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與情緒管理 – MelodyLiao https://melodyliao.cc 廖偉玲心理師 Mon, 15 Jul 2024 06:14:28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4.7 https://melodyliao.cc/wp-content/uploads/2019/01/cropped-Melody-logo-432-32x32.jpg 壓力與情緒管理 – MelodyLiao https://melodyliao.cc 32 32 遇到難題時,如何下載宇宙給你的智慧解答? 《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書摘 https://melodyliao.cc/10370/%e9%81%87%e5%88%b0%e9%9b%a3%e9%a1%8c%e6%99%82%ef%bc%8c%e5%a6%82%e4%bd%95%e4%b8%8b%e8%bc%89%e5%ae%87%e5%ae%99%e7%b5%a6%e4%bd%a0%e7%9a%84%e6%99%ba%e6%85%a7%e8%a7%a3%e7%ad%94-%e3%80%8a%e5%88%a5 Mon, 15 Jul 2024 06:14:28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70 當我們面對挑戰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尋找靈感和答案,今天收到出版社送我的新書《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它提醒 […]

這篇文章 遇到難題時,如何下載宇宙給你的智慧解答? 《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書摘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當我們面對挑戰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尋找靈感和答案,今天收到出版社送我的新書《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它提醒我們『我們的思考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感受,有時候停止思考反而能遠離煩惱,更有創造力,得到內在智慧的指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將書中的概念付諸實踐吧:

當你遇到難題時,如何下載宇宙給你的智慧解答? 

  • 明白你的思考是所有負面情緒的根源
  • 創造出空間:捨棄思考,全然相信你的內在智慧
  • 覺察臣服於內在智慧的時候出現的感受,擴大愛、平靜跟喜悅的感覺
  • 任憑答案自然出現

理解思考與情緒的關聯

當我們反覆思考某個問題或不愉快的經歷時,實際上是在加深對這些負面情緒的體驗。心理學家稱之為「反芻」行為,往往讓我們陷入一個思維的黑洞,難以自拔,過去的研究也發現這跟憂鬱症是有正相關的。認識到我們的思考方式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是打破這個循環的第一步。作者的建議,是停止思考會更好,也就是心理學中的打斷反芻,中斷思考的策略。

創建空間,信任內在智慧

讓自己從日常思考的紛擾中解脫出來,意味著給自己一個不反芻、不過度思考的空間。我們可以通過冥想、靜坐或其他放鬆技巧來實現這一點。這不是試圖控制思緒,而是讓它們自由流動,不加評判地觀察,全然的處在當下。
每個人內在都有深層的智慧和直覺,透過創造空間和靜心,我們可以更好地聽見這些內在的聲音,允許解答自然浮現。

覺察和擴大正面感受

當我們放下對結果的執著,並開始信任內在的智慧時,我們會開始注意到不同的感覺,因為我們不再被那些重覆的、消極的思考所困擾。將注意力放在臣服的感覺上,去體驗更多的平靜、喜悅、愛,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健康的心理環境。這是對內在智慧臣服的標誌,使我們處於更有利於接收靈感和答案的位置。

要如何做到停止過度思考,讓自己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創造內在智慧呢?

1. 營造無思考的環境、消除生活中的負面因素

有意識地減少那些使你容易陷入過度思考的事物。調整你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或是避免那些經常引發負面情緒的活動、事物、有毒關係…。遠離垃圾食品、酒精、過度使用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以及負面的社交媒體內容和過度誇張的媒體報導。就算無法完全避免這些新聞或環境,至少每天安排一段時間,將自己置於一個完全放鬆的環境中,盡量不接觸擾亂自己的信息或物品。

 

2.在工作中找尋平衡

  • 列出你每日的工作項目,標註耗損與補充能量的活動,明確哪些工作任務讓你感到消耗,哪些則讓你充滿活力。
    有時候某些工作很有意思,像是「寫作」讓我在進行時感覺很耗能,甚至崩潰燒腦,但完成後反而感到精力充沛。
  • 好好檢視你平常怎樣花時間,可以幫助你提升自我覺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工作和能量。
    (如果你每天的每項工作都讓你感到耗竭,也可以認真地思考這工作是否適合自己?)
  • 嘗試每周減少一項讓你感到耗能的工作任務,努力將大部分的工作時間花在讓你感到有活力跟能量的任務上。

3.刻意創造空間

  • 早晨起床後,試著保持一段時間的平靜,以設定一天的基調:靜坐、冥想或是進行一些輕松的伸展操來實現(好好畫個妝也可以)。
  • 在忙碌的工作或學習中,確保留有給自己的空隙,像是找個喜歡的餐廳好好的吃午餐、工作之間伸懶腰、優雅喝水、植物冥想(看我的影片),這些活動不僅有助於身體放鬆,也可以讓思維暫時脫離日常的壓力和忙碌,達到一種不被思考綁住的狀態。
  • 入睡前讓自己回到平靜的狀態:這意味著在睡前一~兩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可能的話,進行一些輕鬆的活動,如泡澡、閱讀小說或聽柔和的音樂。
    我知道這對大部分人很難,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要用手機,要選擇性地用,像我喜歡打電動但睡前兩小時不會打,也不看新聞跟社群媒體,而是看讓人放鬆的小說。

通過實踐上述方法,你可以更有效地減少不必要的思考,自然能減少壓力跟情緒,為接收來自內在智慧創造空間,在日常生活中實現更好的平衡感。

 

參考資料: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  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think
作者: Joseph Nguyen
出版社:大好書屋

這篇文章 遇到難題時,如何下載宇宙給你的智慧解答? 《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書摘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每日儀式感:提升質感與自信的生活秘方 https://melodyliao.cc/10366/%e6%af%8f%e6%97%a5%e5%84%80%e5%bc%8f%e6%84%9f%ef%bc%9a%e6%8f%90%e5%8d%87%e8%b3%aa%e6%84%9f%e8%88%87%e8%87%aa%e4%bf%a1%e7%9a%84%e7%94%9f%e6%b4%bb%e7%a7%98%e6%96%b9 Mon, 15 Jul 2024 06:13:29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66 「儀式ritual」是「完成一件事 a thing done」,本身有象徵的意義,象徵(symbol)在希臘文 […]

這篇文章 每日儀式感:提升質感與自信的生活秘方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儀式ritual」是「完成一件事 a thing done」,本身有象徵的意義,象徵(symbol)在希臘文是連結的意思,在心理治療中透過個案自發產生的象徵,能夠協助個案重建意義跟目的感。不同的民族跟文化有不同的儀式,代表不同的心理意涵。藉由儀式的歷程,可以撫慰人們對生活的不安跟焦慮,也能成為教育跟表達文化的方式。

儀式的歷程,可以整合衝突跟矛盾,為人帶來過度跟轉化。

像是中秋節,吃月餅,象徵人團圓。過年拿紅包,壓歲錢,那個歲以前是指邪祟的祟,是長輩給晚輩的祝福。一年四季因為有很多的節日,依著春夏秋冬而來,幫助我們每一年有一種節奏感,有一種知道自己要怎麼生活的感覺。

盛重的過了節,表示我們有認真生活,日子過得還可以。

另一種儀式跟生命中的轉化有關,像是傳統部落都有成年禮,把要成年的少男帶離家裡,不讓他們跟爸爸媽媽在一起,只和部落中其他男性在一起共同生活工作一陣子,這段歷程就是象徵他可以獨立生活的成年禮。中國古代也有女性十五歲及笄,男性二十歲加冠的儀式。婚禮、喪禮是大家最熟知的「儀式」行為,裡面很多動作也有象徵意義,像是嫁出去的女兒要丟扇子(象徵把壞脾氣丟掉?!)。

喪禮的儀式感則是幫助家人調節情緒,有其療癒作用

所以中國傳統喪禮要舉辦7749天,做很多七,唸很多經,藉著家人共聚一堂舉行儀式,一起走一段悲傷失落的心理歷程。例如摺蓮花本身,都有類似藝術治療的功效。

清明節的掃墓跟吃潤餅肯定也是一種儀式,掃墓讓我們得以憑弔紀念祖先,對家族跟社群有更深的歸屬感,也是對生死循環的尊重。從準備祭品、上山、清理墓地、掛紙擺石頭、擺放祭品、祭拜燒紙,這一連串的儀式,身心都能沈澱下來,跟大地與祖先都有所連結。

而潤餅又稱春捲,在春暖花開的時候食用這個色彩與味覺都很豐富的食物,像是一種新生的希望,與自然的生命力相連結,也呼應前面講的生死循環脈絡(逝者已去,族人承先啟後)。我喜歡自己包潤餅的過程,材料擺滿一桌,雖然全家吃一樣的東西,但每個人包的料都不一樣;就像即使傳承了家族的祝福跟限制,還是能保有自己的選擇。

儀式,藉著完成某些獨特的事,我們不止大腦意識到改變,身體也跟著行動。恍恍惚惚中,我們就度過了某些苦難,適應了生命中的重大改變。

 

日日是好日:生活中的儀式感

你也可以通過創造有意義的習慣,來增加日常生活的儀式感,
舉幾個例來說明:

  • 起床儀式:早晨可能包括冥想、對著夢想板想像今日的重要工作實現樣貌、做瑜伽、為自己手沖一杯咖啡、更簡單的,是在床上好好的伸展喚起身體、或是在鏡子前面告訴自己加油。這些活動可以幫助你清晰地設定一天的意圖和目標。
  • 入睡儀式:在睡前的一個小時,大家的習慣都是滑手機,但這樣的方式會讓入睡困難,睡覺之後也會充滿剛剛閱讀的雜訊或新聞帶來的負面情緒。建議在一小時就有好的儀式,把燈調暗,閱讀讓人放鬆的小說、播放輕柔的音樂,可以幫助身心放鬆下來。也可以使用喜歡的香氛像是薰衣草,幫助自己有嗅覺上的放鬆睡意。
  • 飲食儀式:將飲食視為一種照顧自己的方式,而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要。這可以從準備食物開始,專注的為自己煮一頓健康的飯,吃飯的時候不看手機聽音樂,好好的品嚐食物。

 

  • 保養儀式:泡澡、保養皮膚,這個過程不只是為了漂亮,抹保養品像是呵護自己的皮膚,為自己的皮膚塗上營養與保護,知道自己很重要,覺得自己很可愛,提升自我關愛感。
  • 創造特殊的個人/家庭節日:除了傳統節日,還可以創造屬於自己或家庭的特殊日子,比如每週五的「電影之夜」,每個月和伴侶出遊的「甜蜜日」,每週日的下午陪孩子去公園玩或是一起運動。藉著這些特殊的日子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感,創造獨特的回憶。
  • 一年一度的特殊活動:像是每年十二月初,我會辦一場夢想板活動,邀請學員一起為明年設定目標與夢想。我也會在年底找好友來家裡,一起手綁聖誕花圈或聖誕樹,家裡充滿諾貝松的香味,順便和好友聚會。然後再和孩子一起佈置聖誕樹跟掛燈,讓整個家都有年節的氣氛。

通過這些自訂的儀式,將日常生活中加入一些簡單美好的事情,能幫助我們過的更有節奏,找到更多樂趣和滿足。
同時增強對自己生活的控制和參與感,在提升自信的同時,也讓日子過的更有質感。

 

Ref:  藝樹園丁:悲傷與失落藝術治療

這篇文章 每日儀式感:提升質感與自信的生活秘方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孩子容易焦慮怎麼辦?三個方法減緩孩子的焦慮 https://melodyliao.cc/10363/%e5%ad%a9%e5%ad%90%e5%ae%b9%e6%98%93%e7%84%a6%e6%85%ae%e6%80%8e%e9%ba%bc%e8%be%a6%ef%bc%9f%e4%b8%89%e5%80%8b%e6%96%b9%e6%b3%95%e6%b8%9b%e7%b7%a9%e5%ad%a9%e5%ad%90%e7%9a%84%e7%84%a6%e6%85%ae Mon, 15 Jul 2024 06:12:08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63 上個月幼稚園的女兒,學校在教各國國情跟世界地圖,我陪他看地圖時,告訴他俄羅斯跟烏克蘭正在打仗,台灣和隔壁中國的 […]

這篇文章 孩子容易焦慮怎麼辦?三個方法減緩孩子的焦慮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上個月幼稚園的女兒,學校在教各國國情跟世界地圖,我陪他看地圖時,告訴他俄羅斯跟烏克蘭正在打仗,台灣和隔壁中國的關係也有點緊張。結果女兒晚上睡前對我說:「擔心中國打我們,不敢睡」。我完全沒想到簡單的幾句話,就把我的內心隱含的焦慮,悄悄的傳播到孩子身上。

家庭裡的情緒會蔓延

加州大學的溫蒂曼德斯教授,設計了一個特別的實驗。參與實驗的媽媽們,都帶著自己一歲多的寶寶,還有一個寶寶熟悉的朋友。實驗開始時,寶寶跟媽媽都會相處一段時間。然後媽媽們就會離開,讓那位寶寶熟悉的朋友陪伴他。媽媽們離開的目的,是要對2個評審進行5分鐘的演講,演講題目是「自己的強項跟弱項」。

來做實驗的媽媽被分為3組,實驗的設計,是讓這3組媽媽得到不同的評審回饋態度。
媽媽演講完後,A組媽媽得到評審的「正面」肢體回饋,像點頭示意及微笑。B組媽媽收到「負面」的肢體回饋,像是皺眉、搖頭、雙手抱胸。C組則是中性的回饋。你可以猜的出來,收到負面評價的A組媽媽,感受到較大的壓力跟情緒。

演講完後,媽媽們再度回到寶寶的身邊。研究人員的數據發現,接觸媽媽後的寶寶很快就被媽媽的壓力給影響,寶寶的心律產生了變化。即使媽媽沒有對寶寶說話,媽媽自身的壓力也會透過臉部表情、碰觸、語調或行為,無聲的感染寶寶。

你的孩子容易焦慮嗎?

焦慮的父母容易養出焦慮的孩子,有些是因爲基因遺傳,有些也跟父母的平常的情緒反應還有行為模式有關。有些孩子,就是相較於同齡的人,更容易害羞、緊張,也更容易擔心。

其實焦慮並不是沒有優點,它能幫助我們,對可能發生的危機做準備,做出因應的行動。像是擔心被病毒傳染,我們才會把口罩戴好,回家認真洗;擔心功課不好,我們才會努力讀書。但太多的焦慮會影響身體,像胸悶、頭痛、腸胃不適、睡不好等等;或是一直在擔心,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在該做的工作或學習上,反而表現不佳。

有些孩子原本狀況不錯,卻因為生活上有重大的事件或改變發生,被引發焦慮,像是會考、轉學、分手、失落或創傷事件等。孩子進入青春期,也是一個重大改變,他們更在意同儕,擔心跟同學相處不來;進入國中後功課難度變高,跟不上的孩子也會對上學感到焦慮。

如何減緩孩子的焦慮?

父母照顧自己的方式、常有的情緒跟處理情緒的方法,都會被孩子複製拷貝下來。如果父母自己不能清楚覺察自己的狀態,也不知道怎麼舒緩情緒,那孩子也不容易做到。
想要擁有高EQ的孩子,父母可以先觀察自己遇到事情的情緒反應,想想自己如何以身作則。

還有,當年幼的孩子有情緒時,要耐著性子,試著理解他發生什麼事,幫助他「標籤」情緒,並連結情緒跟事件的關係,一起討論情緒來時如何應對,這是學習情緒的最佳方式。

我的女兒最近說她會怕鬼,我直覺的反應當然是想著:「這世界沒有鬼,你想太多了」或「不要想這些有的沒的」。但這些說法,並不能減緩孩子的擔心,也不能給予孩子支持。

比較好的方式,是仔細的跟孩子討論他們的害怕:「你最近是看到什麼嗎?你說的鬼是什麼樣子?最近有發生了什麼事?你在擔心什麼?可以多跟我說一些嗎?」
也可以請年幼的畫出來。幫助孩子好好的、清楚的描述害怕擔心的事,也知道最壞的可能性,能幫助孩子釐清想法跟現實,緩減焦慮。

我的女兒告訴我,她覺得影子就像鬼,她很怕影子!我聽完後,陪她看看影子,甚至去踩地上的影子,用力的踩、各種方式踩,讓她感受自己是有力量的。踩完之後,我看到她的表情明顯放鬆了許多。但是這不表示她完全不怕鬼了,還需要很多次不同的練習跟討論。

我也常帶孩子練習深呼吸,告訴他們生氣的時候、緊張的時候,都可以做深呼吸。呼吸練習平常就要做,不然當情緒來的時候,大腦一片混亂,再想教孩子,就有點困難了。就像平常就得提前做消防演習,等到真的有緊急狀況的時候,才能即時反應。

如果孩子有焦慮的狀況,家長可以怎麼做?

一、 家庭成員的情緒會互相傳染蔓延,父母的情緒穩定度高,孩子自然會學習模仿。反過來說,父母的壓力跟焦慮也會影響到孩子。

二、當孩子焦慮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更細膩的了解情緒反應跟擔心的事,並討論因應方式。

三、平常就要練習放鬆的方法,焦慮來時才能派上用場。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
✔ IG:@meetype.tw
✔ FB: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 Youtube:Melody的心理學

這篇文章 孩子容易焦慮怎麼辦?三個方法減緩孩子的焦慮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如何讓人聽你的(書摘):幫助改變的魔法咒語 https://melodyliao.cc/10360/%e5%a6%82%e4%bd%95%e8%ae%93%e4%ba%ba%e8%81%bd%e4%bd%a0%e7%9a%84%e6%9b%b8%e6%91%98%e5%b9%ab%e5%8a%a9%e6%94%b9%e8%ae%8a%e7%9a%84%e9%ad%94%e6%b3%95%e5%92%92%e8%aa%9e Mon, 15 Jul 2024 06:11:17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60 你曾經試過說服別人改變卻失敗嗎?或者你自己想要改變,卻發現好難啊。心理諮商或治療的目的,是希望藉著諮商會談讓個 […]

這篇文章 如何讓人聽你的(書摘):幫助改變的魔法咒語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你曾經試過說服別人改變卻失敗嗎?或者你自己想要改變,卻發現好難啊。心理諮商或治療的目的,是希望藉著諮商會談讓個案的生活變得更好更開心。到底,要怎樣使用語言的魔法,讓改變容易發生呢?

華頓商學院行銷教授約拿博格,專門研究行為改變,他整理了六種語言咒語,想讓讀者更了解如何運用文字或語言來影響他人或自己。第一個語言咒語是「啟動身份認同與能動性」,覺得很能呼應我的諮商工作。

一、善用「自我認同」

「A會去慢跑」、「B是一個跑者」,你覺得誰更常跑步呢?

「A喜歡狗狗」、「B是愛狗人士」,哪一個人更願意為狗付出呢?

「A愛吃紅蘿蔔」、「B是紅蘿蔔控」,誰的晚餐更容易出現紅蘿蔔?

對人的「標籤」透露著一種永恆和穩定性,描述某人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不變的特質。這樣「把動作轉成身份」的描述更讓人會有可能去做些什麼,那怎麼利用這點呢?

在履歷上,不是只說自己工作認真,而會說自己是個「勤奮工作者」。不說自己很有創意,要說自己是「創新者」。在邀請小朋友幫忙的時候,老師會說當「小幫手」「小老師」,而不是直接叫小朋友幫忙發個貼紙或作業,雖然是一樣的事情。如果想請人不要亂丟垃圾,與其寫請勿亂丟垃圾不如說個請當個有「公德心的人」。選舉時要怎麼跟民眾溝通呢?外國發現,如果想要邀請人出門投票,就要在vote後面加個r,變成「投票者」,投票率就能增加15%  。

諮商的重點,常常是增加個案的「自我認同」,也就是接納自己,覺得自己還不錯。有一種方法,是讓個案用新的角度看待過去的負面事件。例如用「持續努力的生命鬥士」來看自己,而不是只想著自己過去的失敗與挫折。或是「已經用盡全力的考生」而不是大學沒考到理想志願。

另外,善用「標籤」的力量也能讓自己變得強壯,例如我會告訴自己,我是個「生過小孩的媽媽」,所以看牙醫的時候一定能撐過這種小打小鬧的疼痛。我是個「心理師」,所以打傳說對決的時候心態絕不會崩!

試著為過去跟現在的自己,都貼上更有能量的標籤,會更容易達成目標。

 

二、把「不能」改成「不要」,把「應該」改成「可以如何」

有研究發現,用「我不要」取代「我不能」就能幫助1/4的受試者拒絕罪惡的巧克力棒,改選健康的燕麥棒。作者認為,「我不要」給人的感覺是我自己選擇的,「我不能」則像是被外力控制,失去自主權,也失去了力量。

此外,與其講「應該」,不如說「可以怎麼做」!「應該」是限制性的說法,會讓人有壓力。「可以怎麼做」比較能帶出創新的解決之道,這種思路會鼓勵人去跳脫思考框架。

完形心理學裡,強調自我的覺察跟選擇,沒有人「應該」或「不能」做什麼,所有的行動都是「自己的選擇」,我們也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當個案說出「應該」的時候,心理師可以提醒他改成將「應該」改成「可以」,重新說說看,感覺有什麼不一樣。

 

各位也可以試試看,你有什麼想要做的事,換個語句說說看,體會一下內在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我「應該」要運動    ->  我「想要」多運動、我「可以」多運動。

我「不能」吃零食   -> 我「不要」吃零食、我「可以」吃健康食物。

我「應該」要早睡早起 ->  我「可以」早睡早起更健康、我「想要」早睡早起。

三、自我對話(改變人稱)

密西根大學的研究者請受試者想像他們的夢幻工作之後,請他們用5分鐘去演講論述自己為何有資格獲得那個工作。因為演講是大家都會緊張的事,研究人員藉機觀察他們的「自我對話」怎麼影響自己的。

A組受試者:用第一人稱的方式跟自己講話「我為什麼這麼煩」「我為什麼有這種感覺?」

B組受試者:用局外人的視角來指稱自己,站在旁人立場來跟自己說話。

「為什麼小明有這樣的想法?」「小明這麼這樣焦慮?」「小明有這種感覺的原因是?」

研究結果發現B組(局外人的角度進行自我對話)發言的時候更有自信,更不緊張。

在語言上的簡單調整,用局外人的角度自我對話,能幫助人們與困境拉開距離,旁觀者清的去看事情。所以感覺到的負面情緒比較少,也有更正向的視角。

約拿博格博士提到,在運動員比賽前,如果告訴自己「你可以的」,比起說「我可以的」會更容易說服自己!我在諮商時,如果希望個案有不同的觀點,會請個案從原本的椅子上站起來,成為一個旁觀者,並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事情,並對自己說一些話。這個旁觀者最好是支持他的好友,而不是尖酸刻薄的陌生人。當個案用好友身分看事情時,通常會有比較客觀的觀點跟新的發現。

所以如果你也被困在某些情緒或是逆境中,試著用局外人的視角來自我對話,可以快速的切換情緒,並有新的視野喔。

 

廖偉玲心理師

參考資料:如何讓人聽你的

這篇文章 如何讓人聽你的(書摘):幫助改變的魔法咒語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收穫心態之書摘與心得 https://melodyliao.cc/10354/%e6%94%b6%e7%a9%ab%e5%bf%83%e6%85%8b%e4%b9%8b%e6%9b%b8%e6%91%98%e8%88%87%e5%bf%83%e5%be%97 Mon, 15 Jul 2024 06:08:28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54 收穫心態的作者說:「我們從童年就展開成功旅程,總是在達成更大、更好的成就道路上,卻沒有學過該怎麼快樂。」就像很 […]

這篇文章 收穫心態之書摘與心得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收穫心態的作者說:「我們從童年就展開成功旅程,總是在達成更大、更好的成就道路上,卻沒有學過該怎麼快樂。」就像很多高成就者跟創業家,很少為自己的成果開心,就算開心也持續不久。解法,在於改變「落差心態」,專注在已經完成什麼的「收穫心態」。

「落差心態」是把心思專注在未完成的理想跟目標。

它難以讓人快樂,是因為心理學的「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ion」機制,我們很快就能適應新的環境跟新擁有的東西,所以永遠不能滿足。不管是牽了新車,買了夢幻包包,搬進新家,收入倍增,興奮感都快就消退。

因為多巴胺的酬賞系統就是這樣設計的,人們對新奇的東西感到興趣,但拿到之後就會失去興奮感,這樣原始人類才會不斷努力探索環境跟找尋食物,在物資不充足的狀態下存活。

抱持著「落差心態」活著,我們難以安於現狀,總是盯著社群媒體上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檢視自己哪裡「還不夠」,不夠有錢,不夠漂亮,不夠受歡迎…。難怪很多研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與青少年的憂鬱跟焦慮相關。

「收穫心態」是珍惜自己的經歷,看到自己已經完成的,已經擁有的。

 

「強迫型熱情」跟「和諧型熱情」:

要擺脫落差心態的比較心,得回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上,自行定義成功標準,而不追隨世俗的標準。

「強迫型熱情」是一種衝動,跟多巴胺的酬賞系統有關,有時候也跟未滿足的情緒跟內在衝突有關。
強迫型熱情讓人沒有辦法保持覺察,難以進入心流狀態。
強迫型熱情也跟低自尊有關,讓我們覺得「需要」某些東西才夠好,需要愛馬仕、開賓士、做高管…,但這些東西通常來自外在的標準跟社會的眼光。

「和諧型熱情」來自內在動機,你真的對這個東西擁有熱情,你願意長期的投入,而不是追求短期的得失,也不用跟別人比較來證明自己。
收穫心態來自和諧型熱情,成功的標準來自「自己」,而不是來自社會上認定的標準。這可以讓人拋棄必須如何的執念,更容易進入心流,也擁有持續努力的恆毅力。

擁有「收穫心態」的方法

一、心理減法

收穫心態跟落差心態的不同,就在於把眼光放在追逐還沒擁有的事物上,或是珍惜已經擁有的事物。「心理減法」則能幫助人停止與他人比較,練習感恩。

練習方式:想像生活中沒有了原本存在的美好事物,會讓人更懂的珍惜,不管是曾經喜歡的事物,或是失去激情的另一半。

 

二、學會用過去衡量自己(10年、3年、1年、90天)

定期回顧跟衡量過去在不同時間範圍的收穫,可以提升希望感跟動力。過去的變化不只是成就,還可以包括度假時光、經歷的難關、得到的教訓以及建立的關係。

例如十年來,作者歷經結婚、生小孩、拿到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出書、讀書、創業、捐款、成為一個更有同理心的人。

三年來作者搬家,生了孩子,拿到博士學位、買了第二間、收入成長三倍。過去一年開設了YT頻道、請了保母、放下不健康的需要..

(看到這裡,我不自覺的升起落差心態,覺得自己很廢,還是躺平好了…,人真的不要比較)

 

 三、每晚寫下3個小勝利

研究表明,每天寫下3件感恩的事情,可以增加幸福感,也睡得更好。寫下3件勝利的事,能感覺感恩,也提升信心。

作者丹會在每天結束前寫下當天的3個小勝利,以及明天要達成的3項最大勝利。這能訓練大腦看到收穫而非落差,在睡覺的時候引導潛意識,並且讓隔天有清楚的目標。如果想更進一步,還可以將你的勝利與信任的夥伴做簡單分享(不超過2分鐘)。

 

我個人覺得,隔天的目標可以飆出最重要的一個就好,降低難度也減低挫敗感。找人分享很好,但是沒有也沒關係。可以先練習「睡前寫下3件勝利的事」。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很難,我今天什麼了不起的事也沒做,哪來的勝利??但這個勝利可以非常小,像我今天去換了漏氣的車輪、去做諮商、寫了文章,都算是勝利。又或者洗衣服、接送小孩、準時去上班也可以,重點是練習看到自己做到的部分。

 

四、善用每天的最後一小時,保持收穫心態。

作者提到有九成的人在睡前一小時滑手機,這是在消耗未來的生產力跟創造力。

作者分享他過去幾年在博士班的作息,睡前會花10分鐘寫日記,把隔天要完成的事情列出來,也為隔天要寫的文章列出一些想法。隔天早上5點去健身房,在進入健身房之前寫10分鐘的日記,確認要完成的事、自己的目標、以及會浮現在腦海的任何東西。接著一邊有聲書一邊運動30-45分鐘。上課前花30-90分鐘寫完一篇文章,然後在9點到下午3點之間工作,接著回家和妻兒共度時光。這樣的作息讓他累積數百篇部落格文章,並在博士畢業前成了專業作家。

五、轉化過去的經歷

用收穫心態來看過去的事件,重新定義過去的經歷,看到艱辛的經歷中帶來的成長跟學習。(這個在「敘事治療」中特別會做這件事,我認為要一般人自己轉念沒有那麼簡單。)

結語

在書中作者會提出一些練習讓你回答,經過自我對話跟審思,來看待自己是否掉入落差心態的陷阱中,是什麼讓自己不開心跟有壓力。也要試著找到屬於自己的內在動機,才能不被社會中常見的落差心態給影響。

常常練習收穫心態,來欣賞自己做得好的部分,相信一定更能享受生命,工作也更有動力。

 

歡迎追蹤
IG  @meetype.tw
FB 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Youtube: melody的心理學

 

參考資料:收穫心態
Photo by Paz Arando on Unsplash 

這篇文章 收穫心態之書摘與心得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如果人生重啟 Lessons for Living https://melodyliao.cc/10348/%e5%a6%82%e6%9e%9c%e4%ba%ba%e7%94%9f%e9%87%8d%e5%95%9f-lessons-for-living Mon, 15 Jul 2024 06:06:21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48 這本書名我乍一看,以為是小說裡面常出現的重生文,女主前生受盡委屈,重生後復仇虐渣,一路升級登頂。這種重生文之所 […]

這篇文章 如果人生重啟 Lessons for Living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這本書名我乍一看,以為是小說裡面常出現的重生文,女主前生受盡委屈,重生後復仇虐渣,一路升級登頂。這種重生文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人難免都想過,如果我那時做了不一樣的選擇,我的人生會不會有所不同?能不能變得更好? 

這本書就是為了避免人生有悔而產生的,它非常特別,來自嚴謹的社會學研究,由康乃爾大學教授皮勒摩博士所主持的「傳承計畫  (the legacy project)」。這個計畫分好幾個階段,初期的試驗性研究、全國性的隨機抽樣普查、系統性的深入專訪,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整理這些資料。研究時間長達五年,蒐集近1200位,年齡65歲以上的受訪者。研究人員問長者們:「你這一生學到哪些最重要的課題?」

作者將這些長者建言整理分類,提煉出六大關鍵課題,對每個人都很重要的人生大事:「婚姻」、「工作」、「教養」、「老化」、「避免後悔」、「活得快樂」。

這六大課題,其實是沿著時間線走的,我們在成年初期,會花很多心力找尋伴侶,然後就要試著自力更生,邁入職場。中年階段,一邊工作一邊養育孩子,一回頭,已經過了半生,感受到身體漸漸老化,可能對人生有不同程度的後悔。進入老年,失落的事變多,親朋好友凋零,老化加劇,要怎麼樣活得快樂? 

我看完這本書後,覺得長者們的建議,大多數你可能都聽過,但未曾放在心上。這本經過教授的研究調查,彙整出來的人生寶典,如果能好好閱讀跟品嚐,是一種很特別也很神奇的體驗,能幫助我們靜下來反思自己的現況,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老年生活,又有什麼需要調整的思維跟作為。即將或已經邁入中年的人,肯定對本書更有感觸。

在這裏,我想分享每個年齡層都會遇到的課題「婚姻/建立關係」,長者們提出五個課題:

🥂一、「核心價值觀」相近,是避免爭吵的預防針
伴侶各自重視的東西是什麼?對金錢、家庭、工作、宗教、政治、教養方式…的想法?

研究婚姻的社會學家發現,經濟跟宗教背景同類且年齡相近的婚姻較穩定,婚姻品質也較高。而且,具有同樣的核心價值觀,能促進婚姻的穩定與愉悅。

 

🥂二、 和伴侶做朋友

長者們說:「你們一定要是很好的朋友,那是最重要的事情,浪漫和其他點綴品沒什麼不好,但不會長久。」「回想小時候的遊樂場,你的伴侶應該是你最想一起玩的那個小孩。」「愛情是在婚姻裡慢慢滋長,終其一生不間斷,首先是強烈的肉體吸引,再來是分享類似活動和興趣的喜悅。」 p.s.長者不建議閃婚…

 

🥂三、別把婚姻當自動販賣機(互相遷就、完全付出)

婚姻不是五五對等的付出,也不是精心計算施與得的平衡,不要擔心婚姻裡面誰贏誰輸,關鍵在通力合作。

如果以我的觀點來看,其實夫妻間開始計較收穫跟報酬,通常是已經有了一些無法解決的心結,心結積怨已久,才會開始斤斤計較誰付出得多。如果你發現在婚姻裏面常常感到不平等與委屈,那就要好好跟另一半討論發生什麼事,如果兩人無法討論,可以早早去找伴侶諮商,越早處理效果越好越省錢,如果拖了好幾年不處理,事情會變得越來越難收拾。

 

🥂四、如何與伴侶共用一個腦袋(針對意見不合的溝通)

長者專家們發現,婚姻能夠順利維持的關鍵,是「伴侶是可以說話的對象」。如果伴侶沒辦法或不願意溝通,那婚姻很難維持下去。長久婚姻的秘密,就在於「針對意見不合與爭論的溝通」。沈默不說,可能是婚姻的致命傷。

 

講到夫妻溝通,我想提這幾年來大家比較熟悉的SATIR薩提爾學派,Satir說我們都從父母身上學溝通的樣貌,我們會指責對方、和對方講道理、避而不談、討好配合對方,但很少人學到「一致性」的溝通,表達內心真正的感受跟需要,呈現脆弱的一面。因為我們很容易複製父母的模式,所以良好溝通並不容易,需要多一點的學習跟練習。

 

🥂五、對婚姻許諾

長者專家們認為,我們對婚姻需要多一點的承諾跟努力,不要太快放棄婚姻。

 

最後,不要帶著怒氣上床。

 

作者在書的尾聲特別提到「黃金律」這個概念,這是許多長者提到最多的人生建議。
「用你希望如何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或是中文常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六月初的時候,我在線上看到當和尚遇到鑽石作者麥可·羅區格西,他在台灣演講。他說,「如果你想要致富,你必須要幫助別人賺錢,你沒有其他選擇。」「你要幫助老人、窮人、病人,你要對別人好。」金剛經的鑽石法則,與長者專家們與我們分享的智慧,意外的相符。

我蠻喜歡這本書的,它是適合放在床頭偶爾翻閱的智慧小書。它提醒我,要更活在當下,現在就做,多為別人做一點,不要擔心太多。

推薦給想要活得更有意義的人。

Photo by Daniele Franchi on Unsplash

參考資料:如果人生重啟

更多心理學好文,請關注
❤網站:meetype.com

❤IG & FB: @meetype.tw

❤Youtube: melody的心理學

這篇文章 如果人生重啟 Lessons for Living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進入四分之一人生,從後青春期開始的成長指南 https://melodyliao.cc/10344/%e9%80%b2%e5%85%a5%e5%9b%9b%e5%88%86%e4%b9%8b%e4%b8%80%e4%ba%ba%e7%94%9f%ef%bc%8c%e5%be%9e%e5%be%8c%e9%9d%92%e6%98%a5%e6%9c%9f%e9%96%8b%e5%a7%8b%e7%9a%84%e6%88%90%e9%95%b7%e6%8c%87%e5%8d%97 Mon, 15 Jul 2024 04:05:33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44 作者莎堤雅是美國的心理治療師,榮格心理師,她從自己多年臨床經驗中,整理了一本書給處在四分之一人生階段的年輕人。 […]

這篇文章 進入四分之一人生,從後青春期開始的成長指南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作者莎堤雅是美國的心理治療師,榮格心理師,她從自己多年臨床經驗中,整理了一本書給處在四分之一人生階段的年輕人。四分之一人生,意指脫離青春期之後的成年早期,通常在20-40歲左右。我們常看的電影、神話故事跟民間傳奇的英雄主角們,大多處在這個人生階段。每個英雄的冒險故事不盡相同,但都需要離開原本舒適的生活,接受召喚、迎接挑戰、打敗魔王,才能回到平常的生活。現實生活中,人們在離開學校後就要在職場上求生存,找尋適合的伴侶,成家立業,照顧孩子,同時還得找尋自己生命的意義….  難度並不低於打敗大魔王。

 

莎堤雅把處在四分之一階段的青年分兩種,一種是「追求意義型」,一種是「追求穩定型」。

「追求穩定型」的人,會傾向先追尋穩定的工作,過著符合社會期待的生活。這一類人,看似比較適應社會,過著別人眼中理想的生活,有不錯的工作跟伴侶。但是他們看似順遂的生活,可能在一夕崩塌,發現自己努力幾十年的人生目標,其實與內心想要的不一致,就像我們熟知的中年危機。

 

「追求意義型」的人,很早就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心,希望過更有意義的生活。他們比較容易自我懷疑,是否無法符合社會期許,有人人稱羨的工作跟家庭。但他們反而比較少中年危機,因為從年輕時代就不停的與各種生存危機搏鬥。

 

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可能會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型態,舉個大家每天都會在新聞看到的英國王子為例:哈利王子是「追求意義型」的人,脫離王室搬到美國,不顧家人的反對寫書爆料;與其維持假面的和平,他更在意自己想要的生活。威廉王子,是「追求穩定型」的人,他和凱特王妃中規中矩,很少鬧出什麼花邊新聞,每則新聞看起來都像人生典範。去年過世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也是「追求穩定型」的人,一直到過世前都兢兢業業工作,但她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跟她很不一樣,是歐洲有名的叛逆公主。

 

伊莉莎白女王的父親跟伯父也是兩種類型:
電影王者之聲裡的主角喬治六世艾伯特,原本不是王儲,他的王儲哥哥愛德華面對納粹德國崛起,歐洲局勢動亂,仍堅持自己的所愛,想和離過婚的女人結婚。但這違背了英國國教與王室的繼承規定,愛德華於是禪讓王位給弟弟,成為我們熟知的「不愛江山愛美人-溫莎公爵」。弟弟艾伯特登基後成為喬治六世,在二次世界戰爭爆發後帶領英國人對德國宣戰。這對皇家兄弟中,很容易看得出來誰追求穩定、誰追求意義。

 

完形心理治療中,把「追求意義」跟「追求穩定」這種兩兩相對的特質,稱作「兩極」。但兩極通常不會平衡發展,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偏心、比較習慣或擅長使用某一個特質,另一個特質就被忽略、排擠、甚至封印起來。

而不同的文化或家庭背景,也可能會更讚許某一特質,讓另一特質難以發揮。像是中華文化肯定是會告訴孩子「追求穩定」才重要,孩子最重要就是好好讀書,長大後找一份好工作,生小孩要生一男一女湊一個「好」字。

但回到心理學的概念裡,兩極並沒有好壞之分,如果都能被我們接納、包容、善用,就能成為更完整的人,也能將日子過得更游刃有餘。看到這裡,我們可以回頭想想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更傾向追求「穩定」或「意義」?自己家中的父母長輩,是貼近哪一類型?我們受誰的影響更多?

 

作者在書中和個案做了一個練習,能幫助了解自己,歡迎大家試著做做看:

  1. 拿紙跟筆,將紙折成兩半,一邊畫一個線條人,分別代表你「追求穩定的」、「追求意義的」的部分。
  2. 感受屬於自己的兩個部分,寫下關於兩個部分的描述。
    這兩個部分會做些什麼,穿什麼衣服,從事什麼工作,怎麼談戀愛,怎麼生活?
    你跟這兩個部分的關係如何?
  3. 畫一個圓餅圖來權衡內心的兩個部分,畫下他們目前在你心中的比例。
  4. 再畫一個圓餅圖,畫下你希望這兩個部分佔的比例。讓你感覺完整,或讓你感到更一致的比例。

 

想要整合兩個部分的自己,往自我發展的方向前進,作者介紹成長的四大支柱「分離、傾聽、建立、整合」:

  • 分離: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學會設立適當的界線。
  • 傾聽:練習傾聽及接納自己內在的聲音,包括非語言的訊息、直覺、身體感覺、夢。    同時探索自己的興趣跟愛好。
  • 建立:努力跟堅持克服生活工作的單調艱辛,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 整合:發揮所學,展現新的樣貌。

 

來尋求諮商的個案,也有許多處於1/4人生的階段,在與他們諮商的歷程中,的確經常談到上述的四個部分:怎麼跟父母分化?怎麼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行動最可行?現在讓自己卡住的是什麼?   

自我整合的過程,對任何人都不容易,常常是迂迴地前進,有時也會暫時停滯甚至倒退,但若能忍受過程中不確定性,一段時間後多能看到明顯的變化,這是我身為心理師最大的工作動力。若你沒有機會來諮商,也可以先看看這本書,從別人的故事中得到收穫。

參考資料 進入1/4人生,從後青春期開始的成長指南

Photo by Elevate on Unsplash

 

追蹤我的IG  @meetype.tw

這篇文章 進入四分之一人生,從後青春期開始的成長指南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你可以改變別人」書摘 https://melodyliao.cc/10341/%e3%80%8c%e4%bd%a0%e5%8f%af%e4%bb%a5%e6%94%b9%e8%ae%8a%e5%88%a5%e4%ba%ba%e3%80%8d%e6%9b%b8%e6%91%98 Mon, 15 Jul 2024 04:04:38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41 收到這本再版的新書,封面很有質感,重新看了一次,還是覺得很豐富很受用,所以我再次整理了書摘,分享給你們,希望你 […]

這篇文章 「你可以改變別人」書摘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收到這本再版的新書,封面很有質感,重新看了一次,還是覺得很豐富很受用,所以我再次整理了書摘,分享給你們,希望你們也能有收穫。這本兄弟合著的書,哥哥是史丹佛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研究創意跟抉擇。弟弟是哈佛MBA,杜克大學研究員,他們的合作讓課堂裡的心理學知識變得實用。

 

書中借用《象與騎象人》書中的比喻:我們的情感面是頭大象,理智面是坐在象上的騎象人。表面上,騎象人可以控制大象的行進方向;但實際上大象的力氣太大了,當兩者意見不合時,騎象人只能被大象拖著跑。象跟人的戰爭,最後勝出的常常是大象,不然我們怎麼會明知要減肥,卻還狂吃甜點。

 騎象人靠的是意志力,而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樣,是有限制的,所以我們想要改變,要先打動我們的大象,讓大象跟騎象人合作,再塑造一個容易改變的環境,讓大象的路途順遂不顛簸,改變才會發生。

所以本書重點分為 「騎象人、大象、路徑」,調整哪一個部分,都能更容易改變。

[ 指揮騎象人]: 給予清晰、明確、簡單的行動指令

[ 刺激大象 ]: 從情感面著手

[ 營造路徑 ]: 改變情境

 

[ 指揮騎象人]: 給予清晰、明確、簡單的行動指令

        騎象人是我們的理智面,也是我們跟動物不同的地方,他能夠為了未來的報酬犧牲眼前的福利。我們能夠臥薪嘗膽、懸樑刺股,都是騎象人的功勞。騎象人的優點是會分析跟思考,但當分析太難、或選項太多的時候,就容易造成決策癱瘓。

Photo by Paréj Richárd on Unsplash

例如有兩個賣果醬的分店,一個擺出24種果醬,另一個只擺出6種果醬。

秀出24種果醬的賣家吸引了比較多的試吃顧客,但是到了結帳的時候,6種果醬的攤子購買機率高了10倍,因為擺太多果醬會讓消費者無法下決定,乾脆放棄購買。

所以制定簡單的關鍵行動非常重要,如果騎象人自己都舉棋不定,大象也會感到煩躁,最後就走回老路,因為大象最熟悉的路就是「現狀」。

 如何找到改變的方向呢? 「找出亮點」

想像一下,當你念高中的孩子拿上圖這張成績單給你看的時候,你會先注意到什麼?  是不是數學怎麼會Fail呢? 「找出亮點」策略是反其道而行,注意到孩子的英文拿了A,稱讚孩子:「你的英文拿A了耶,真棒,你怎麼做到的?」 然後協助孩子把英文拿A的策略,應用到其他科目上。

      當你的業務團隊中,有人業績無法達標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是否把大部分的心力拿來「矯正」那個爛業務?「找出亮點」是去請教超級業務員怎麼做到的,幫助其他人效法他。藉由「找出亮點」策略,我們可以指引騎象人,往正確的方向改變。

如果你在生活中有想改變的地方,也可以問問自己,曾經有做到過的經驗嗎?那是什麼時候?那時的狀況有什麼不同?現在可以怎麼調整會更容易做到?

[ 刺激大象 ]: 從情感面著手

        大象是我們腦中像動物的部分,你家的小貓小狗腦中也有,它被食物、性、享樂主宰。它現在就要,現在就想吃、想睡覺、想偷懶。大部分人在尋求改變的時候,容易專注在騎象人 (理智)的部份,而忽略了大象 (情感面)的需求,結果就會變成騎象人企圖拖著大象前進,但大象卻一動也不動,甚至還會往反方向走。

真的想改變必須兼顧兩者,讓騎象人知道去哪裡,並且讓大象願意行動。因為我們無法無時無刻用意志力去驅動自己,就像騎象人無法持續以蠻力逼大象前進。

        有個調查了上百間公司及員工的研究發現,想在組織中改變,必須讓員工「感同身受」,光靠數據是不夠的!我們過去都以為改變的發生是「分析➡思考➡改變」,但事實卻是「看見➡感受➡改變」。有感受,才容易改變!像是煙盒外面要放恐怖的照片,不能只寫吸煙有害健康。

也像我在做心理諮商的時候,讓個案接觸情緒,感受情緒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會特別設計實驗來接觸情感面,像大家熟悉的「完形空椅法」,就是讓個案對著椅子與重要他人(或自己的某部分)對話,來幫助個案進行體驗,先有體驗跟覺察,才可能有所改變。

想要改變,另一個重點是「一次一小步」,因為太困難的事情,潛意識會排斥,反而無法完成。

書中舉一個償債的例子說明:

1.首先列出所有的債務,將金額從小到大排序。
2.每個月的收入,要先支付每一筆債務的最低應付金額,若有剩餘的錢,就來償還「金額最小」,也就是最便宜的那一筆債務,例如上一期的瓦斯費,即使沒有利息也要先付。

這個方式跟我們預期的有一點不同,因為沒有考慮不同債務的利息高低,而是先選擇還小筆的款項。作者認為,因為我們會逃避困難的任務,當債務金額過高的時候,會覺得怎麼樣也還不清,乾脆放棄好了。但如果能開始解決簡單的困難,反而有機會解決下一個較困難的問題。改變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所以如果你想要改變,先要確保你的計畫夠簡單,還要讓這個計畫「有感」!

[ 營造路徑 ]: 改變情境

 

   某個週末在芝加哥的電影院,所有觀眾都可以免費拿到一杯汽水跟一桶爆米花,只要在電影結束後,回答幾個關於販賣部的問題就好。問題在爆米花是五天前就爆好的,不新鮮又咬不爛,超級難吃。

觀眾被分為兩組,有些觀眾拿到大桶爆米花,有些拿到中桶爆米花,你能不能猜一猜,哪組觀眾會吃比較多?

沒錯!拿到大桶爆米花的人,多吃了53%,相當於173大卡。做這個研究的康乃爾大學教授說,他們做過好幾次類似的研究,結果都一樣:『當你給越多,人們就吃越多,就這麼簡單!』

這個例子是想要告訴我們,情境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關於改變,我們需要考慮情境,反過來說,只要改變情境,人就能改變。

舊金山的某間醫院,護理師每天要給800份藥物,平均來說1000次給藥會有一次錯誤,一年下來會有250件錯誤,而這些錯誤可能會危害到病人的生命。為了降低給藥的錯誤率,護理團隊希望可以改變環境,讓護理師不容易被打擾,因為沒辦法徹底改變醫院的裝潢跟位置,他們給了護理師一件特別的背心,給藥時就穿上背心,醫生或其他人都不能打擾。在六個月的測試中,給藥錯誤率降低了47%,在整個醫院都啟用給藥背心的第一個月,錯誤率下降20%。

航空業也一直採用類似的做法,因為大多數的飛航事故,都發生在起降過程。於是航空業採用「靜默駕駛艙」原則,只要飛機的飛行高度低於10,000英尺,就禁止任何無關飛航的談話,只有超過10,000英尺之後才能聊天。

改變情境的力量如此之大,提款機才會要求我們先拿出提款卡之後,才能領現金。購物網站為了減低購物的障礙,不能讓消費者花太多時間註冊,免得消費者失去耐心離開。亞馬遜網站甚至推出一鍵下單,銷售效果驚人!有時候問題是環境塑造的,情境變了,人的行為就不同了。

Photo by Timeo Buehrer on Unsplash

好比水往低處流,下坡比上坡好走,營造出適合改變的路徑,就能幫助騎象人跟大象事半功倍。就像我要寫作的時候,我就不讓自己待在家裡,盡量到沒有雜物跟干擾的咖啡廳,又或者打開手機的番茄鐘程式,規定自己25分鐘後才能滑手機。而想減重的人,可以用較小的碗盛飯,在家裡不要擺零食,買手搖也買中杯,預設一個容易成功的情境,就不用損耗意志力了!

[本書大綱 ] 

[指揮騎象人 ] :給予清晰明確的行動指令

  1. 追隨亮點:調查現有成功案例並加以複製
  2. 制定關鍵行動:別想的太廣泛,應該要思考某些特定行為
  3. 指出終點:先知道改變的方向、為何改變的原因,就會容易得多        

[ 刺激大象 ] :從情感面著手

  1. 找到感覺:知道並不足以造成改變,必須要產生感覺
  2. 縮小改變幅度:一步步分解改變,消除大象的恐懼
  3. 教育群眾:建立認同感,灌輸成長心態  

[ 營造路徑 ] :人的問題還是情境問題?

  1. 調整環境:情境不同,行為跟著不同 
  2. 建立習慣:當行為變成習慣之後就不再費力
  3. 號召群眾:行為會傳染,想辦法讓行為蔓延

參考資料:你可以改變別人

Photo by GR Stocks on Unsplash

這篇文章 「你可以改變別人」書摘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想要學習助人專業,除了唸研究所還有什麼方式? (介紹義務張老師培訓) https://melodyliao.cc/10335/%e6%83%b3%e8%a6%81%e5%ad%b8%e7%bf%92%e5%8a%a9%e4%ba%ba%e5%b0%88%e6%a5%ad%ef%bc%8c%e9%99%a4%e4%ba%86%e5%94%b8%e7%a0%94%e7%a9%b6%e6%89%80%e9%82%84%e6%9c%89%e4%bb%80%e9%ba%bc%e6%96%b9%e5%bc%8f%ef%bc%9f Mon, 15 Jul 2024 04:02:24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35 很多人對自學心理學有興趣,但又不知道去哪裡學。我的建議是可以先上坊間的心理工作坊,像Meetype每年會辦的夢 […]

這篇文章 想要學習助人專業,除了唸研究所還有什麼方式? (介紹義務張老師培訓)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很多人對自學心理學有興趣,但又不知道去哪裡學。我的建議是可以先上坊間的心理工作坊,像Meetype每年會辦的夢想板工作坊、致富工作坊、跟不定時舉辦的各類工作坊。或是到張老師基金會、旭立基金會找尋自己喜歡的課程。如果想要很有系統地學習,很多人會推薦義務張老師的課。
張老師基金會非常資深,是救國團在58年成立的,算半公營的機構,有錢又有國家的場地,資源頗多,課程也算便宜。他的義張受訓非常有名,我有許多心理師的朋友曾去上過,很多老牌心理師也曾經當過義務張老師,如果想要有系統的學習心理學,想更深入的理解助人專業,都能嘗試走義務張老師的路線。
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此文採訪在義張受訓過的同學,讓大家更清楚張老師的課可以學到什麼。

Q:上完二階的課程後,最大的收穫?

A:很像在學一個很廣泛的心理學資訊。對心理學的知識有全面且有系統的了解,就算之後沒有順利可以當義張,也很推薦來上第一階跟第二階的課,可以讓自己成長很多。
例如輔導的意義與方法,用在自己小孩身上也很好。此外,在義張學習到最多的就是同理心,把這些同理心用在自己的家人身上,自然就會減少和家人之間的摩擦。

Q:義張受訓的課程內容,三個階段的差異,師資?

A:
第一階段的課程:著重在探索自己,在團體討論裡面老師的引導也都是以探索自己為主。
大課程的上課內容,有介紹張老師的服務工作、介紹輔導概論、人的情緒、認知、家庭與壓力調適等等。
第二階段的大課程,每一堂課會針對一個主題講解「問題與輔導」,比方是人際關係、親子問題、婚姻問題、感情問題。
第三階段會更深入在「輔導的策略跟實務」,例如輔導的倫理、電話怎麼接、函件輔導及紀錄撰寫,可以提供個案有哪些社會資源跟福利。
這一階段除了上課跟團體,還會開始做見習,直接接模擬電話,見習不是時間到就可以下課,要那一天的功課都搞定了,才可以離開,壓力會比較大。
這三個階段的師資幾乎都是心理諮商師,有些同時在大學當教授。
大部分的講師都是有當過義務張老師,或是在張老師擔任過專任心理師。

大課程內容: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張老師服務工作與精神 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 社會福利概述
輔導概論 求職就業問題與輔導 社會資源與相關法規之認識
行為與人 親子問題與輔導 輔導意圖
認知與人 人際問題與輔導 輔導策略
情緒與人 感情問題與輔導 函件輔導
電話、晤談輔導
家庭與人 婚姻問題與輔導 紀錄撰寫
自我探索與輔導 網路成癮問題與輔導 網路輔導
人的成長與發展 自我與人生觀問題與輔導 三階的角色及認識督導
壓力與調適 精神疾患認識與輔導 專業倫理
性問題與輔導 非輔導個案的處理原則

 

Q:上課時間大約多久?上課時間?上班族能上嗎?

A:每階段都有大課程跟團體討論。
一週要上二次的大課程、一次的團體討論。
第一階段共八週,第二階段共十週,第三階段共十週。
但是,第三階段除了大課程與團體討論,還增加一個時段的見習,課程特別重。
上班族也能來,因為大課程的時間分為平日班與假日班:平日班是固定上二、四早上,假日班是固定上週日上午、下午。團體討論也有平日白天、晚上,與星期六的時段可以選擇。

Q:義張的課上完就能成為義務張老師嗎?可以做什麼呢?

A:義張的培訓分三階段,第一階通過筆試後,才能上第二階的課程,第二階的筆試與面談都同時通過後,才能上第三階的課程與見習,第三階受訓通過後,可以成為正式的義務張老師。

三階受訓都通過的學員,第一年服務時間為每週8小時(值兩個班),可以選擇二天都做電話志工,或是其中一天選網路志工。電話志工的值班地點在台北市大直、新北市新莊、基隆。

Q:想去義務張老師的培訓課程的初衷?

A:我固定去心理諮商大約一年多以後,覺得自己心理狀態健康許多,就跟我的諮商師說「心理諮商」幫助我很多,我也想用一樣的方式幫助其他人,跟我一樣走出情緒的困境。
心理諮商師告訴我,在台灣如果要當心理諮商師,必須要唸到碩士畢業,我覺得那對現在的我來說,太花錢、時間、跟精力了,於是她就告訴我可以考慮去張老師機構上義務張老師的培訓課程,三階都通過便可以在張老師擔任義工,完成我想助人的心願。

Q:義務張老師該如何報名呢?費用多少?在哪裡上?

A:每年的七月初,會開放開始報名。額滿的話就要排後補,我第一年就是八月才報名,沒有後補上,隔年七月初就趕快報名了
每一階大約7000多元
台北、台中、高雄三地都有課程可以上。我們有同學是從桃園跟基隆來台北市上課的。
有興趣的,請自己到張老師網站看看

這篇文章 想要學習助人專業,除了唸研究所還有什麼方式? (介紹義務張老師培訓)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如何養成好習慣?《設計你的小習慣》書評/書摘 https://melodyliao.cc/10332/%e5%a6%82%e4%bd%95%e9%a4%8a%e6%88%90%e5%a5%bd%e7%bf%92%e6%85%a3%ef%bc%9f%e3%80%8a%e8%a8%ad%e8%a8%88%e4%bd%a0%e7%9a%84%e5%b0%8f%e7%bf%92%e6%85%a3%e3%80%8b%e6%9b%b8%e8%a9%95-%e6%9b%b8%e6%91%98 Mon, 15 Jul 2024 04:00:54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32 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柯永河,多年研究發展出「習慣心理學」,他認為心理治療就是一個幫個案養成好習慣、去除壞習慣的過 […]

這篇文章 如何養成好習慣?《設計你的小習慣》書評/書摘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柯永河,多年研究發展出「習慣心理學」,他認為心理治療就是一個幫個案養成好習慣、去除壞習慣的過程
我也覺得大部分的人,都很難靠自己的意志力養成新習慣,所以這本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教授BJ Fogg的新書,雖然並不是很容易閱讀,但針對養成習慣的步驟跟誤區,真的寫得很詳細,舉例也很豐富,能從中學到不少東西,很值得參考。
書中的第一個重點,是跟行為有關的方程式

「行為 = 動機 x 能力 x 提示」
夠高的動機、足夠的能力、提示信號,三者同時出現時,才能促使好的行為發生。

繼續看看過去你企圖養成習慣的時候,是不是漏了其中一項呢?

一、「動機不足」

讓我們改變失敗的原因,是我們想要的東西不只一種(動機不只一種),甚至還會互相競爭!
想少吃一點,但抗拒不了珍奶的誘惑… 想擁有性感的馬甲線,但更想躺在沙發上追劇。
只有非常高強度的動機,才能讓我們立馬做出改變(像等到疫情變得嚴重了,台灣人才願意冒險打疫苗。)

提高動機的方法,是找出與志向匹配的行為

作者建議我們要先「釐清志向」。
我覺得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是釐清自己的「價值觀」,從「真正想要」的點出發,動機才會高。
有時候人們並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為自己只是想「變好看」,但想要變好看的真正目的,是擁有一段「好的關係」。以為自己想「變有錢」,背後的目的卻是「想過沒有壓力的生活」,所以當為了賺更多錢而面臨工作壓力的時候,就會面臨內心的衝突,而放棄高薪工作機會,沒有辦法變有錢。

藉著不斷探問「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來更了解自己,找到更能激勵自己的動機。

有了跟志向匹配的動機,接下來就可以「探索黃金行為」:符合志向,有動機且有能力做到的行為。
用自由聯想的方式,想出10個以上的好行為,再評估這些行為的效果跟可行性,做成一張焦點地圖。
(焦點地圖就像一個四象限圖,縱軸是行為是否有效?橫軸是我們有能力完成這件事嗎?)
焦點地圖的右上角是「有效」又「做得到」的行動,是我們要找的「黃金行為」。

  • 步驟1:寫下你想要的目標與志向(價值觀)
  • 步驟2:想出10~20個能達成志向的行為。
  • 步驟3:把這些行為分別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
  • 步驟4:評估這些行為的效果(焦點地圖的縱軸)
  • 步驟5:評估這些行為的可行性(焦點地圖的橫軸)
  • 步驟6:從焦點地圖的右上角,挑選「黃金行為」執行。

我來示範及練習一下:
步驟1:我的目標是「減輕疫情壓力」,更深入去想,對我真正重要的志向跟價值觀是「維持身心平衡」
步驟2:為了達到以上的目標,我想到的對應行為有:彈鋼琴、畫畫、把小孩丟掉或塞回去、離家出走、早點睡、在家做瑜伽、跟另一半討論好顧小孩時間表、喝很多飲料、買玩具給小孩、訓練小孩做家事、找出小孩喜歡的幼教節目、買很多玩具給自己、找出可以跟小孩一起玩的遊戲、一直滑手機(所有爸媽都會做的事)
步驟3-6:評估這些行為的效果跟可行性,畫出下面的焦點地圖,並找到找到黃金行為。

低可行性 高可行性
高效果 (夢裡出現的行為)
把小孩丟掉或塞回去
離家出走
早睡早起
此區就是黃金行為
跟另一半討論好顧小孩的時間表
找出小孩喜歡的幼教節目跟活動
訓練小孩做家事
找一些能跟小孩一起玩(而且不無聊)的遊戲
低效果 (沒時間,而且小孩旁邊亂的時候都很不減壓)
彈鋼琴
畫畫
在家做瑜伽
(治標不治本的行為)
滑手機
喝很多含糖飲料跟酒 

買新玩具給小孩
買更多玩具給自己

 

二、「能力不夠」

大部分人無法養成好習慣的原因很單純,「想養成的習慣太過困難」!
如果目前的能力不許可,或做了之後總是產生挫折,習慣是很難建立的。
建立習慣需要五個Yes,你一直建立不了的習慣,是卡在哪一個能力因子呢:

  1. 足夠的時間?
  2. 足夠的金錢?
  3. 足夠的體力?
  4. 足夠的創意或腦力?
  5. 行為是否能融入現在的生活習慣、還是需要另做調整?

只有降低習慣的難度,讓自己有能力馬上行動,或是不影響現有的生活模式,習慣才會被養成。

解法:藉著找出「入門步驟」或「縮小規模」,來將習慣變小、變簡單:

  • 每天做20個伏地挺身雖然不是很難,但我做2下就不行了,所以目標可以是2下(縮小規模),即使不符合健身教練的要求…。
  • 每天閱讀超級困難,但如果只是「翻開書(入門步驟)」或是「讀一小段(縮小規模)」就比較簡單。
  • 每天靜坐10分鐘不容易,但「拿出瑜珈墊(入門步驟)」或「做三個深呼吸(縮小規模)」任何人都辦的到。

 

三、缺乏提示

沒有提示就不會有行動產生!啟動習慣,需要清楚明確的提示。

常見的提示像是:

  • 在手機上設鬧鐘
  • 寄信、簡訊給自己
  • 用白板筆寫在浴室的鏡子上
  • 把某個傢俱擺在奇怪的位子上
  • 在冰箱裡面放紙條
  • 叫小孩幫忙提醒
  • 把戒指戴在不對的手指上
  • 把便利貼貼在手機上

作者非常推薦用「生活中的既有習慣」當「錨點(anchor)」,來提醒我們養成新習慣。
你可以寫成以下的句子:
「我在_(錨點)_之後,會_(做新習慣)_。」
不好的例子:「我在_罵完老公_之後,會__跟他道歉__。 」
如果提示沒效果,可能是提示不夠好用,請換一個試試。
什麼樣的既有習慣拿來當「錨點」比較好呢?

  • 目前生活中的既有習慣,每天一定會發生的事。
    早上起床刷牙洗臉、上車之後拿手機出來滑,工作前先去茶水間裝水,回到家把鑰匙放在門邊、睡覺前拿手機去充電…
  • 「錨點」與想養成的習慣要有關聯性。
    「我在_刷牙_之後,會_清理廚房__。」刷牙跟廚房相關太低,不行~
  • 範圍小且明確,最好把提示縮小成「最後一個動作」。
    「刷牙」的最後一個動作是「把電動牙刷放回充電器」;「到辦公室」的最後一個動作是「坐到座位後放下包包」;「洗澡」的最後一個動作是「把毛巾掛回去」。

你可以列出每天會固定做的一些習慣行為,看看哪些適合當錨點?(包括上班前、用餐前後、準備下班時、下班後、回家前、上床睡覺前)。也可以把讓你感到煩惱的人事物條列下來,把這些煩惱事件作為錨點,連結想要的新習慣(例如在家防疫被家人惹怒之後,就做一個全身的伸展+深呼吸 😆)。

四、沒有慶祝每個小成功

你有過這種經驗嗎?發現某個手遊太好玩忍不住每天上線,或是發現某個零食太美味而一試成主顧...
如果做某件事之後感到開心,持續下去的機率就會增加!只要有強大的正面情緒,不需要靠意志力苦撐,幾天之内就可以養成新習慣。因為正面美好的感覺,跟大腦的獎賞中樞、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藉著刻意創造開心的情緒,就能利用先天的大腦機制來建立習慣。

「好情緒創造習慣」!

連結好情緒的方式有很多種,下面幾個供你參考。

  • 你喜愛的歌曲:想一首能讓你感到開心、成功和振奮的歌曲,唱其中一段做為慶祝的方法。
  • 肢體動作:哪一種肢體動作讓你感到開心和成功,可能是舉起大姆指、某個舞步、拍拍手、比勝利V字、舉高雙臂..。
  • 口頭肯定:哪句話讓你說了之後感到開心和成功? 「YES」「我好棒」「Yeah」!

如果你不擅長鼓舞自己,找個小孩陪你練幾次,或想像你最溫暖的好朋友會怎麼鼓勵你。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幼稚園小班的女兒每天都會線上上課,在旁陪讀的我驚覺,幼稚園老師每次問小朋友問題之後,一定會口頭跟肢體稱讚孩子做的不錯,所以孩子才能一直專心地上課跟回答問題。
看了之後,我覺得對自己的鼓勵還是太少了…,如果想要養成新習慣,只要稍微有一點點作為,就要大力的稱讚自己,對自己嚴苛對養成習慣來說,絕不是好作法。

結論

想要養成好習慣需要ABC三步驟:「A錨點 –> B行為 –> C慶祝」

  1. 錨點時刻 (Anchor moment):設定提醒的錨,最好是既有的慣例(像是刷牙)或發生的事件(比如鬧鐘鈴聲)。
  2. 小小的新行為 (new tiny Behavior):行動要夠簡單,簡單到跟別人說的時候會害羞…
  3. 立即慶祝 (instant Celebration):完成行動後要創造正面情緒,不管是口頭鼓勵或比個Yeah都可以,這點是我們最常忽略的。

祝每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養成你最想要的好習慣~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繼續追蹤我,更多實用的心理學知識與你分享
✔ IG:@meetype.tw
✔ FB:廖偉玲諮商心理師
✔ Youtube:Melody的心理學

Ref: 設計你的小習慣: 全球瘋IG背後的行為設計學家教你慣性動作養成的技術
Tiny Habits: The Small Changes That Change Everything
作者:BJ.福格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
有限公司

Photo by Ethan Robertson on Unsplash

這篇文章 如何養成好習慣?《設計你的小習慣》書評/書摘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