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 – MelodyLiao https://melodyliao.cc 廖偉玲心理師 Fri, 19 Sep 2025 11:50:46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4.7 https://melodyliao.cc/wp-content/uploads/2019/01/cropped-Melody-logo-432-32x32.jpg NLP – MelodyLiao https://melodyliao.cc 32 32 心理師上課筆記 :向Dr. jeffrey Zeig 學催眠(2025.9) https://melodyliao.cc/12442/2025jeffreyzeig Fri, 19 Sep 2025 08:02:40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2442   終於等到Jeffrey Zeig老師來台灣了~ 今年已經77歲的老師是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 […]

這篇文章 心理師上課筆記 :向Dr. jeffrey Zeig 學催眠(2025.9)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終於等到Jeffrey Zeig老師來台灣了~
今年已經77歲的老師是米爾頓艾瑞克森(
Milton Erickson 的大弟子,創立米爾頓艾瑞克森協會。他還定期舉行心理治療年會,讓世界各地的大師能在齊聚一堂,並推廣艾瑞克森的催眠。
我第一次看到老師是在
2017在加州舉行的年會,那時他也是大會主席,介紹歐文亞隆的大會演講,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國際年會主辦人的犀利跟強大氣場;後來老師2019來台灣開工作坊,才有機會就近學習。

2025年的督導班有四天,除了Jeff之外,還有洪偉凱心理師跟黃天豪心理師共同督導,內圈的同學輪流上台去做催眠治療師、督導、個案,老師們也會每天示範催眠治療。作為旁觀者,我的收穫也非常豐富,除了看大師做個案,也學習大師如何回饋內圈的同學。

我很喜歡參加有示範的工作坊,因為除了專業學習,自己相關的議題還能順勢獲得療癒。
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場
老師帶個案做催眠,面對人生無法逃避的衰老死亡, 如何找尋跟創造意義?老師用腳踏車隱喻,如果小時候騎過腳踏車,長大自然就會騎,他是身體記憶,身體自然會找到平衡,當你會騎了,不需要特別去注意也能平衡。

我想到大學的時候騎腳踏車的經驗,被男朋友載著的經驗,還有前幾天孩子已經能自己騎車在公園玩,媽媽在草地上和新朋友聊天。
回頭一看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從大學時代對生涯的迷茫,前幾年需要花很多心力照顧幼童,現在好像又可以多一些精力在工作。
人生有好多的衝突、無力、限制,但同時也能在找尋平衡中發現各種意義,就像老師說的,那個意義可以是愛、可以是助人,很幸運的是我的生活中能擁有這些。

   真誠與同理的態度

我觀察到老師做個案的開頭,會不斷確認個案目標。即使個案已經說了好像還算明確的目標,老師有時還是會說,「我不太理解你的問題,我不太確定你要的目標」,我在QA時段問老師他的用意?

Zeig:「我做得比較好的是衝突跟目標,我的目的是簡化問題。比如個案想要解決的是有關人格或自我成長相關,不是簡單的衝突跟目標。
做治療的時候,要比平常更誠實,我的確還有疑問,同時我也藉著提問跟個案建立關係。

簡化問題是治療開始時設定目標的一部分,艾瑞克森學派的原則是選擇簡單容易解決的目標,治療師根據自己的能力決定要處理的目標。
在治療早期重新定義問題,能讓治療變得容易一點。
此外,老師重複的探問,目的是能真正理解個案,知道個案還沒有呈現的自我,知道他內在的衝突,並且找到合作的路徑。

Zeig:「治療師要展現超於常人的誠實跟正直,我們也希望個案對我們很誠實。我在治療中有時候真的就是不懂,我在表達我的感受。我也請個案講自己真正的困難。
我希望個案跟我都一樣誠實,我有我的限制,那並不是個案的問題,是治療師自己的困難。
當我們希望個案誠實,也要有一樣的態度,不是假裝自己有什麼超能力,我真的沒聽懂,我想要清楚的表達這件事,這是我的責任去澄清,我要異常的誠實。」

我想如果對個案理解的不夠深,就開始進行諮商或催眠,會很難做的深入,也很難貼近。所以心理師要持續保持誠實,試著聽懂個案,陪著個案覺察內在核心的需求。不用害怕承認自己還聽不懂、還不知道。就像祖師爺米爾頓.艾瑞克森總是會說:「I don’t know, but I am curious. 」

順勢而為 utilization

這次上課很有意思的,是師母也來到現場,師母Julie也是心理博士,專精於飲食疾患,老師在某一次會談中對個案說:「讓我們稍微暫停一下,看我太太能不能提出一些建議」。Julie也提供了很好的回應,幫助治療推進更深的層次。

有人提問為何老師有這樣的選擇,老師的回應是:「我希望他為我賦能,在做治療的時候,外面的人可能有更清楚的看見,所以我對了啊!」

老師這個行動,是艾瑞克森的催眠裡「順勢而為 utilization」,現況有什麼用什麼,找出個案原本的資源,也運用所有能用到的資源。我觀察老師做個案的時候,會把自己當作可利用的資源,比如要個案可以寫信給他、持續回報進度給他、有作品可以傳給他看之類的。

Zeig:「即使是遠距治療也可以使用順勢而為,不一定要肢體跟行動,可以用言語,就看你手邊有什麼資源,不同的資源跟媒介都有優點跟限制,這是順勢而為的哲學,不管你手邊有什麼媒介就盡可能用。如果你可以貫徹這個精神,就是一種足夠的感覺。

什麼都可以拿來用,這是艾瑞克森的人生哲學,把這樣的精神運用在心理治療,他也示範了順勢而為,運用自己「講話不清楚」「身體上的限制」…。
心理的困難,就是病人覺得自己有限制,像是病人覺得自己沒法戒煙、沒法對人好。順勢而為剛好相反,不管存在什麼都可以用。

我第一次見艾瑞克森的時候,他開始講辦公室的電話,他引導我的方法,是一直討論那個電話,這不是他事先準備好的橋段,他即興的使用手邊的東西。
我之前讀過這個概念,但我看到他如何使用,成為我心理治療最核心的部份。

有一本書他幫我的簽名是『用這本書來卷你的頭髮』,他運用我的捲髮(Jeff有自然捲)。
有時我也會想不出來用什麼,但艾瑞克森什麼都可以用,我就持續練習,持續精進技巧。艾瑞克森做個案會用順勢而為,去打破個案心理的僵化
…..
他也內化「順勢而為」變成生活風格,這是我們所有學習者貫徹的原則。」

彈性與量身定製

如果你想要獨一無二的創造力,針對個人來進行治療,就會像艾瑞克森的治療。

Zeig 「個案的問題是僵化,心理師要很有彈性的應用各種東西、空間、姿勢
個案來的時候不是要資訊,他想要的是體驗。重點是在過程中讓個案經驗到自己能夠有所不同。
艾瑞克森模式是一種問題解決模式,短期與焦點取向的,當個案想要成長,有障礙想去克服,就很適合用。

我在學校時期,學到很多的規則有關如何做治療,艾瑞克森都會打破,但他打破的意圖是為了要幫助個案克服困境,而且有效。
如果能遵循規則進行治療當然很好,但治療過程是有機的,我們要想辦法處理每個人不同的個性跟需求。

我花了很多時間在他旁邊學習,我最常見到的主題是「彈性」,也可能我是比較僵化的學生。
但「彈性」這是一個很常見的主題,找到一個有彈性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被規則鎖死。每一個療程都量身定製,比標準化的作法更重要。」

(老師的簽名也都是量身訂製,每個人都不一樣,很有創意)
由於老師提到催眠偏短期及焦點取向,我在
QA時間詢問老師對於催眠做長期治療的看法,是否每次都要讓個案有催眠的體驗?
老師的回答是,要根據個案的需求來決定,有些個案會需要一個長期療程
,所以催眠可以是你療程當中的一部分 ,催眠可以被整合在長期諮商中。
Zeig提到把催眠想當成是一個交通工具,可能是汽車,可能是機車。要把個案從這個點帶到下一個點 ,需要什麼樣的交通工具是不一定的。

重點是為個案選擇適當有效的療法,催眠是一個幫助個案改變狀態的工具!
如果個案容易緊張,那可以利用催眠來替他消除這個緊張,來創造一個新的經驗 ,讓他知道他是有這個彈性 ,他可以緊張 ,他也可以不緊張。

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是從NLP開始,延伸學習NLP的三大核心學派,完形、催眠、家族治療,我自己的經驗中,這三個取向是很相容的,我的工作中會融入他們。我也看到老師在這幾天做個案的時候使用很多完形的空椅,老師提到他受過不同的訓練:完形訓練、家庭治療、人際歷程、同理心、認知治療等,艾瑞克森是他的核心思想,但他的作法不只有一種,也不會堅持要用任何一種做法。

身為社會觀察家,我多年從旁觀察各個大師,發現他們都很好學,不會只學一種學派,畢竟個案千百種,心理師有越多工具在手,才容易為個案量身定製。
《金剛經》言:「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不需要執著一定要用什麼方法,會更有彈性跟效能。

艾瑞克森學派架構核心「治療師的態度」

治療師的態度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在Zeig老師書中寫的「鑽石選擇點模式」,核心正是治療師的態度,因為治療目標還是藉由個案與治療師的互動來決定,技巧本身沒有療效!了解個案的感受、現實,這是治療的開端。

Zeig說他的同理心是跟媽媽學的,他媽媽非常有同理心,但即使他媽媽很有同理心,還是要持續的練習,因為治療的起點來自了解對方的位置。老師認為他遇過心理治療者中,艾瑞克森是最有同理心的,即使Carl Rogers是同理心專家。Zeig鼓勵學生學習,最基本的技巧就是能同理心調頻。
艾瑞克森學派的治療者像是導遊,用同理心跟對方調頻,陪伴個案設身處地的著想,幫助個案澄清他的目標,再運用艾瑞克森的做法塑造未來的方向。
 

謝謝主辦團隊跟樊導等工作人員,為所有來訪者打造一個很好的空間,引領我們享受催眠的樂趣,還有珍妮老師邀請我參加這次的課,非常感恩有機會參與。
我特別喜歡這次上課場地,每天早上八點半就到,以前大學上課都沒那麼認真,其實是因為上次去劉婷老師座無虛席的課被嚇到,晚去就沒位置坐。
但這次空間在台大活二的會議廳,非常寬敞舒適,而且地下室網訊號很弱不能上課滑手機,真的像回到大學時代…

其實我還有好多想分享,歡迎你們下次再見。

延伸閱讀:

如果您也喜歡心理學,歡迎加入我的FB,會將我的學習資源分享在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eetype.tw

這篇文章 心理師上課筆記 :向Dr. jeffrey Zeig 學催眠(2025.9)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心理師上課筆記 :Dr. Stephen Gilligan 學習Milton Erickson式催眠 (2024年8月) https://melodyliao.cc/10633/sg Mon, 26 Aug 2024 13:51:24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633 不同的心智狀態:重點在非語言心智 人類的心智分為不同層次,語言、非語言以及身體在認知和創造力中的角色。  第一 […]

這篇文章 心理師上課筆記 :Dr. Stephen Gilligan 學習Milton Erickson式催眠 (2024年8月)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不同的心智狀態:重點在非語言心智

人類的心智分為不同層次,語言、非語言以及身體在認知和創造力中的角色。

 第一層心智是小孩子時期的原初意識,與世界的連結是無語言的、直接的。這種原初的意識類似音樂,它先於語言,承載了人類歷史的進化。

第二層語言則是如夢境、藝術般的象徵性語言

第三層才是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但治療師都知道,只有這個認知層面的討論效果不好)
在治療過程中,語言不應僅僅停留在第三層,而是要整合非語言的深層意識,這樣才能促進真正的治療效果。(催眠就是要碰觸第一層心智,nonverbal mind,不要掉入頭腦裡)

芝加哥一個研究強調,身體共鳴在治療中的重要性,「只有身體對語言感到有共鳴,這次治療會帶來正向的改變。」

催眠治療師的角色,是引導個案的「非語言心智」跟「語言心智」,這兩個意識進行深層的溝通跟整合,尤其是很多話要對「非語言心智」溝通。兩個心智的整合,才能真正釋放個案內在療癒力與創造力。

此外,治療師要能維持在治療過程中的敞開open/教練狀態 ,也要能幫助個案在治療過程中能夠「開放open」,即使是短暫的片刻中,找到一些敞開的空間,這種敞開即使短暫,也有助於治療的進展。

慢性壓力:
1930年代一位加拿大醫生,他發現許多醫生、護理師和病人都顯示出類似的症狀,這些症狀被他歸結為「慢性壓力」。這種慢性壓力讓人無法完全放鬆,就像我們傳統氣功裡面講「氣的阻塞」。尤其個案在經歷某些創傷後,身體會進入了一種凍結狀態,像是PTSD患者一樣,困在那個狀態,無法放鬆。這種卡住的狀態,就跟我們想要的教練狀態是很相反的,我們的身體肌肉跟神經連結是鎖住的。

但怎麼幫個案鬆開呢?哪裡能碰觸到個案正向的部分?資源?
米爾頓·艾瑞克森會說:「我不知道」「但我很好奇」
帶著好奇和開放的心態去探索,這是創造力的窗口。

教練狀態:一切的開始

探索個案的正向資源跟可能性的過程,需要的是開放、好奇的心態。治療師需要維持在「Coach state」(教練狀態):維持在中心,與個案連結,也與自己連結,而非僅僅依賴語言或理性分析跟個案討論問題。這樣的狀態能夠帶來治療中的魔法時刻,因為這樣才能能讓個案的身體有共鳴,治療師的語言才會變得具力量和轉化性。(我想以中國武術為例,如果只有招式,但沒有內功跟肌力,那就是花拳繡腿,打不死人的)

為什麼治療師跟個案的狀態這麼重要呢?老師提到情緒相關狀態的研究:情緒狀態對記憶是有影響的,在悲傷的時候記住的事,在悲傷的時候更容易回憶起來。反過來說,當個案處於憂鬱或悲傷的狀態時,他們更容易回憶起負面的經歷。因此,幫助個案在治療中找到資源和正向的連結,變得尤為重要。

所以在治療的一開始就要破冰,用非正式的方式建立連結🔗 轉移個案的狀態,把大腦🧠從日常處理瑣碎細節的態度轉出來。找出語言之外的東西 ,同步和個案的狀態,如果個案狀態不對,重點是帶他先進入正向狀態,像是問他「生命中過往的正向生命經驗」。

例如治療師可以通過許多方式幫助個案找資源,回到他們的中心跟教練狀態。
舉例來說,個案身上的珠寶首飾、喜愛的書籍或食物,這些都可以成為與他們內在資源連結的通道。老師還喜歡詢問個案與大自然接觸的經驗,或是尋找那些讓他們感到平靜和力量的場所或活動(例如有個案憂鬱的時候會爬到樹上,那是他的安全堡壘。或是他們去爬山、游泳、泡澡的時候)。

當個案卡住的時候,更需要帶入正向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和轉化困境。
讓個案能夠在自己既有的資源中找到支持,進一步促進身心的整合與恢復,也因為這個資源是本來就有的,永遠都可用,個案也在治療室中學習到如何應對困境。

 

 

 

 

 

 

 

 

非二元對立:包容所有的部分,不急著消除症狀

老師在第二天做了非二元對立的練習。重點是對個案症狀和困擾的全然接納與理解,而不是視其為需要立即消滅的「敵人」。

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其意圖,即使是看似有害的行為,如抽菸或酗酒,實際上也可能是個案試圖滿足某種內在需求的一種方式。以Robert Diltz父親的案例,他探詢父親為何一天要抽三包菸抽到肺癌,但父親是一個律師,有五個孩子,每天都要照顧別人的需求,所以抽菸是父親唯一為自己做的事,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片刻的自我慰藉。(抽菸有他的正向意圖,I am sure that make sense,這個肯定的態度,EFT也很強調以「同意」個案作為對話的開始)

在治療過程中,要避免急於解決問題或消除症狀,而是要鼓勵個案接納和理解這些困難部分的存在,因為想要消滅症狀,正是症狀維持的原因。如果個案急著要你解答,幫他馬上處理這個問題,老師會建議「無為」的態度!
(這作為心理師還真的不容易,因為難免很想幫個案解決問題,或是馬上安慰個案事情沒那麼糟,幫他找正面的地方,但是能不能停留在問題跟痛苦中,停留在那裡跟涵容那個痛苦,等待個案的nonverbal mind帶領你們,需要忍住意識的急躁跟問題解決模式,今天Gilligan還回答學生,我是Dr. turtle 我就是慢。有一次我看曹老師做個案,我也覺得慢,但後來我才發現,一開始的慢是有意義的等待,想快點解決問題的時候,都是跑到大腦的認知層面了,諮商成效都很低。)

因此,治療師的角色不是直接解決問題,而是幫助個案找到自己的內在連結,找到那些未受傷、能夠放鬆的部分。無為的狀態並不意味著無所作為,而是指在與個案相處時,保持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幫助他們引入資源,自然地找到內在的力量和資源(通常來自nonverbal mind)。

今天老師也建議我們,每五分鐘提醒自己,檢查自己的身體狀態,是否與自己、與個案有連結,而不是急於做些什麼。當個案表達出觸動你內心的部分時,吸一口氣進來,去感受那份情感,更深的和個案產生共鳴。

非二元對立的練習

這個練習有幾個步驟,兩人一組互相對對方說。

  • 先回到教練狀態
  • A說:我想要被看到的是X,不想被看到的是Y
  • B回應:我看到你的X,我也看到你的Y,我看到兩者,我也看到更多、更多、更多。
  • 然後講兩三輪。最好不要用大腦想,讓話語自然地跑出來。

我這次有榮幸上台和老師示範這個練習。我那時候說的是:「我想要被看到的是快樂,不想被看到悲傷的部分。」「我想要看到是努力,不想被看到無力跟疲憊。」你看這都是非常對立的兩極,我之前在完形的兩極工作坊,也是做努力跟懶散。我一直都是努力跟懶散的對立非常嚴重,覺得自己有很多想做的事,但因為想做的事太多太累的,最後只想躺平打電動看小說。

這個練習其實就是想要告訴我們,如何在治療中帶著慈悲去面對個案負面的、不想要的、想要殺死的部分,不僅只接納他們積極和光明的一面,還要能夠包容和理解他們的痛苦、無力感和其他負面情緒。當那些痛苦無力跟悲傷被容納,治療才得以開始。治療師要創造一個場域,讓所有的情感和經歷都可以被看到和接受。

對Milton Erickson的催眠來說,真正的治療並不是試圖消滅痛苦或困難,而是能夠打開空間,讓這些情感和經驗得以存在、被看到和被接納。這種接納不僅僅是接受個案的積極面,也包括他們的陰暗面、脆弱面。當我們能夠同時容納這些對立的部分時,我們就能創造出一個更完整的療癒過程。

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為何教練狀態如此重要?因為那是一個創造空間的方式,能讓治療師帶著慈悲去面對個案的陰暗跟脆弱,不被接納的部分,陪著個案探索療癒的可能性。每次生活中有一些負面的情緒,口語跟非口語的心智是分開的,這是困擾的主要原因。

當事人說,我什麼都不想做,我們就說他憂鬱。要消滅憂鬱,但這是抱著負面的態度對待,這是問題會持續的原因。
傑出運動員或音樂的演奏者,他們知道要有好表現,就不能封閉跟緊張,就不能做出卓越的表現。
所以,治療的第一個重點,如果個案一直緊張的「想要改變。快告訴我方法馬上改變」我們介入的第一個方法是 「無為」

舉例:加州有很多的衝浪🏄,很多人在那邊等著衝浪,大部分的衝浪是坐在自己的衝浪板上,去感覺這個韻律🎶這是衝浪最棒的時候。
當一個浪感覺夠大,跳到滑板上。去感覺跟大海的連結,那是教練狀態。
教練狀態不是個別意識,而是集體意識,這才會有創造性的表現。

 

Milton Erickson的「自我利用」

艾瑞克催眠中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 「自我利用」:用個案自身已有的信念,吻合他自身的韻律🎶,讓他的身體有共鳴,才不會排斥改變,維持的久一點。

對人體免疫系統來說,移植他人的器官會被排斥,或有些自體免疫疾病,攻擊自己的身體。老師隨身隨身帶胰島素, 糖尿病是身體裡殺死胰島素細胞。我們內心也有免疫系統, 這是我的身心產生的經驗,所以九成的減重方法無法持久的原因,是大腦中會有一個自我形象(我長什麼樣 ?有多少錢?)

第一步是:教練狀態產生空間,放個案的情緒跟信念

慢性病 壓力 氣不通 😣你要先打開療癒的氣脈 非語言的心智、右腦。60年代以為左腦是主導 但是近代研究發現右腦才是創意的來源。
但兩個腦會互相抑制,當你跟個案 一直努力的想,在認知層面討論困擾,反而會切斷創意的流動,阻塞在小箱子,虛擬的語言腦是孤立的、與身體分開的。

為什麼一個人要經歷各種焦慮憂鬱或孤單? 這不是直接的反應,焦慮是類感受,一直持續的想東想西,一種神經肌肉鎖定🔐
如果語言的腦可以連結上 🚢母艦,可以有開始改變的可能,所以需要教練狀態,位於中心,連結資源。

第二步:幫助個案連結自己 。(也連結三個能量。慈悲、 猛烈fierce、 玩心playfulness)

小狗🐶整天都很放鬆😎從進化🧬的觀點來看,放鬆的反應就像狗狗🐶
狗一開始放鬆,當他聽到雞的聲音、車的聲音,他會稍微警戒然後又回到放鬆的狀態。狗狗自己會進入恍惚狀態,與之相反的是人類的慢性壓力。醫院🏥住院病人, 有30分鐘寵物陪伴會有很大不同。老師的黃金獵犬有時候會在個案旁邊陪伴,讓他們撫摸,成為一個正向資源。

治療師很需要幫個案連結資源,問他「 事情變得很糟很糟的時候 你會去哪」。有個個案說他會爬到樹🌲上,(知道這個太棒了 透過這個經驗呼吸👃 治療性的心智在兩個人之間發生,對個案說, 歡迎👏。近一步問他,在樹上有什麼特別的經驗?  看到過鳥築巢嗎?有沒有跟鳥聊天💬藉此,一步步的打開教練狀態跟經驗。

如果個案的狀態不在有資源的狀態,很難有改變,所以要在會談中一直加東西。 讓會談是流動的!

舉例:米爾頓艾瑞克森,每天要自我催眠五個小時處理疼痛才能工作,他每天早上起來。都不知道是否能活過今天 。太痛了。五個小時催眠之後 他會說 「我非常期待今天」。

舉例:有一個女性創業者,在創業時遇到有敵意的人。她在諮商前半段時候的教練狀態是她會冥想🧘觀音 (陰的狀態、充滿慈悲)
但當她遇到某一個點 , 那個狀態不夠了,因為有敵意的人用慈悲對待不夠用,他需要猛烈的能量劃界線。
所以此時,我們要在諮商湯裡加什麼料呢?
問個案:「 在妳生命中,誰代表一個正向的、有力量的強大的模範?」「 奶奶」個案需要很多的資源,觀音跟經文、強悍的奶奶、一萬年的存在…..。藉著恍惚狀態混在一起 藝術🎨藝術🎭 矛盾的衝突的 語言講不清楚的…. 

(所以催眠就是把需要的好資源,在個案潛意識中混一混,攪一攪,利用nonverbal mind的智慧,把正向跟負向包容在一起,以創造性的方式,讓斷裂的兩極共存)

督導課第一天分享的一首詩

Being a Person   (William Stafford)

Be a person here. Stand by the river, invoke the owls.

Invoke winter, then spring.

Let any season that wants to come here make its own call. 

After that sound goes away, wait.

A slow bubble rises through the earth

and begins to include sky, stars, all space,

even the outracing, expanding thought.

Come back and hear the little sound again.

Suddenly this dream you are having matches

everyone’s dream, and the result is the world.

If a different call came there wouldn’t be any

world, or you, or the river, or the owls calling.

How you stand here is important. 

How you listen for the next things to happen.

 How you breathe.

Be a person here

第一步 喚醒存在 awake

 

這篇文章 心理師上課筆記 :Dr. Stephen Gilligan 學習Milton Erickson式催眠 (2024年8月)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書摘|心得] 當代催眠大師Jeffrey Zeig的「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簡體:心理治療藝術之經驗式治療) https://melodyliao.cc/5123/jeffrey-zeig Mon, 02 Sep 2019 07:31:48 +0000 https://melodyliao.cc/?p=5123 催眠巨擘Milton Erickson有很多出名的弟子,Dr. Zeig肯定是其中最知名的,因為他從年輕開始, […]

這篇文章 [書摘|心得] 當代催眠大師Jeffrey Zeig的「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簡體:心理治療藝術之經驗式治療)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催眠巨擘Milton Erickson有很多出名的弟子,Dr. Zeig肯定是其中最知名的,因為他從年輕開始,就定期在美國舉辦大型的心理年會,推廣老師的催眠治療。我2017年去的那場有七千多人,各派大師蒞臨,包括大家熟悉的Yalom, Beck等等,是心理治療的嘉年華盛會,非常值得去。那也是我第一次見到Jeffrey,光看他在台上跟大師對話,就覺得他很令人佩服,可惜沒有機會去看他做個案。

所以一聽到Dr. Zeig在台灣開課,我立馬手刀報名,還跟一起學催眠的心理師朋友相約固定聚會討論他的書。很感謝好友偉凱翻譯了中文版,偉凱上過二十幾場Jeffrey的課,由他來翻譯真是再適合不過。我個人覺得,Erickson的催眠不好學,要很多創意,要為個案量身訂做,還要能即興發揮… ,好在有這本書,清楚說明如何把神秘的催眠拆解成小塊架構,讓讀者容易學習催眠是什麼,真的很推薦給想要理解Erickson催眠的人。

經驗式治療

心理治療裡的改變最好是通過人生經驗誘發,而不是通過知識理解

經驗式治療是創造一個醒覺式經驗(significant evocative experience)/銳變經驗,讓個案親身體驗到改變,而不是用訊息跟知識說服他。所以治療時不是說道理跟講解知識,而是用故事、隱喻、催眠來幫助產生體驗。也可以跟個案討論一系列的策略計劃、讓他們往目標前進。

例如家長想要小孩負責任,不只是跟他們說「你要更負責」,而是考量以下五個步驟:

  1. 想法:先和小孩聊聊,他們是否知道什麼是「負責任」?
  2. 創造醒覺式經驗:讓小孩擁有負責的經驗,像是照顧寵物、照顧植物…。這樣的經驗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當負責任的人。
  3. 作決定:從「我可以負責」到「我會是一個負責任的人」
  4. 更多的經驗:有時候需要多個醒覺式經驗來穩固狀態,讓他真的覺得自己真的是負責任的。
  5. 身份認同:幫助小孩建立一個新的自我認同:「我是一個負責任的人」,這需要連結許多過去的經驗,讓他相信自己是這樣的人。為個案建立新的自我認同通常也是心理治療的中心目標。

另一個重點,是不去討論大問題,要改變其中的小元素,運用元素來創造解答地圖。當問題被切成一塊塊,就失去完整性。例如請個案詳細描述他們的痛苦經驗。又例如對憂鬱症的患者,問他:「你怎麼知道你憂鬱?」,個案可能會回答:「因為我內在很迷惘」「不停想到過去的事」、「我沒有力氣」、「我是個失敗者」、「專注在內在」,這個問題可以了解他的憂鬱經驗組成元素。有了這些元素,可以畫出問題地圖,並因此衍生出解決地圖「活在現在」、「充滿能量」、「感覺像個贏家」、「聚焦在外在」。了解這些元素之後,讓他們交互運作。

  • 完整單位  (我很懶惰)<–>  許多誘發點 (晚上沒有繼續工作、太晚睡、沒有每天打掃)
  • 一個零缺點美女  <–> 美女的五官、身體的各個小部位(細看之後,肯定能找到某些不完美的部分,像兩眼不對稱)

治療方法:奠基於五個選擇點(設定目標、禮物包裝、量身訂做、策略過程、治療師態度)

設定目標:想幫個案體驗什麼?要溝通什麼?
每個心理治療的學派不太一樣。艾瑞克森學派的目標有:誘發獨特經驗、創造小元素的解答地圖、聚焦在個案資源跟強項、找一個與情境有關的解決方案、重新定義問題、運用自由聯想啟動內在資源...
有三個目標設定的方法:1. 將問題分解成小元素 2.創造一個底圖來表明個案如何產生問題 3.評估個案所處的位置。

禮物包裝:治療師有了目標之後,可以利用禮物包裝呈現給個案。
催眠是一種禮物包裝,故事、詩、隱喻、玩笑、畫也是。包禮物最好不只用單一方法,混搭較好,可先從直接建議開始,遇到障礙再轉成間接建議、催眠、重新框架、未來預演、困惑、有趣的故事、象徵、多層次溝通(創造一個故事)等其它方式。

量身訂做: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要試著透過個案的觀點來治療。
「如果你用對方理解的語言溝通,他會記在腦子,如果用對方的經驗溝通,他會記在心裡」。治療師要盡可能去了解個案,他獨一無二的特質、價值觀。
治療師要假設個案都有足夠的資源與能力,治療師的工作是去發掘他的正向過去歷史,誘發其正向資源。
不管個案用什麼創造問題,治療師就拿那個來重新設計成解答。

策略過程:這是一個賦權個案的過程。
如果有三個步驟,那會是「setup準備、intervention治療主軸、follow through後續跟進」,這有很多種變形,最基本三步驟會是「跟隨當下情境、暗示提供治療、激勵並退出」。

  • 準備:跟隨個案、理解個案、根據他的經驗語言跟他溝通。這像農夫種田之前要鬆土,等一下才能種下種子。
  • 治療主軸:不是要消滅症狀、而是幫助個案誘發改變的資源。
  • 後續跟進:鞏固成果。譬如給予個案回家作業,給任務、給練習。

治療師態度:最重要的因素。每個學派的治療師會不太一樣,艾瑞克森學派的治療師傾向有彈性、靈活。

Milton Erickson的學生中,第二代的大師兄是Dr. Zeig ,關門弟子Dr. Gilligan也非常知名,他們兩個人的風格非常不同,但都已經修煉成大師,把Erickson的催眠精髓發揚光大。繼續看Gilligan的工作坊心得:

ˋ

這篇文章 [書摘|心得] 當代催眠大師Jeffrey Zeig的「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簡體:心理治療藝術之經驗式治療)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FBI這樣學套話 (如何辨別說謊的人) https://melodyliao.cc/55/fbi%e9%80%99%e6%a8%a3%e5%ad%b8%e5%a5%97%e8%a9%b1-%e5%a6%82%e4%bd%95%e8%be%a8%e5%88%a5%e8%aa%aa%e8%ac%8a%e7%9a%84%e4%ba%ba https://melodyliao.cc/55/fbi%e9%80%99%e6%a8%a3%e5%ad%b8%e5%a5%97%e8%a9%b1-%e5%a6%82%e4%bd%95%e8%be%a8%e5%88%a5%e8%aa%aa%e8%ac%8a%e7%9a%84%e4%ba%ba#respond Wed, 20 Apr 2016 01:51:00 +0000 http://xn--eut78av02b.com/index.php/2016/04/20/fbi%e9%80%99%e6%a8%a3%e5%ad%b8%e5%a5%97%e8%a9%b1-%e5%a6%82%e4%bd%95%e8%be%a8%e5%88%a5%e8%aa%aa%e8%ac%8a%e7%9a%84%e4%ba%ba/ 我很喜歡看美國的間諜片,總覺得電視中的FBI探員無所不能好厲害。Joe Navarro跟John R. Sch […]

這篇文章 FBI這樣學套話 (如何辨別說謊的人)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我很喜歡看美國的間諜片,總覺得電視中的FBI探員無所不能好厲害。Joe Navarro跟John R. Schafer都是FBI資深情報員,Schafer還擁有心理學學位,並在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看了兩個作者的經歷,好奇書中有沒有藏著我不知道的情報局小秘方。看完之後發現秘密不多,但有許多偵訊的資訊可以滿足好奇心,裡面教的拿來拷問搗蛋的小孩或亂購物的另一半應該OK。


問話的時機

  • 早上:人比較機敏、會注意細節
  • 下午:人比較容易招供因為ㄧ生心理疲乏
  • 晚上:多數人身心俱疲,可以考慮在家約談,得知家庭線索
座位的安排
  • 下半身動作是重要線索,要留心座位看得到對方下半身
  • 被約談者的座位靠近門口能減低心理壓力
  • 男性不要面對面坐,不利建立融洽關係
  • 女性比較可以面對面坐
  • 有輪子的椅子很方便訊問者視情況靠近或遠離對方
  • 一般人常常在離開房間,靠近門口時會招認一些訊息,因為身心壓力比較低
掌控主動權
  • 讓對方等十分鐘再開始
  • 伸手引導對方到預訂座位,並口頭指示「請就座」
    (可以在其他椅子上預先放上自己的物品)
  • 最後才就座的人可以建立主導地位
  • 選擇比較高的椅子
  • 請人送來飲料點心,以彰顯主人角色
  • 身體開展擴大空間領域,十指在腦後交握以展現主導優勢
偵測謊言的四象限:沒有哪一個單一線索能判定別人說謊,必須要四個部分一起判斷
  1. 自在或不安:自在的人姿態較開放,不太會拿東西做兩人之間的屏障。不安時的眨眼頻率可能會大幅升高。不敢看你的人未必是說謊的人。不安的人可能會雙腿交叉、抖腳、腹部露出較少。
  2. 加強語氣:說謊的人通常不會在說話時加重語氣,例如比手畫腳、膝蓋抬起。虛偽的人有時候會擺出沈思的動作,用手貼下巴或撫摸臉頰。
  3. 同步性:說謊的人可能會身體跟說的話不一致,或情緒不一致。
  4. 認知管理:說謊者會竭盡所能用一些搪塞之詞來說服調查員,例如「我絕不可能傷害別人」、「我從不說謊」、「老實說」、「我從小被教導要誠實」。
其他秘訣
  • 有耐心:偵訊嫌犯通常需要花兩個小時甚至四個小時以上
  • 製造沈默:一般人在停止對話後會感到不安
  • 一開始就給對方建立高標準,讓他覺得必須要維持內外一致的標準。例如:「你看起來很老實,我覺得你會說實話」「你看起來像是會承認自己錯誤、為自己負責的人」「你看起來會做正確的決定」「你看起來很正直」
  • 讓他覺得你握有什麼證據,反正他會自己腦補。
  • 說故事拉攏他。那個故事要可以啟發人心,給他一個行動方向。譬如我的妹妹也曾經遭遇類似的處境, 然後做出了正確決定。
  • 縮小時間缺口,避免讓他一直說不相關的事。
  • 重視對方的感覺,人通常是依照感覺而非事實來做決定。
  • 顧全對方面子。

同場加映TED影片 Pamela Meyer: 識破謊言的假面

  • 態度無疑是最常忽視的顯著指標。誠實的人會協同合作,願意幫助你發現真象、 提出妙計、指出嫌疑犯、提供細節。 他們會說:「嘿! 也許是那些在職人員偽造那些支票。」 若他們感受到不實指控,將勃然大怒。若你問某個誠實的人該拿那偽造支票的人怎辦, 他更可能提議嚴厲而非寬大的懲治。欺騙者則可能沈默寡言、目光朝下、聲音壓低。
  • 欺騙者陳述事情會加入過多繁瑣的細節,而且故事情節有嚴謹的先後順序。一個受過訓練的訊問者的作法會是數個小時的面談,要求那人將故事倒著說,接著他們盯著那些人,令其侷促不安,追問那些疑點。
  • 說謊者會改變眨眼的速度, 雙腳朝著出口,隨時作好逃生準備。 他們會拿障礙物、把障礙擺放在他們自己和面談的人之間。 他們會改變聲調, 往往是壓低聲調。 而這是對策。 但這些態度不是欺騙的證明,是警示紅旗。



延伸閱讀 看誰在說謊


參考資料:
FBI這樣學套話 讓他不知不覺說真話

Advanced Interviewing Techniques
原文作者:Joe Navarro、John R. Schafer
譯者:林奕伶
出版社:大是文化

參考影片:https://www.ted.com/talks/pamela_meyer_how_to_spot_a_liar/transcript?language=zh-tw

這篇文章 FBI這樣學套話 (如何辨別說謊的人)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https://melodyliao.cc/55/fbi%e9%80%99%e6%a8%a3%e5%ad%b8%e5%a5%97%e8%a9%b1-%e5%a6%82%e4%bd%95%e8%be%a8%e5%88%a5%e8%aa%aa%e8%ac%8a%e7%9a%84%e4%ba%ba/feed 0
活用NLP平心靜氣教出好孩子 https://melodyliao.cc/82/%e6%b4%bb%e7%94%a8nlp%e5%b9%b3%e5%bf%83%e9%9d%9c%e6%b0%a3%e6%95%99%e5%87%ba%e5%a5%bd%e5%ad%a9%e5%ad%90 https://melodyliao.cc/82/%e6%b4%bb%e7%94%a8nlp%e5%b9%b3%e5%bf%83%e9%9d%9c%e6%b0%a3%e6%95%99%e5%87%ba%e5%a5%bd%e5%ad%a9%e5%ad%90#respond Tue, 29 Sep 2015 04:20:00 +0000 http://xn--eut78av02b.com/index.php/2015/09/29/%e6%b4%bb%e7%94%a8nlp%e5%b9%b3%e5%bf%83%e9%9d%9c%e6%b0%a3%e6%95%99%e5%87%ba%e5%a5%bd%e5%ad%a9%e5%ad%90/ 「NLP溝通術」是用在人際溝通上的一種相當好的技巧,運用在育兒身上也相當可行。看完後要注意的是,雖然書中有些內 […]

這篇文章 活用NLP平心靜氣教出好孩子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image「NLP溝通術」是用在人際溝通上的一種相當好的技巧,運用在育兒身上也相當可行。看完後要注意的是,雖然書中有些內容非常淺顯,卻是知易行難。學會之後,想能靈活運用要更”有心”。

 
人都有足夠的資源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資源來歡渡美好人生。要相信孩子擁有的資源,輔助孩子,讓它能保有成長的空間。孩子擁有自己獨特的世界,進入孩子的世界,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事情。

Sky ship

設定真正的目標
目標是自己的目的,可以自行控制;願望則是對他人的期待,要透過他人來滿足。所以別以為孩子的行為都會如你所願。

分清楚你想要孩子達到的”目標行為”是什麼,哪些是你可以控制的 (幫孩子看作業),哪些則是你的願望 (孩子考第一名)。設定一個可以靠自己做到的目標。

或者你也可以訂下”跟自己有關”的育兒目標,例如做個開心好奇的媽媽,從容的優遊在工作、家庭(小孩/先生)與學習之間。

The S. Family

努力建立「親和感」,呼應與引導

即使覺得自己有耐心多了,但有時還是不免想要小孩馬上聽命行事…

父母要先從傾聽孩子做起,進而認可孩子的世界。想要靠語言相互了解對方,就要積極利用呼應與引導的技巧。呼應之後別忘了等待,適當的時機才試著引導孩子。


例如孩子不願意關電視去寫功課,你不能直接把電視關了。你要先對他說,我知道你真的很想看電視,但是你做功課的時間到了,你覺得你還要看多久才能去寫作業?   接下來才是跟他討論看電視的時間,給孩子自主權,聽到他內心的聲音,孩子才會願意跟你合作。

[本文感謝廖慧萍資深顧問授權刊登,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參考書籍:
活用NLP平心靜氣教出好孩子

丹妮拉布利坎 著  李友君 譯
世茂

這篇文章 活用NLP平心靜氣教出好孩子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https://melodyliao.cc/82/%e6%b4%bb%e7%94%a8nlp%e5%b9%b3%e5%bf%83%e9%9d%9c%e6%b0%a3%e6%95%99%e5%87%ba%e5%a5%bd%e5%ad%a9%e5%ad%90/feed 0
2015 Stephen Gilligan 催眠工作坊 ─米爾頓艾瑞克森式催眠 https://melodyliao.cc/86/2015-stephen-gilligan%e3%80%80%e5%82%ac%e7%9c%a0%e5%b7%a5%e4%bd%9c%e5%9d%8a%e5%bf%83%e5%be%97-%e7%b1%b3%e7%88%be%e9%a0%93%e8%89%be%e7%91%9e%e5%85%8b%e6%a3%ae%e5%bc%8f%e5%82%ac%e7%9c%a0 https://melodyliao.cc/86/2015-stephen-gilligan%e3%80%80%e5%82%ac%e7%9c%a0%e5%b7%a5%e4%bd%9c%e5%9d%8a%e5%bf%83%e5%be%97-%e7%b1%b3%e7%88%be%e9%a0%93%e8%89%be%e7%91%9e%e5%85%8b%e6%a3%ae%e5%bc%8f%e5%82%ac%e7%9c%a0#respond Wed, 16 Sep 2015 12:16:00 +0000 http://xn--eut78av02b.com/index.php/2015/09/16/2015-stephen-gilligan%e3%80%80%e5%82%ac%e7%9c%a0%e5%b7%a5%e4%bd%9c%e5%9d%8a%e5%bf%83%e5%be%97-%e7%b1%b3%e7%88%be%e9%a0%93%e8%89%be%e7%91%9e%e5%85%8b%e6%a3%ae%e5%bc%8f%e5%82%ac%e7%9c%a0/ 這是我連續第三年參加Gilligan老師的工作坊,整體的心得是漸入佳境,越來越清楚老師想教什麼也開始能實際應用 […]

這篇文章 2015 Stephen Gilligan 催眠工作坊 ─米爾頓艾瑞克森式催眠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這是我連續第三年參加Gilligan老師的工作坊,整體的心得是漸入佳境,越來越清楚老師想教什麼也開始能實際應用。雖然這三年的課名跟課綱都不一樣,但中心思維相同,就是「第三代催眠的精神」。

第一代催眠

「第一代催眠」是大眾熟悉的傳統催眠,催眠師是權威,個案是需要幫助的「麻瓜」,所以必須先把他的意識「打昏」,再下指令給潛意識執行。

 

第二代催眠

「第二代催眠」是Milton Erickson式的催眠。Gilligan則是Erickson的關門弟子,但他們倆人有著時代背景的差異,Erickson是1901年生的精神科醫生,Gilligan是1954年出生的史丹福心理博士。Erickson是創立者,將催眠實際應用在心理治療上的現代催眠之父,Gilligan則融合了前人的智慧跟現代的科學,將近代腦神經科學及心理學的研究、榮格心理學、東方禪武學的元素集於大成,為Erickson式的催眠走出了新的道路。

Erickson式催眠中,認為個案的潛意識相當聰明,所以治療師會巧妙地繞過個案的意識,直接和潛意識合作,所以治療師的催眠之聲會伴隨你學習跟轉化

 

第三代催眠

Gilligan的「第三代催眠」,相信個案有足夠的能力,所以邀請個案「Wake up」,並營造一個生生不息的場域,讓個案的創造性潛意識跟意識能合作,靠著自己的力量,迎接一次又一次的英雄之旅

 

目前的NLP教學包含許多Erickson催眠語法,但有時我們會發現不太管用。若被你的個案發現,還可能出現反效果。就好像是小明很高興的學了一套少林拳法,就去闖蕩江湖,結果一出拳就被打趴在地… 那不是拳法的問題,而是小明內功太差,只有花拳繡腿。那些催眠語法是一套精妙的拳法,但若使用者的內功不夠,效果就差。

對我來說,Gilligan的工作坊是一個傳授內功的課程。有了內功,催眠跟NLP才做得到位,也才能真正出現療效。在這篇短短的心得中,我只能分享三個重點:

  1. 中心:教練與個案都在自己的中心,都在資源狀態,氣是流動的,改變是可能的。教練與個案都能連結自己的三個腦,頭腦、心、身體的腹腦。藉著回想正向記憶能幫助個案回到中心。
  2. 場域:教練帶領個案創造一個場域,那個場域是生生不息的,流動的,不被干擾的,有音樂性跟創造性的,無限可能的場域。
  3. 連結:教練跟個案的連結不是智性與知識的,而是場域的,心是相通的。

這些東西的確很抽象!

簡單來說,就像是信徒到了「教堂或寺廟」,光是身處其中,就能感覺到某種能量,讓人放鬆且感覺被支持,那就是「場域」。又像是參見教宗或達賴喇嘛,這些大師通常能保持在他的「中心」,並跟你「連結」,所以你被加持後,心就被打開了,醍醐灌頂了,療癒了。

我們沒法天天去梵蒂岡拜見教宗,不過可以在家練習如何保持在中心,這種練習需要意志力跟毅力天天鍛鍊。練習的方式每個文化都不同,例如來石壇公園練拳(中國武術),Gilligan學的日本合氣道,佛教的靜觀,印度的瑜珈。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繼續看Erickson學派的另一個當代大師

這篇文章 2015 Stephen Gilligan 催眠工作坊 ─米爾頓艾瑞克森式催眠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https://melodyliao.cc/86/2015-stephen-gilligan%e3%80%80%e5%82%ac%e7%9c%a0%e5%b7%a5%e4%bd%9c%e5%9d%8a%e5%bf%83%e5%be%97-%e7%b1%b3%e7%88%be%e9%a0%93%e8%89%be%e7%91%9e%e5%85%8b%e6%a3%ae%e5%bc%8f%e5%82%ac%e7%9c%a0/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