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ody Liao

Melody Liao

[讀書心得] 正直 (曾志朗)

作者:曾志朗
出版社:天下文化 @ 2013年03月29日
ISBN:9789863201557

“正直”這書名實在很不吸引我,同是裁切到小腿的半身照當封面,下面那本的吸晴攻擊力大概有這本書的十倍,若非是朋友強力推薦,我閱讀本書的機率應該只有0.5% (比台灣的可憐出生率還低)。

沒想到書拿回家當天就看完了!  這本散文集的內容有些是作者生活的體悟、對具風骨之人的敬佩、還有對教育跟科學環境的憂心。書中穿插了我喜歡的心理學實驗還有漂亮的彩色圖片(圖片真的對我很重要…),作者在宣揚正義的時候是引經據典加上親身經例,所以非常精彩好讀,最怕小學校長教條式的訓話,只會讓人聯想到操場上空的酷熱太陽並產生中暑現象…本書我覺得頗好看,給四顆星~

節錄三個重點
1. 研究的正直
作者引述諾貝爾獎得主 J. Michael Bishop所說的 “科學家所依靠的是他的同僚,每一個在科學上的新發現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如果那個結果是假的,我們在科學知識的建構就會如同用一個撲克牌搭建的紙牌房子” 。 培育出全球首隻複製牛的南韓學者黃禹錫,2010年被發現捏造研究成果成了所有科學家心中的痛,而光光一個黃禹錫,就足以讓所有韓國人的科學研究都被人加上質疑的眼光。

而在2005年Nature雜誌的調查報告顯示,3247個科學研究者中,有1.5%坦承犯過抄襲跟造假的行為,高達33%的研究者也承認在研究過程中有一些令人質疑的行為出現。 連德國的國防部長古坦柏格的博士論文都被傳出涉及抄襲,最後他自願放棄博士頭銜。
科學界必定要對這類學術詐欺更加重視,科學詐騙非小事,這可是會影響到全人類延續的重大議題。

2. 台灣的閱讀教育
台灣學生在閱讀評量上,詞彙的量很多,篇章理解及概念的比擬延伸卻不好 (想當然長大之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也是不好的,我在想跟中國自古以來的天下文章一大抄這種限制性信念會不會也有關係?)。作者認為學習閱讀不只是認字,閱讀跟文化的深度息息相關。作者觀察到芬蘭教學指標的城鄉差距並不大(芬蘭校際差距全球第二小,不到5%,差距最小的是人口僅三十萬的冰島)他們重視閱讀,還有文義的理解、對比、隱喻,以及情節的重組與延伸,教師鼓勵學生討論可能的不同結尾,或要學生用類似手法寫出不同的故事。critical reading and thinking 變成教學和生活裡的文化形態,作者認為,如果能體會芬蘭的閱讀文化深度,就能看到台灣閱讀教育的不足之處。
 P.S. 作者推薦看這本書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

3. 學習的策略
背多分絕對是要畫叉叉的策略,科學證實在A領域的背誦能力對B領域的理解並無助益,在書上畫線跟一再重複朗讀都不是好策略;在學習中創造image來幫助記憶的方式,則被證實干擾記憶的連續性。

那甚麼是有效的學習策略?
1. 分散練習>集中練習。重複一個概念要分開出現,比連續出現的效果好。
2. 利用深化的提取(elaborated retrieval)來維持短期記憶(工作記憶)的資訊內容,並加以分類驗證,讓新資訊理解內化。
P.S. google到網路上一個不錯的記憶資料

未來的三個應用
1. 退一步海闊天空
這句古老諺語竟被現代科學證實為真?! 認知科學界有一派理論認為身體的活動反應了個人認知與情緒的狀態,稱為”體知合一學說, theory of embodiment”,這派理論認為演化讓我們的肌能動作因配合對環境刺激的辨識和回應,發展出一套有效率的運動系統 motor system,使大腦在執行動作時,能有效的分配使用認知能量。所以伸手或前進一步表示趨前反應,縮手或退後一步則是退縮反應。趨前反應釋放能量,退縮反應則凝聚能量。荷蘭科學家作了以下的認知實驗:

請受試者先依指示隨機向前、向後、向側走一步,然後在電腦螢幕上出現一個”有顏色的字“,並要受試者說出很快的顏色 (如下圖所示,字的顏色跟字義並不一定相同,此為心理學著名的Stroop Effect) ,然後紀錄下受試者的正確率跟反應時間,實驗結果發現:
    #在字義跟顏色吻合的情況下,向哪邊走都不會影響結果
    #在字義跟顏色不同時,向前跟向旁邊走一步並沒有差別,但是向後走一步的反應時間就快很多
這表示受試者退後一步,的確能凝聚更多的認知能量,有效壓抑了來自不相干顏色的干擾。

看了這個實驗之後,再遇到難題或面臨抉擇,站起來退後一步再重新面對問題,或許就能找到第三選擇? 

2. 好奇心
Steve Jobs的 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網路上很流行,作者也很認同 Jobs這位大學沒有畢業但卻改變人類生活的人所說的 “飢渴求知心”, 的確為成功的要件。 作者提到在比利時的研究者用MRI證實“知識好奇”跟”感覺或經驗好奇”在腦神經的資訊處理過程顯現不同的神經影像圖。這告訴我們對不同事物的好奇心是有生理基礎的。 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格特質與學生成績的關係,結果發現最重要的人格特質是大家所熟知的”智力“,占了50%的比例,而”勤奮盡責(conscientiousness)”佔25%,”追求新奇經驗和感覺的開放態度”也佔了25%。這個人格特質包含了愛幻想、有美感、注意內在感覺、參與新奇活動、喜歡高談理念、重視價值觀。看來這次 Jobs又說對了!  不論學習還是生活,提醒自己保持好奇心、多踏出舒適圈。

3.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運動員隱含性的關鍵知識

原來25年前,拳王阿里到過曾志朗的實驗室。作者讓阿里做了一系列的認知測驗後發現,雖然阿里出拳級快,但在簡單認知作業上跟一般人並沒有差距(圖1、圖2),但是如果測驗中出現阿里熟悉的人型暗示(圖3),阿里的反應就比一般人快得太多。做完這些實驗之後,阿里說: “優秀運動員有的是隱含性的關鍵知識,輸贏不在快與猛,重要的是把關鍵知識內化為直覺的反應” 也就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這讓我想到了美國作家Malcolm Gladwell在《異數 Outliers》中指出,不管哪一種專業,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例如西洋棋史中,發現除了一位例外,所有的西洋棋大師都花了一萬個小時的訓練,才變成大師。一萬個小時,如果每天練四個小時,相當於要練十年的時間。所以要成為行家,可不能省這一萬小時,把關鍵知識內化變成直覺阿!

作者書中推薦書單
1. 失去靈魂的優秀-哈佛如何忘卻其教育宗旨
2. 教研相長
3. 克萊頓的科幻小說: NEXT、地動天驚、奈米獵殺、恐懼之邦
4.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

網路文章: 知識「經濟」vs.知識「利益」──期待研究的正直風範(by曾志朗)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幫小編按個讚,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喔!:)

不錯過心理學的實用好文

美樂蒂愛學習

MeeType

Melody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