排序,將所需的資訊過濾到最前面。(我的理解就是使用GOOGLE搜尋之後,很少人會看到第四頁之後的內容。)

過去認為知識呈現金字塔的形狀:「資料-資訊-知識-智慧」(DIKW),但網路世代的資訊過載是過去的無數倍,它讓知識制度有了新的樣貌:寬廣、無界限、平民主義、接受異類、沒有定論知識不再是個金字塔,它變成了網路,雜亂的、沒有限制的、沒有界線的、沒有根基跟形狀的網路

金字塔結構的知識

喪失邊界的知識體系 
為了應付過載的知識,我們為知識設立了各種停駐點組成的體系。但就像美國在Obama總統的指示下,將行政機關所有非機密資料公開,供人自由使用。此作法就像是拆了停駐點上的釘子,使知識的根基不再像過去一樣不可動搖,也不再有界限。

專業知識在雲端 
過去的知識來自專家,但專家的知識往往是單向、是特殊的階級 (例如教授、作家..),他們偏好一致的口徑。
但索羅維基在2004年的《群眾的智慧》中指出:「彼此無相關性的人群可以比單獨的個人找出更準確的答案。」 網路讓知識發揮更大的效益,因為原本獨立的專家變成了專家構成的網路,總和的意見比原本意見更聰明

而且只要讓大家連上線,就能獲得這種效果,原因是網際網路的五個特性:

  1. 網際網路連結許多人
    (它是大型的資料庫,例如WIKI就是群眾外包以低成本完成的)
  2. 網際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人
    (例如:Davis是水泥專家,溢油防治技術研究所卻在網路上找到他,且成功解決了石油專家無法解決的溢油抽取問題。)
  3. 網際網路跟燕麥粥一樣,又黏又一塊塊的:網路由好幾億個比較小型的網路組成,如果沒有這些小型網路,網路就會變成是一個又大又扁的資源 (例如YourEncore, 西點軍校畢業生組成的CompanyCommand)。這些小型網路讓整體網路更有價值,就像是專家實驗室。
  4. 網際網路是會累積的:不論是我們年少輕狂留下的蠢回憶,或是專家驗證過的資料,網路保留所有我們放在線上的東西。
  5.  網際網路可以無限制縮放:打電話最多只能三方通話,但網路卻可以一人對上萬人,而且還能交錯。也就是說網路能用其他媒介無法達成的方式,在不同規模上讓人互動。 (例如Lady GaGa可以在FaceBook上一次對她的六千萬個Little Monsters說話)  

網路的多元與回聲 
網路讓意見相同的人容易聚在一起形成「回聲室」(例如FB粉絲團或是PTT不同的板。) 美國憲法學家桑斯坦認為網路創造回聲室」會使得「群體極端化」並破壞民主,使人民更難取得共識。然而實際情況正好相反,網路讓大家變笨的原因並不是回聲室效應,而是因為太多的訊息跟多元性不斷閃爍,讓我們深度處理的能力變弱了,我們變得容易分心又沒耐性,常常想要跳過一些資料直接看到牛肉。所以,讓我們變笨的不是網路,是我們自己;而實際上,我們的確能利用網路變聰明。

長篇的形式(書) vs. 網路的形式 
書籍是單向的媒介,它將思想固定在紙張上,用長篇的形式呈現。因為書籍特性的限制,它只能把各種想法擠進一條又長又窄的路,好帶領讀者前進- 它把讀者從起點引出,最後走到作者想要的結論,其他那些跟結論無關的事都被丟到一邊。

網路則沒有形狀、沒有定型,所有的論證皆能用最自然的方式跟長度呈現,而且它們互相交錯、連結,更能準確的反映這個世界。因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無形、糾結、無法駕馭的網,而不是言之有理的論證。
(這讓我想到10個經濟學家會有11種看法,如果每個經濟學家都單獨寫書,那你就只能一次看到一種看法。網路上你卻能在短時間搜尋到各種不同的意見跟說法。實際上經濟學本來就無法用一個論證來解答它,因為它太複雜了)


太多科學了
從先前的論述來看,你可以假設科學知識開始有了新的特性:「龐大、去階級化、持續公開、較少由中央過濾、更能容納差異、超連結化。
網際網路重新定義了科學知識,它廣大到讓你沒法看清全貌、正反意見都有、沒有定論,所以反而更接近科學。 

舉例來說,知名學術期刊《Nature》、《Science》的退件率大約是98%,平常一點的期刊則是70%,整個學術期刊體系都掌握在這些學者編輯中,他們會審查哪篇文章夠格被刊登,大部分的研究都沒有這個榮幸,而且要看到那些研究還要花上不少錢。但是2006年創刊的免費線上期刊《PLoS ONE》不一樣,只要言之有物的科學就會被刊登。這種方式正改變大家的閱讀方式,世界上的文獻廣大無邊,你自己要去撈出來用。

房間裡最聰明人,就是”房間”!

另外一個例子是「開放存取運動」 (OA)的興起,它希望打破過去以獲利導向的出版社將科學上鎖的作法,讓大眾可以自由閱讀新的研究,不論研究目前到了哪個階段。

網際網路的好,在於讓更多人知道真正的本質,讓更多人合作。壞處則是讓大家誤會科學的方法、態度、結果 (例如相信媒體扭曲或刪減的謬論是科學而變笨) 。

聰明的網路式決策 
過去「階級式」的決策方式已經開始改變,變成具備網路特性。很多決策太複雜,幫助你做決策的網路化知識也超過一個人能掌握的範圍。要做出最有智慧的決定,就要利用網路的力量。

GE前CEO Jack Welch是傳統由上而下管理的卓越代表,他透過徵詢管理階層的意見,依據自己的判斷做決策。WIKI的創辦人Jimmy Wales則採取了不同的策略,就像WIKI的宗旨,他依靠龐大用戶的網路意見來指引決策。


建立知識的新架構
我們處在知識的危機之中,我們連「知識」是什麼都沒有辦法定論,如果你正在看這篇部落格,你一定或多或少感受到了網路造成的改變:「豐饒」、「連結」、「沒有權限」、「公開」、「未定」
作者認為我們可以用以下五種方式,幫助網路化的知識變成福音:

  1. 開放存取
  2. 提供智慧可以用的攀附之處 (因為網路太豐饒,有時充滿垃圾,我們需要利用後設資料來幫助我們判斷或過濾它,例如Yahoo拍賣上面的賣家滿意評價)
  3. 連結所有的東西 (在文章上加其他相關超連結,轉介其他的資料來源)
  4. 不拋棄任何機構化或制度化的知識 (例如”大學”這樣的傳統機構和制度產生了大量的知識,若能把它們放進網路裏就更好了,例如開放課程OCW)
  5. 教導所有的人

結論:網路改變了知識的架構,改變我們面對世界的方式,網路化的知識讓我們更接近知識的真相。

作者: David Weinberger
譯者: 王年愷
出版社: 貓頭鷹
ISBN: 9789862622025
出版日期: 2014-04-07
Pic: http://judithcurry.com/2012/01/09/too-big-to-know/

作者2008年在台灣出版的《亂是一種新商機》也賣的挺好的,書中重點是:
1. 資訊不需分類,而是堆成一堆讓使用者自己整理,這樣的資訊才是最有價值的。
2. 許多使用者群體自己發展出新的方法來搜尋資訊,不需倚靠專家。
3. 聰明的公司不會把資訊當自己的資產,企圖告訴使用者如何使用;而是把一切打亂,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忠誠度。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幫小編按個讚,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喔!:)

不錯過心理學的實用好文

美樂蒂愛學習

MeeType

Melody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