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整理最新的認知科學及腦科學知識,幫助讀者用更好的策略學習。這本書也是美國亞馬遜「記憶力改善」、「學習技巧」、「認知心理學」的暢銷書。
- 左腦是編故事高手——記憶力的腦科學基礎
我們的左腦會收下任何它能取得的資訊,並且說出一個很像的故事。例如當我們聽到有人小聲地講我們的名字,我們會認為別人肯定是在講我們的閒話。
左腦是「詮釋者」,會依據所得到的材料主動做判斷,將事情合理化,並創造出我們「自以為」的意義。人腦的回憶與電腦不同,每次點擊電腦檔案,它都會原封不動的跑出跟上次一樣的影像或內容;但人腦的每次回憶不但跟上次不同,而且回憶之後,還會永久性地改變腦中的記憶軌跡 (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記憶阿…)。
- 遺忘的力量——這是嶄新的學習理論
大腦就像Gmail,有最棒的垃圾郵件過濾器,能將大部分、不重要的事情給遺忘,否則我們的腦就會被垃圾資訊給堆滿 (所以不要羨慕過目不忘的人..)。
要想起一個回憶,需要兩種能力,「儲存記憶的能力」跟「提取記憶的能力」。大腦是圖書館,我們的記憶就像書一樣被深藏在圖書館中,你需要「提取記憶的能力」,才能把書調閱出來。而越常提取的記憶,越容易被想起,例如你記的住九九乘法表,但很難想起微積分。
遺忘其實是學習的朋友:有一種「忘以致學」的理論認為,將忘記的事情重新努力想起,有助於更深刻的學習。所以忘記不完全是壞事,而過去著名的遺忘曲線,現在也被證明不全為真。
- 破除所謂的好習慣——學習過程中的情境效應
讀書要在固定、安靜的地方讀,效果才會好? 1970年代的實驗發現,在同一個房間研讀的小組,平均記得16個單字;但是在兩個房間研讀的小組,記得24個單字 (總共是40個單字)。另一個實驗也發現,在不斷變化背景房間中研讀的學生,比起單一背景房間的學生,記得更多的字 (比例是16:10)。
所以,反覆用不同的方式去讀書,會讓人記憶更深刻。 (例如第一次寫在紙上,第二次記在電腦裡,重新寫一份大綱,做兩組不同的筆記….)
- 留間隔——打散用功時段好處多
今天讀一點明天讀一點,比一次讀很久的效果好! 這種分散學習(間隔式學習)對於記憶新材料尤其有用。
全世界最棒的學外語方式叫「詹姆士法」,讓孩子在巴黎、日內瓦、波昂住一段時間,找家教授課,然後定期返回該地,結果小孩能說流利的法、義、德語。但因為我們都沒有這種好命,所以只能找尋有效率的方式學習。那個方式就是一次又一次,不定期的、在不同情境下、回顧我們想要記的東西。
- 突擊測驗的威力——甩掉流暢的錯覺
考試能夠幫助記憶,因為考試就是一種「提取能力」的練習,我們念書的時候,如果只有背沒有用,那就只練到「儲存記憶的能力」而沒有練到「提取記憶的能力」。所以學生需要考試以練習「提取能力」。
除了考試外,學習的秘訣是「教學相長」– 把你在學的東西說給別人聽,是練習記憶提取最棒的方法。如果沒有人給你教,也可以對著空氣練習。
- 分心的好處——醞釀期在解題過程的關鍵角色
好酒需要時間醞釀,創意也是。因為我們的顯意識有許多既定的思考模式,會將我們的創意卡住。想要提高創意,你可以在用心思索了一陣子之後,給自己5~20分鐘的暫停時間,去散步、看電視、洗澡,讓意識暫時休息,潛意識就會幫你想出好點子。就像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突然發現了浮體原理一樣!
Image: lacommuna.com |
- 前進之前,先暫停——「滲透作用」砥礪創造力
當我們開始某項任務,腦中就會自己設定一個目標;而當你全心在做任務卻受到干擾時,那件事在腦中的記憶壽命會被延長,且會被大腦認定為重要的待辦事務。
- 交錯練習——幫助我們面對人生的變化球
有變化的練習比聚焦練習更有效率,因為它會強迫我們學習變化通則。有個實驗是這樣的,羽毛球的練習發球分為「短發球、長發球、平射球」,A組每節只練一種發球,B組是三種發球依序練習,C組隨機練習 (每種發球最多連續練兩次)。發球考試比賽的結果:隨機組C組 平均18分、序列組B組 平均14分、聚焦組A組平均12分。
- 小睡一下,你就贏了——睡眠就是閉上眼睛的學習
睡眠能夠幫我們將有價值的結論給鞏固起來。因為在睡眠期間,大腦中技藝的相關區域會進行「交叉對話」,將雜訊消滅、去蕪存菁。
除了晚上的睡眠外,午睡0.5~1小時也有幫助。
http://memegenerator.net/instance/57869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