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養成筆記 – MelodyLiao https://melodyliao.cc 廖偉玲心理師 Wed, 08 Jan 2025 04:22:50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4.5 https://melodyliao.cc/wp-content/uploads/2019/01/cropped-Melody-logo-432-32x32.jpg 心理師養成筆記 – MelodyLiao https://melodyliao.cc 32 32 心理師上課筆記 :Dr. Stephen Gilligan 學習Milton Erickson式催眠 (2024年8月) https://melodyliao.cc/10633/sg Mon, 26 Aug 2024 13:51:24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633 不同的心智狀態:重點在非語言心智 人類的心智分為不同層次,語言、非語言以及身體在認知和創造力中的角色。  第一 […]

這篇文章 心理師上課筆記 :Dr. Stephen Gilligan 學習Milton Erickson式催眠 (2024年8月)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不同的心智狀態:重點在非語言心智

人類的心智分為不同層次,語言、非語言以及身體在認知和創造力中的角色。

 第一層心智是小孩子時期的原初意識,與世界的連結是無語言的、直接的。這種原初的意識類似音樂,它先於語言,承載了人類歷史的進化。

第二層語言則是如夢境、藝術般的象徵性語言

第三層才是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但治療師都知道,只有這個認知層面的討論效果不好)
在治療過程中,語言不應僅僅停留在第三層,而是要整合非語言的深層意識,這樣才能促進真正的治療效果。(催眠就是要碰觸第一層心智,nonverbal mind,不要掉入頭腦裡)

芝加哥一個研究強調,身體共鳴在治療中的重要性,「只有身體對語言感到有共鳴,這次治療會帶來正向的改變。」

催眠治療師的角色,是引導個案的「非語言心智」跟「語言心智」,這兩個意識進行深層的溝通跟整合,尤其是很多話要對「非語言心智」溝通。兩個心智的整合,才能真正釋放個案內在療癒力與創造力。

此外,治療師要能維持在治療過程中的敞開open/教練狀態 ,也要能幫助個案在治療過程中能夠「開放open」,即使是短暫的片刻中,找到一些敞開的空間,這種敞開即使短暫,也有助於治療的進展。

慢性壓力:
1930年代一位加拿大醫生,他發現許多醫生、護理師和病人都顯示出類似的症狀,這些症狀被他歸結為「慢性壓力」。這種慢性壓力讓人無法完全放鬆,就像我們傳統氣功裡面講「氣的阻塞」。尤其個案在經歷某些創傷後,身體會進入了一種凍結狀態,像是PTSD患者一樣,困在那個狀態,無法放鬆。這種卡住的狀態,就跟我們想要的教練狀態是很相反的,我們的身體肌肉跟神經連結是鎖住的。

但怎麼幫個案鬆開呢?哪裡能碰觸到個案正向的部分?資源?
米爾頓·艾瑞克森會說:「我不知道」「但我很好奇」
帶著好奇和開放的心態去探索,這是創造力的窗口。

教練狀態:一切的開始

探索個案的正向資源跟可能性的過程,需要的是開放、好奇的心態。治療師需要維持在「Coach state」(教練狀態):維持在中心,與個案連結,也與自己連結,而非僅僅依賴語言或理性分析跟個案討論問題。這樣的狀態能夠帶來治療中的魔法時刻,因為這樣才能能讓個案的身體有共鳴,治療師的語言才會變得具力量和轉化性。(我想以中國武術為例,如果只有招式,但沒有內功跟肌力,那就是花拳繡腿,打不死人的)

為什麼治療師跟個案的狀態這麼重要呢?老師提到情緒相關狀態的研究:情緒狀態對記憶是有影響的,在悲傷的時候記住的事,在悲傷的時候更容易回憶起來。反過來說,當個案處於憂鬱或悲傷的狀態時,他們更容易回憶起負面的經歷。因此,幫助個案在治療中找到資源和正向的連結,變得尤為重要。

所以在治療的一開始就要破冰,用非正式的方式建立連結🔗 轉移個案的狀態,把大腦🧠從日常處理瑣碎細節的態度轉出來。找出語言之外的東西 ,同步和個案的狀態,如果個案狀態不對,重點是帶他先進入正向狀態,像是問他「生命中過往的正向生命經驗」。

例如治療師可以通過許多方式幫助個案找資源,回到他們的中心跟教練狀態。
舉例來說,個案身上的珠寶首飾、喜愛的書籍或食物,這些都可以成為與他們內在資源連結的通道。老師還喜歡詢問個案與大自然接觸的經驗,或是尋找那些讓他們感到平靜和力量的場所或活動(例如有個案憂鬱的時候會爬到樹上,那是他的安全堡壘。或是他們去爬山、游泳、泡澡的時候)。

當個案卡住的時候,更需要帶入正向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和轉化困境。
讓個案能夠在自己既有的資源中找到支持,進一步促進身心的整合與恢復,也因為這個資源是本來就有的,永遠都可用,個案也在治療室中學習到如何應對困境。

 

 

 

 

 

 

 

 

非二元對立:包容所有的部分,不急著消除症狀

老師在第二天做了非二元對立的練習。重點是對個案症狀和困擾的全然接納與理解,而不是視其為需要立即消滅的「敵人」。

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其意圖,即使是看似有害的行為,如抽菸或酗酒,實際上也可能是個案試圖滿足某種內在需求的一種方式。以Robert Diltz父親的案例,他探詢父親為何一天要抽三包菸抽到肺癌,但父親是一個律師,有五個孩子,每天都要照顧別人的需求,所以抽菸是父親唯一為自己做的事,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片刻的自我慰藉。(抽菸有他的正向意圖,I am sure that make sense,這個肯定的態度,EFT也很強調以「同意」個案作為對話的開始)

在治療過程中,要避免急於解決問題或消除症狀,而是要鼓勵個案接納和理解這些困難部分的存在,因為想要消滅症狀,正是症狀維持的原因。如果個案急著要你解答,幫他馬上處理這個問題,老師會建議「無為」的態度!
(這作為心理師還真的不容易,因為難免很想幫個案解決問題,或是馬上安慰個案事情沒那麼糟,幫他找正面的地方,但是能不能停留在問題跟痛苦中,停留在那裡跟涵容那個痛苦,等待個案的nonverbal mind帶領你們,需要忍住意識的急躁跟問題解決模式,今天Gilligan還回答學生,我是Dr. turtle 我就是慢。有一次我看曹老師做個案,我也覺得慢,但後來我才發現,一開始的慢是有意義的等待,想快點解決問題的時候,都是跑到大腦的認知層面了,諮商成效都很低。)

因此,治療師的角色不是直接解決問題,而是幫助個案找到自己的內在連結,找到那些未受傷、能夠放鬆的部分。無為的狀態並不意味著無所作為,而是指在與個案相處時,保持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幫助他們引入資源,自然地找到內在的力量和資源(通常來自nonverbal mind)。

今天老師也建議我們,每五分鐘提醒自己,檢查自己的身體狀態,是否與自己、與個案有連結,而不是急於做些什麼。當個案表達出觸動你內心的部分時,吸一口氣進來,去感受那份情感,更深的和個案產生共鳴。

非二元對立的練習

這個練習有幾個步驟,兩人一組互相對對方說。

  • 先回到教練狀態
  • A說:我想要被看到的是X,不想被看到的是Y
  • B回應:我看到你的X,我也看到你的Y,我看到兩者,我也看到更多、更多、更多。
  • 然後講兩三輪。最好不要用大腦想,讓話語自然地跑出來。

我這次有榮幸上台和老師示範這個練習。我那時候說的是:「我想要被看到的是快樂,不想被看到悲傷的部分。」「我想要看到是努力,不想被看到無力跟疲憊。」你看這都是非常對立的兩極,我之前在完形的兩極工作坊,也是做努力跟懶散。我一直都是努力跟懶散的對立非常嚴重,覺得自己有很多想做的事,但因為想做的事太多太累的,最後只想躺平打電動看小說。

這個練習其實就是想要告訴我們,如何在治療中帶著慈悲去面對個案負面的、不想要的、想要殺死的部分,不僅只接納他們積極和光明的一面,還要能夠包容和理解他們的痛苦、無力感和其他負面情緒。當那些痛苦無力跟悲傷被容納,治療才得以開始。治療師要創造一個場域,讓所有的情感和經歷都可以被看到和接受。

對Milton Erickson的催眠來說,真正的治療並不是試圖消滅痛苦或困難,而是能夠打開空間,讓這些情感和經驗得以存在、被看到和被接納。這種接納不僅僅是接受個案的積極面,也包括他們的陰暗面、脆弱面。當我們能夠同時容納這些對立的部分時,我們就能創造出一個更完整的療癒過程。

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為何教練狀態如此重要?因為那是一個創造空間的方式,能讓治療師帶著慈悲去面對個案的陰暗跟脆弱,不被接納的部分,陪著個案探索療癒的可能性。每次生活中有一些負面的情緒,口語跟非口語的心智是分開的,這是困擾的主要原因。

當事人說,我什麼都不想做,我們就說他憂鬱。要消滅憂鬱,但這是抱著負面的態度對待,這是問題會持續的原因。
傑出運動員或音樂的演奏者,他們知道要有好表現,就不能封閉跟緊張,就不能做出卓越的表現。
所以,治療的第一個重點,如果個案一直緊張的「想要改變。快告訴我方法馬上改變」我們介入的第一個方法是 「無為」

舉例:加州有很多的衝浪🏄,很多人在那邊等著衝浪,大部分的衝浪是坐在自己的衝浪板上,去感覺這個韻律🎶這是衝浪最棒的時候。
當一個浪感覺夠大,跳到滑板上。去感覺跟大海的連結,那是教練狀態。
教練狀態不是個別意識,而是集體意識,這才會有創造性的表現。

 

Milton Erickson的「自我利用」

艾瑞克催眠中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 「自我利用」:用個案自身已有的信念,吻合他自身的韻律🎶,讓他的身體有共鳴,才不會排斥改變,維持的久一點。

對人體免疫系統來說,移植他人的器官會被排斥,或有些自體免疫疾病,攻擊自己的身體。老師隨身隨身帶胰島素, 糖尿病是身體裡殺死胰島素細胞。我們內心也有免疫系統, 這是我的身心產生的經驗,所以九成的減重方法無法持久的原因,是大腦中會有一個自我形象(我長什麼樣 ?有多少錢?)

第一步是:教練狀態產生空間,放個案的情緒跟信念

慢性病 壓力 氣不通 😣你要先打開療癒的氣脈 非語言的心智、右腦。60年代以為左腦是主導 但是近代研究發現右腦才是創意的來源。
但兩個腦會互相抑制,當你跟個案 一直努力的想,在認知層面討論困擾,反而會切斷創意的流動,阻塞在小箱子,虛擬的語言腦是孤立的、與身體分開的。

為什麼一個人要經歷各種焦慮憂鬱或孤單? 這不是直接的反應,焦慮是類感受,一直持續的想東想西,一種神經肌肉鎖定🔐
如果語言的腦可以連結上 🚢母艦,可以有開始改變的可能,所以需要教練狀態,位於中心,連結資源。

第二步:幫助個案連結自己 。(也連結三個能量。慈悲、 猛烈fierce、 玩心playfulness)

小狗🐶整天都很放鬆😎從進化🧬的觀點來看,放鬆的反應就像狗狗🐶
狗一開始放鬆,當他聽到雞的聲音、車的聲音,他會稍微警戒然後又回到放鬆的狀態。狗狗自己會進入恍惚狀態,與之相反的是人類的慢性壓力。醫院🏥住院病人, 有30分鐘寵物陪伴會有很大不同。老師的黃金獵犬有時候會在個案旁邊陪伴,讓他們撫摸,成為一個正向資源。

治療師很需要幫個案連結資源,問他「 事情變得很糟很糟的時候 你會去哪」。有個個案說他會爬到樹🌲上,(知道這個太棒了 透過這個經驗呼吸👃 治療性的心智在兩個人之間發生,對個案說, 歡迎👏。近一步問他,在樹上有什麼特別的經驗?  看到過鳥築巢嗎?有沒有跟鳥聊天💬藉此,一步步的打開教練狀態跟經驗。

如果個案的狀態不在有資源的狀態,很難有改變,所以要在會談中一直加東西。 讓會談是流動的!

舉例:米爾頓艾瑞克森,每天要自我催眠五個小時處理疼痛才能工作,他每天早上起來。都不知道是否能活過今天 。太痛了。五個小時催眠之後 他會說 「我非常期待今天」。

舉例:有一個女性創業者,在創業時遇到有敵意的人。她在諮商前半段時候的教練狀態是她會冥想🧘觀音 (陰的狀態、充滿慈悲)
但當她遇到某一個點 , 那個狀態不夠了,因為有敵意的人用慈悲對待不夠用,他需要猛烈的能量劃界線。
所以此時,我們要在諮商湯裡加什麼料呢?
問個案:「 在妳生命中,誰代表一個正向的、有力量的強大的模範?」「 奶奶」個案需要很多的資源,觀音跟經文、強悍的奶奶、一萬年的存在…..。藉著恍惚狀態混在一起 藝術🎨藝術🎭 矛盾的衝突的 語言講不清楚的…. 

(所以催眠就是把需要的好資源,在個案潛意識中混一混,攪一攪,利用nonverbal mind的智慧,把正向跟負向包容在一起,以創造性的方式,讓斷裂的兩極共存)

督導課第一天分享的一首詩

Being a Person   (William Stafford)

Be a person here. Stand by the river, invoke the owls.

Invoke winter, then spring.

Let any season that wants to come here make its own call. 

After that sound goes away, wait.

A slow bubble rises through the earth

and begins to include sky, stars, all space,

even the outracing, expanding thought.

Come back and hear the little sound again.

Suddenly this dream you are having matches

everyone’s dream, and the result is the world.

If a different call came there wouldn’t be any

world, or you, or the river, or the owls calling.

How you stand here is important. 

How you listen for the next things to happen.

 How you breathe.

Be a person here

第一步 喚醒存在 awake

 

這篇文章 心理師上課筆記 :Dr. Stephen Gilligan 學習Milton Erickson式催眠 (2024年8月)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心理師上課筆記 :與Dr. Stephen Gilligan 學習Milton Erickson式催眠 https://melodyliao.cc/10373/%e5%bf%83%e7%90%86%e5%b8%ab%e4%b8%8a%e8%aa%b2%e7%ad%86%e8%a8%98-%ef%bc%9a%e8%88%87dr-stephen-gilligan-%e5%ad%b8%e7%bf%92milton-erickson%e5%bc%8f%e5%82%ac%e7%9c%a0 Mon, 15 Jul 2024 06:15:48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73 好期待今年八月Gilligan老師要來台灣授課,疫情這幾年都只能從電腦螢幕中看到他。所以我特別整理了前幾年某一 […]

這篇文章 心理師上課筆記 :與Dr. Stephen Gilligan 學習Milton Erickson式催眠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好期待今年八月Gilligan老師要來台灣授課,疫情這幾年都只能從電腦螢幕中看到他。所以我特別整理了前幾年某一篇沒有公開過的筆記,分享給大家,讓有興趣學習跟理解催眠治療的人,能更清楚老師課程的深度跟方向。雖然每年的主題不太一樣,但核心的重點都是要將Milton Erickson式的催眠,以更現代跟詩意的方式,帶給學員。

我們有兩個腦,一個體驗生命的整體,另一個將整體分類。右腦代表非語言的、統合的意識,左腦則是語言的、分離的意識。平衡這兩者,才能實現和諧與整體的感知。

  1. 非語言心智(Nonverbal Mind):
    • 活動包括冥想、茶道、中國傳統智慧、傳統儀式、太極等。
    • 我們喜歡的狗跟貓,是很容易活在當下的,但人卻天生容易分心,大腦隨時把我帶到各種地方,人最偉大跟可怕的地方都在這,思考在瞬間就超越宇宙或時空,也因此脫離生命當下的律動。解決方式,是把心智帶回來,連結更深層的意識。跟意識的根源重新連結。藉著音樂性,有詩意的語言,重新連接。也像是美麗的莫內畫,或是寫意山水畫。如果當邊緣腦主導,一切都閃爍著,沒有聚焦點。
    • 有些神經科學家說正念能讓人體驗到整個世界的整體性,那是我們的家,也是創造性的意識,是非語言的腦在做的事。
    • 現在的神經科學研究,右腦邊緣,沒有辦法切割的意識,當我們聽到很棒的音樂表演,體驗到愛,美學上的整體。
  2. 語言心智(Verbal Mind):
    • 使用手機或3C時,我們的大腦專注集中在很小的地方,無法感受到連結。
    • 面對生命難題時,這種狹隘的專注方式會失敗。我們可能困在自己的想像世界,開始造成問題,因為沒有得到現實的回饋。
    • verbal brain 有很嚴重的確認偏誤,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我們藉著自己的內在想法去區分這個世界,變成不同的部分(分別心?),最基本的區分是陰陽。當大腦獨立於現實運作,會導致憂鬱、焦慮、上癮、拖延等問題。
    • 當我們困在左腦,我們的關係是非黑即白的(只有0 與 1的二元對立),只要與我們ego對立的就被視為錯的、是敵非友的、或被忽略。左腦的語言世界,可能會卡在一個特定的面,而和其他整體對立。 我們「必須」如何,想要控制…..但這是不可能的,自我不可能控制世界。個案會來,很大的可能是因為他覺得世界必須如何,或是他必須如何(例如必須成功)。
    • 我們要讓當事人可以體驗到,想要控制才是問題,強迫系統的某一個部分而掩蓋系統的本體是一種暴力,不能持續存在。
      (附註:我的影片講的那個Tea ceremony,其實就是要讓每個部分都有機會被納入,被看見,而不是被掩蓋)

和諧的兩個腦能創造一切,但也可能互相抑制。我們要讓兩個腦維持和諧,去感受生命是在一起的,對生命好奇、慈悲、享受生命,我們需要連結非語言的腦。但這在你有心理困擾時會相當困難,試著做兩個腦的連結,是一個改變發生必要的條件。(催眠,就是進入恍惚狀態,讓這個連結恢復,讓生命回到和諧跟創造力的狀態)

失去中心與連結(重大變化、身份轉變、創傷)

  • 人在經歷重大變化時(如家庭有新成員、換工作、退休、小孩離家、結婚、離婚、家人過世),身份認同會受到挑戰。人最容易生病,不管是心理或生理上。這些事件跟我們「身份」的生死有關,現在世界改變,變得不穩定,我們過去相信的崩解。我們不知道要相信什麼。我們就像被拉進海洋,內心開始要去轉變,如果試著阻止,症狀就會發生。
  • 催眠的時候,需要創造一個容器,試著不逃離這些轉變,而是說「歡迎」,然後可以支持這個轉化。
    但是很難的地方,在於身心的症狀跟痛苦的感受,都有很強烈的催眠效果,很容易被它困在這個狀態,
    我們需要打破症狀它,才能迎接轉變。
  • 只有不到三成的人會因創傷變成PTSD,封閉連結的人更可能患上PTSD。

重新連結的方法

  • 慢性壓力會「讓氣堵住」,失去連結,我們要做的是重新連結。
  • 面對問題時,想像你站在兩個門的面前,一個是有創造性、正向連結的門,另一個是沒有連結的門。
    在這兩扇門裡面,你面對問題的狀態會相當不同,結果當然也會相當不同。
  • 催眠的時候,可以發展三個正向連結:大自然的正向地方、祖先的能量(如榮格和米爾頓艾瑞克森)、生活中的正向經驗。
  • 連結的例子:生命是表演藝術,停止思考,放鬆進入狀態(in the zone),像是NBA球星球賽中、頂尖運動員或表演藝術者,書法家寫字的時候。

心理師的角色

  • 催眠是為個案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每個人都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回到這裡找到平靜。
    先放鬆才能連結這裡,知道自己是誰,想做什麼,然後再考慮如何達成。
  • 身為教練或治療師,第一步是放下,臣服於當下。
    教練跟心理師要在Coach State,為案主提供一個安心的空間,幫助他存在於當下,重新連結自己的正向經驗。
    幫助個案在流動的狀態下面對挑戰。什麼是流動的狀態?例如合氣道強調沈下來,沈到丹田,找到好的位置。
  • 心理師應問對問題,打斷困難的節奏,幫助個案重新發現自己的多面性,並找到正向連結。像是水晶球問句這類的,幫助個案找資源,找亮點,找可能性。例如:「我很好奇,你喜歡什麼好玩的事?」「誰是你生命中最支持你的人?」
    每個人都有無限多不同的經驗,我們能體驗到有各種不同的自己存在(老師常講他餐廳掛著一幅畫,一個女人有一千張臉)。
  • 老師說他曾有一個個案,我問他說:「當事情變得很糟時,你會想起要去哪?你會怎麼失去連結?」「我從來沒對別人說起這件事」他住在村子外面的樹林,他去樹林爬到某一個特定的樹上,在那樹上他是安全的。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地方,當你卡住的時候,就要回去你的樹上。他說有一次有一隻鳥在那邊築巢,生了小鳥,我問她有沒有跟小鳥說話,他說「當然囉」離開你的緊張狀態,你必須要體會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到達,可以打開。

總結來說,這個課堂筆記強調了內在資源整合的重要性,兩個心智的不同,如何連結內在的智慧,幫助我們在面對重大變化和挑戰時,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這篇文章 心理師上課筆記 :與Dr. Stephen Gilligan 學習Milton Erickson式催眠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想要學習助人專業,除了唸研究所還有什麼方式? (介紹義務張老師培訓) https://melodyliao.cc/10335/%e6%83%b3%e8%a6%81%e5%ad%b8%e7%bf%92%e5%8a%a9%e4%ba%ba%e5%b0%88%e6%a5%ad%ef%bc%8c%e9%99%a4%e4%ba%86%e5%94%b8%e7%a0%94%e7%a9%b6%e6%89%80%e9%82%84%e6%9c%89%e4%bb%80%e9%ba%bc%e6%96%b9%e5%bc%8f%ef%bc%9f Mon, 15 Jul 2024 04:02:24 +0000 https://melodyliao.cc/?p=10335 很多人對自學心理學有興趣,但又不知道去哪裡學。我的建議是可以先上坊間的心理工作坊,像Meetype每年會辦的夢 […]

這篇文章 想要學習助人專業,除了唸研究所還有什麼方式? (介紹義務張老師培訓)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很多人對自學心理學有興趣,但又不知道去哪裡學。我的建議是可以先上坊間的心理工作坊,像Meetype每年會辦的夢想板工作坊、致富工作坊、跟不定時舉辦的各類工作坊。或是到張老師基金會、旭立基金會找尋自己喜歡的課程。如果想要很有系統地學習,很多人會推薦義務張老師的課。
張老師基金會非常資深,是救國團在58年成立的,算半公營的機構,有錢又有國家的場地,資源頗多,課程也算便宜。他的義張受訓非常有名,我有許多心理師的朋友曾去上過,很多老牌心理師也曾經當過義務張老師,如果想要有系統的學習心理學,想更深入的理解助人專業,都能嘗試走義務張老師的路線。
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此文採訪在義張受訓過的同學,讓大家更清楚張老師的課可以學到什麼。

Q:上完二階的課程後,最大的收穫?

A:很像在學一個很廣泛的心理學資訊。對心理學的知識有全面且有系統的了解,就算之後沒有順利可以當義張,也很推薦來上第一階跟第二階的課,可以讓自己成長很多。
例如輔導的意義與方法,用在自己小孩身上也很好。此外,在義張學習到最多的就是同理心,把這些同理心用在自己的家人身上,自然就會減少和家人之間的摩擦。

Q:義張受訓的課程內容,三個階段的差異,師資?

A:
第一階段的課程:著重在探索自己,在團體討論裡面老師的引導也都是以探索自己為主。
大課程的上課內容,有介紹張老師的服務工作、介紹輔導概論、人的情緒、認知、家庭與壓力調適等等。
第二階段的大課程,每一堂課會針對一個主題講解「問題與輔導」,比方是人際關係、親子問題、婚姻問題、感情問題。
第三階段會更深入在「輔導的策略跟實務」,例如輔導的倫理、電話怎麼接、函件輔導及紀錄撰寫,可以提供個案有哪些社會資源跟福利。
這一階段除了上課跟團體,還會開始做見習,直接接模擬電話,見習不是時間到就可以下課,要那一天的功課都搞定了,才可以離開,壓力會比較大。
這三個階段的師資幾乎都是心理諮商師,有些同時在大學當教授。
大部分的講師都是有當過義務張老師,或是在張老師擔任過專任心理師。

大課程內容: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張老師服務工作與精神 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 社會福利概述
輔導概論 求職就業問題與輔導 社會資源與相關法規之認識
行為與人 親子問題與輔導 輔導意圖
認知與人 人際問題與輔導 輔導策略
情緒與人 感情問題與輔導 函件輔導
電話、晤談輔導
家庭與人 婚姻問題與輔導 紀錄撰寫
自我探索與輔導 網路成癮問題與輔導 網路輔導
人的成長與發展 自我與人生觀問題與輔導 三階的角色及認識督導
壓力與調適 精神疾患認識與輔導 專業倫理
性問題與輔導 非輔導個案的處理原則

 

Q:上課時間大約多久?上課時間?上班族能上嗎?

A:每階段都有大課程跟團體討論。
一週要上二次的大課程、一次的團體討論。
第一階段共八週,第二階段共十週,第三階段共十週。
但是,第三階段除了大課程與團體討論,還增加一個時段的見習,課程特別重。
上班族也能來,因為大課程的時間分為平日班與假日班:平日班是固定上二、四早上,假日班是固定上週日上午、下午。團體討論也有平日白天、晚上,與星期六的時段可以選擇。

Q:義張的課上完就能成為義務張老師嗎?可以做什麼呢?

A:義張的培訓分三階段,第一階通過筆試後,才能上第二階的課程,第二階的筆試與面談都同時通過後,才能上第三階的課程與見習,第三階受訓通過後,可以成為正式的義務張老師。

三階受訓都通過的學員,第一年服務時間為每週8小時(值兩個班),可以選擇二天都做電話志工,或是其中一天選網路志工。電話志工的值班地點在台北市大直、新北市新莊、基隆。

Q:想去義務張老師的培訓課程的初衷?

A:我固定去心理諮商大約一年多以後,覺得自己心理狀態健康許多,就跟我的諮商師說「心理諮商」幫助我很多,我也想用一樣的方式幫助其他人,跟我一樣走出情緒的困境。
心理諮商師告訴我,在台灣如果要當心理諮商師,必須要唸到碩士畢業,我覺得那對現在的我來說,太花錢、時間、跟精力了,於是她就告訴我可以考慮去張老師機構上義務張老師的培訓課程,三階都通過便可以在張老師擔任義工,完成我想助人的心願。

Q:義務張老師該如何報名呢?費用多少?在哪裡上?

A:每年的七月初,會開放開始報名。額滿的話就要排後補,我第一年就是八月才報名,沒有後補上,隔年七月初就趕快報名了
每一階大約7000多元
台北、台中、高雄三地都有課程可以上。我們有同學是從桃園跟基隆來台北市上課的。
有興趣的,請自己到張老師網站看看

這篇文章 想要學習助人專業,除了唸研究所還有什麼方式? (介紹義務張老師培訓)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為什麼長大之後的流行音樂都變難聽了?從「想見你」裡面的伍佰老歌談起。 https://melodyliao.cc/6065/psychology-of-music Fri, 23 Oct 2020 11:00:24 +0000 https://melodyliao.cc/?p=6065 聽說搭著金鐘獎作品「想見你」的火紅,貫穿全劇的伍佰懷舊老歌「Last Dance」最近又重新爆紅。孩子睡了的晚 […]

這篇文章 為什麼長大之後的流行音樂都變難聽了?從「想見你」裡面的伍佰老歌談起。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聽說搭著金鐘獎作品「想見你」的火紅,貫穿全劇的伍佰懷舊老歌「Last Dance」最近又重新爆紅。孩子睡了的晚上,我一個人在客廳放這首歌,記憶飄回到上大學前的夏天 – 我在美國LA的叔叔家小住,晚上常常放這張他收藏的專輯。LA的風景、伍佰的「夏夜晚風」、準備上大學的興奮忐忑,是交織在一起的美好回憶。所以一聽說「想見你」有這張專輯,我想追的興致大增,那可是「我的年代」的歌,怎麼能不支持?

成為媽媽的這幾年,我幾乎很少聽流行音樂了,即使有訂閱apple music,我放的也只是某些老歌(事實上放得最多是四歲女兒聽的彩虹小馬跟迪士尼公主,家裡amazon alexa最常放的廣播清單則是兒子的「baby music」 ,淚)。即使以前喜歡的藝人出新專輯,試著聽聽看之後還是忍不住抱怨,怎麼不如剛出道那些歌好聽...。這時又想起美國叔叔的神預言:「人到中年以後,什麼新歌都會覺得很難聽。」十幾歲的我完全無法想像,像我這麼喜歡流行音樂的人,怎麼可能會有這一天?

青春期的音樂很難忘,因為那是最重要的自我發展階段!

感謝心理學家Daniel J Levitin的書「迷戀音樂的腦」,終於解開了我長時間的疑惑。中年人不喜歡流行樂的原因,只是「你沒有青少年的腦」。他在書中提到:

人從11~12歲起,會開始認真的對音樂產生興趣。因為青春期是「自我認同」的重要發展階段,所以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忘不了,這個時期與自己情感有關的事物。

就像對我來說,上大學那年暑假的經驗獨一無二。當然,也忘不了我「那個年代」的音樂。

此外,年輕人大腦的成熟不是因為大腦體積變化,而是大腦的各腦區的連結被強化,且各腦區逐漸特化。這來自「髓鞘化」的過程(含大量脂肪的myelin髓磷脂,包覆神經細胞本體所延伸出來的軸突,使其絕緣),這會讓神經脈衝的傳遞速度更快,還有各腦區之間的網絡連結變得更全面且精緻。

在20歲左右,大多數的神經元軸突都被髓磷脂包覆,所以,我們約在18~20歲之間建立音樂品味。
這也說明,當我們離20歲越來越遠,就越來越難接受「流行」音樂。

據我所知,流行音樂專輯的衣食父母正是「高中生」,他們是最願意為流行音樂跟偶像掏錢的一群人,頗符合上述推論。Levitin還提到,我們不會喜歡讓自己感到「不安全」的音樂,除非我們的冒險性特別高,願意嘗試新類型音樂帶給我們的未知體驗。嗯,就我這個中年人來說,通常體驗不是太好….果然冒險性這個特質,是會隨著年紀漸大而降低的…

腦中的知識背景,決定你喜歡哪種音樂?

你會喜歡什麼音樂,還跟你腦中的知識背景(心理學所說的認知基模)有關。有些音樂你聽不懂,自然不會喜歡,因為我們需要有一些先驗知識,才能理解樂曲之美。就像交響曲有其形式,爵士樂有,國樂也有。

或許有時候不只是理解的問題,我們喜歡親切熟悉的事物,喜歡我們自己文化相關的事物。

就像音樂素養頗高的張愛玲,曾說過她不喜歡西方交響樂的原因:「我是中國人,喜歡喧嘩吵鬧,中國的鑼鼓是不問情由,劈頭劈腦打下來的,再吵些我也能夠忍受,但是交響樂的攻勢是慢慢來的,需要不少的時間把大喇叭鋼琴小喇叭凡啞林(violin)一一安排布置,四下裡埋伏起來,此起彼應,這樣有計畫的陰謀我害怕。」

 

你同學喜歡的音樂,你也會喜歡

除此之外,我認為青少年時期最大的特色還有「非常重視同儕」,好閨蜜喜歡什麼,我們就會愛屋及烏;好朋友會唱的歌,我們也要一起唱。我還記得高中的時候,也曾陪同學追星,看了王力宏跟杜德偉的演唱會。也像是不久前看到高中好友Line群組中,有人分享了一張同學那時的「手抄歌詞照」,歌名是萬芳的「fly away」,萬芳當時超紅的,不像現在大家只聽過「新不了情」。年輕時候的友誼,真的跟音樂好難切割。人們喜歡的,從來不只是音樂,而是跟好友一起抄歌詞、衝KTV、做白日夢,那段青春無敵的獨特回憶吧!

 

推薦閱讀/參考資料:Daniel J Levitin 迷戀音樂的腦

⇩⇩喜歡這篇文章嗎,和Melody保持聯絡吧⇩⇩
加我 FB好友:Melodyliao.tw

*本文同步發表於meetype

 

照片感謝

Photo by Yarenci Hdz on Unsplash

這篇文章 為什麼長大之後的流行音樂都變難聽了?從「想見你」裡面的伍佰老歌談起。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書摘|心得] 當代催眠大師Jeffrey Zeig的「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簡體:心理治療藝術之經驗式治療) https://melodyliao.cc/5123/jeffrey-zeig Mon, 02 Sep 2019 07:31:48 +0000 https://melodyliao.cc/?p=5123 催眠巨擘Milton Erickson有很多出名的弟子,Dr. Zeig肯定是其中最知名的,因為他從年輕開始, […]

這篇文章 [書摘|心得] 當代催眠大師Jeffrey Zeig的「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簡體:心理治療藝術之經驗式治療)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催眠巨擘Milton Erickson有很多出名的弟子,Dr. Zeig肯定是其中最知名的,因為他從年輕開始,就定期在美國舉辦大型的心理年會,推廣老師的催眠治療。我2017年去的那場有七千多人,各派大師蒞臨,包括大家熟悉的Yalom, Beck等等,是心理治療的嘉年華盛會,非常值得去。那也是我第一次見到Jeffrey,光看他在台上跟大師對話,就覺得他很令人佩服,可惜沒有機會去看他做個案。

所以一聽到Dr. Zeig在台灣開課,我立馬手刀報名,還跟一起學催眠的心理師朋友相約固定聚會討論他的書。很感謝好友偉凱翻譯了中文版,偉凱上過二十幾場Jeffrey的課,由他來翻譯真是再適合不過。我個人覺得,Erickson的催眠不好學,要很多創意,要為個案量身訂做,還要能即興發揮… ,好在有這本書,清楚說明如何把神秘的催眠拆解成小塊架構,讓讀者容易學習催眠是什麼,真的很推薦給想要理解Erickson催眠的人。

經驗式治療

心理治療裡的改變最好是通過人生經驗誘發,而不是通過知識理解

經驗式治療是創造一個醒覺式經驗(significant evocative experience)/銳變經驗,讓個案親身體驗到改變,而不是用訊息跟知識說服他。所以治療時不是說道理跟講解知識,而是用故事、隱喻、催眠來幫助產生體驗。也可以跟個案討論一系列的策略計劃、讓他們往目標前進。

例如家長想要小孩負責任,不只是跟他們說「你要更負責」,而是考量以下五個步驟:

  1. 想法:先和小孩聊聊,他們是否知道什麼是「負責任」?
  2. 創造醒覺式經驗:讓小孩擁有負責的經驗,像是照顧寵物、照顧植物…。這樣的經驗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當負責任的人。
  3. 作決定:從「我可以負責」到「我會是一個負責任的人」
  4. 更多的經驗:有時候需要多個醒覺式經驗來穩固狀態,讓他真的覺得自己真的是負責任的。
  5. 身份認同:幫助小孩建立一個新的自我認同:「我是一個負責任的人」,這需要連結許多過去的經驗,讓他相信自己是這樣的人。為個案建立新的自我認同通常也是心理治療的中心目標。

另一個重點,是不去討論大問題,要改變其中的小元素,運用元素來創造解答地圖。當問題被切成一塊塊,就失去完整性。例如請個案詳細描述他們的痛苦經驗。又例如對憂鬱症的患者,問他:「你怎麼知道你憂鬱?」,個案可能會回答:「因為我內在很迷惘」「不停想到過去的事」、「我沒有力氣」、「我是個失敗者」、「專注在內在」,這個問題可以了解他的憂鬱經驗組成元素。有了這些元素,可以畫出問題地圖,並因此衍生出解決地圖「活在現在」、「充滿能量」、「感覺像個贏家」、「聚焦在外在」。了解這些元素之後,讓他們交互運作。

  • 完整單位  (我很懶惰)<–>  許多誘發點 (晚上沒有繼續工作、太晚睡、沒有每天打掃)
  • 一個零缺點美女  <–> 美女的五官、身體的各個小部位(細看之後,肯定能找到某些不完美的部分,像兩眼不對稱)

治療方法:奠基於五個選擇點(設定目標、禮物包裝、量身訂做、策略過程、治療師態度)

設定目標:想幫個案體驗什麼?要溝通什麼?
每個心理治療的學派不太一樣。艾瑞克森學派的目標有:誘發獨特經驗、創造小元素的解答地圖、聚焦在個案資源跟強項、找一個與情境有關的解決方案、重新定義問題、運用自由聯想啟動內在資源...
有三個目標設定的方法:1. 將問題分解成小元素 2.創造一個底圖來表明個案如何產生問題 3.評估個案所處的位置。

禮物包裝:治療師有了目標之後,可以利用禮物包裝呈現給個案。
催眠是一種禮物包裝,故事、詩、隱喻、玩笑、畫也是。包禮物最好不只用單一方法,混搭較好,可先從直接建議開始,遇到障礙再轉成間接建議、催眠、重新框架、未來預演、困惑、有趣的故事、象徵、多層次溝通(創造一個故事)等其它方式。

量身訂做: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要試著透過個案的觀點來治療。
「如果你用對方理解的語言溝通,他會記在腦子,如果用對方的經驗溝通,他會記在心裡」。治療師要盡可能去了解個案,他獨一無二的特質、價值觀。
治療師要假設個案都有足夠的資源與能力,治療師的工作是去發掘他的正向過去歷史,誘發其正向資源。
不管個案用什麼創造問題,治療師就拿那個來重新設計成解答。

策略過程:這是一個賦權個案的過程。
如果有三個步驟,那會是「setup準備、intervention治療主軸、follow through後續跟進」,這有很多種變形,最基本三步驟會是「跟隨當下情境、暗示提供治療、激勵並退出」。

  • 準備:跟隨個案、理解個案、根據他的經驗語言跟他溝通。這像農夫種田之前要鬆土,等一下才能種下種子。
  • 治療主軸:不是要消滅症狀、而是幫助個案誘發改變的資源。
  • 後續跟進:鞏固成果。譬如給予個案回家作業,給任務、給練習。

治療師態度:最重要的因素。每個學派的治療師會不太一樣,艾瑞克森學派的治療師傾向有彈性、靈活。

Milton Erickson的學生中,第二代的大師兄是Dr. Zeig ,關門弟子Dr. Gilligan也非常知名,他們兩個人的風格非常不同,但都已經修煉成大師,把Erickson的催眠精髓發揚光大。繼續看Gilligan的工作坊心得:

ˋ

這篇文章 [書摘|心得] 當代催眠大師Jeffrey Zeig的「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簡體:心理治療藝術之經驗式治療)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什麼是完形心理治療? 完形工作坊心得與學習 https://melodyliao.cc/5069/%e4%bb%80%e9%ba%bc%e6%98%af%e5%ae%8c%e5%bd%a2%e5%bf%83%e7%90%86%e6%b2%bb%e7%99%82%ef%bc%9f-%e5%ae%8c%e5%bd%a2%e5%b7%a5%e4%bd%9c%e5%9d%8a%e5%bf%83%e5%be%97%e8%88%87%e5%ad%b8%e7%bf%92 Wed, 28 Aug 2019 07:29:17 +0000 https://melodyliao.cc/?p=5069 完形心理學認為,想要有效能的生活,要有良好的「自我覺察」,做出適當的「選擇」,並能為之「負責」。 完形鐵三角: […]

這篇文章 什麼是完形心理治療? 完形工作坊心得與學習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完形心理學認為,想要有效能的生活,要有良好的「自我覺察」,做出適當的「選擇」,並能為之「負責」

完形鐵三角:「覺察、選擇、負責」

完形很注重覺察,很多人也會誤會完形心理治療的目的是「提升」個案的自我覺察能力。但台灣諮商完形心理師曹中瑋老師認為,完形相信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能力,每個人的自我覺察能力也是足夠的,問題在覺察被阻礙給污染,才會做出不適當的選擇,沒辦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完形心理師的工作,是幫個案把污染覺察的阻礙清空。

選擇與負責

除了覺察被阻礙污染,另一個讓人無法有效能生活的原因,是沒有勇氣做出真正想要的選擇。

做選擇沒有想像中容易,如果選擇很簡單,個案也不會困擾到需要來諮商。選擇困難,是因為我們不能全部都要,人生只能單選:選擇結婚就要放棄單身的自由,選了A男就得放棄B男,選擇離婚經濟上就失去依靠,孩子也要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世間沒有一百分的選擇,選擇的自由也代表後悔的可能。

完形相信個案,認為每個人都是有潛能的,能夠有清明的覺察,能夠為自己做好的選擇。所以心理師要做的,是幫助個案更有「力量」為選擇。有力量的個案通常是「自我接納」的,不喜歡自己、對自己沒信心、自尊過低的人,很難有勇氣為自己做決定,做了決定也很難負責到底。在生老病死的無常之前,我們有時被迫選擇,這時勇氣變得更為重要,幫助我們接受現實的殘酷,或是接納自己的限制。

完形心理師希望能幫助個案有力量、能看得清楚周圍環境、了解自己的優勢跟限制、辨認出自己真正想要,接著為自己做出最適當的選擇,並為之負責。

清明的覺察

為什麼人的覺察會被污染呢? 曹中瑋老師提到三個可能的阻礙:

一、主觀的認知有問題:可能個案腦中的思考基模有所偏差,所以很難清明客觀的看事情。
二、未竟事宜:完形有「形跟景」的概念,當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會只注意那件事「形」,其他事情會退到背景「景」。比如我現在口很渴,口渴想喝水這件事就會變成「形」,干擾我做其他事。直到我去喝水,口渴這件事才會退回到「景」,我得以專注工作。

「未竟之事」就是沒有完成的事,它不會完成退為背景,而是時不時出來干擾,污染我們的覺察,讓我們無法有好的判斷力。

譬如個案小時候被父母處罰,深夜被關在門外,強烈的恐懼變成未竟之事,當她長大結婚後,先生因為加班很累回家後關上房門,這個一般人不以為意的小事,個案卻產生強烈的被遺棄感。因為她被困在小時候的可怕,沒辦法清明的分辨對現在的她,這並不可怕。

三、逃避策略:逃避策略會阻礙自我連結,讓人沒辦法接觸到真實的自己,無法處在「當下」,找不到真正的內在需要。例如個案小時候父母管教很嚴厲,不准他哭跟示弱,個案後來就習慣使用「解離」的逃避策略來跟難過的情緒解離,久了就很難感覺到自己情緒。

完形有五種逃避策略 (防衛機制)

  • 內攝 introjection:不加思索就接受(吞噬)別人僵化的信念、標準、規範。例如小時候的時候爸媽常講的話(例如:女孩就應該要聽話)刻畫在腦中,當作人生準則,即使爸媽說的話已經不合時宜。
  • 投射 projection:把「自己的東西」丟到外面去,不為之負責任。譬如看到別人做出自利的事情,就一直罵他自私,忽略自己才更不為別人著想。
  • 回射 retroflection:把想對別人做的事情,回過來對自己做。譬如對別人生氣但說不出口,只好反過來對自己生氣自責。
  • 解離 deflection:跟自己分開了,感覺不到自己真正的情緒或想法。
  • 融合 confluence:把自己跟環境或別人混在一起,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法、感受。

完形技巧

完形最有特色的,是here and now(當下)。完形治療不需要做什麼特別的活動,而是盡量保持在「當下」。

完形治療唯一的技巧就是「空椅法」,目的是將個案帶回當下體驗。在諮商室裡面,個案談的多是過去的經驗或未來的焦慮,完形諮商師要把個案帶回當下,通常會使用探問的方法,問他過去事件發生的情境、現場狀況,細細地探問可以讓「形」浮出來,等「形」在當下浮現了,才進行「空椅」技巧。

當我們把過去的事件帶回當下時,就有機會重新看待那件事,也許會由不同的焦點看到一些過去沒看到的事。(譬如以前都以為離婚的媽媽是因為不愛自己,但在多年後用新的、大人的角度回去看,或許會看到媽媽離婚也是不得已,媽媽沒有回頭看自己是因為不忍心。)

完形很注重「情緒」,跟情緒工作時很容易就處在當下。

完形也很重視「體驗」,認為親身體驗才能帶來改變。為了讓個案有所體驗,諮商師要有創意的為個案設計出適合他的「實驗」,「空椅法」即是讓現場重現的一種實驗。治療師也可以使用媒材來幫助實驗,例如曹老師喜歡用布當作媒材,可以折疊、披掛、打結、擁抱,不但有視覺的線索,還能讓身體有一些觸碰的觸覺。在夢工作的時候,曹老師也會讓個案把夢的場景佈置出來,目的就是把過去的夢帶到「當下」來「體驗」。

完形如何讓個案在當下體驗?

做實驗,「客製化」的實驗,沒有規則可循,大家最熟悉的常用的是「空椅」(hotseat)。

  1. 改變語言的形式(例如我不能->我不想要。我們 ->我)
  2. 投射
  3. 誇張練習 (情緒的處理)
  4. 面質(要溫和的面質,常常跟同理一起),針對什麼面質:「語言與非語言的不一致,所做跟想要的不一致,矛盾的情緒,不想面對的事情跟責任,逃避的策略,否定內在的需要/情緒,理想跟現實的不一致,內在衝突…」
  5. 不要問「為什麼」,而是問:發生什麼?你正在做什麼?你想要什麼?你正感覺到什麼?怎麼了?

完形核心

  1. Here and Now:心理師本身在當下,也藉著同理、探問,把個案帶到當下。所以探問的語句也很簡單:「發生什麼?你正在做什麼?你正感覺到什麼?」。完形心理師通常不會問「為什麼?」,而是直接找連結跟關係。
    心理師要注意到個案有沒有處在當下,譬如從眼神、有沒有相對應的情緒?是不是用跟當事人無關的語氣?
    所以完形心理師不會在做個案的時候思考個案概念化,事後才想。
  2. 親身體驗:心理師要提供安全信賴的關係,幫助個案親身體驗,也許是體驗情緒,也許是把過去的事件帶到現在來體驗,或者將體驗放大。例如完形在做夢工作的時候,會邀請個案「成為」夢中的某個東西,而不是「扮演」那個東西。我認為體驗要慢,慢慢且深入的體驗,會帶來更快的改變。
  3.  相信內在「主觀他人」的重要。個案的主觀觀點比實際發生的事更重要。
  4. 為個案量身訂做「實驗」:每個學派的練習都可以用,重點是讓個案能親身體驗。
    實驗的方式很多,例如改變個案語言的形式、將情緒誇張練習、空椅…
    但完形諮商也不一定每次都要實驗,重點是了解個案,並幫助個案更了解自己。

個案歷程(從需要從外在找支持,轉變成能自我支持)

  1. 社交禮儀、需要(例如討好每個人)
  2. 「角色」不等於我(例如身為子女討好父母、討好伴侶),鬆動內攝的話(例如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處理未竟之事的干擾
  3. 進退兩難、恐懼。如果我不是「角色」,那我是誰?個案可能會在此徘徊很久
  4. 內爆層。出現混亂、情緒起伏大
  5. 爆發

ps 此為我參加曹中瑋老師的完形督導專訓寫下的筆記,感謝老師的指導~

更多完形相關文章

歡迎加我臉書

這篇文章 什麼是完形心理治療? 完形工作坊心得與學習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人際溝通與修心秘訣:勇於不敢,愛而無傷 https://melodyliao.cc/2870/%e4%ba%ba%e9%9a%9b%e6%ba%9d%e9%80%9a%e8%88%87%e4%bf%ae%e5%bf%83%e7%a7%98%e8%a8%a3%ef%bc%9a%e5%8b%87%e6%96%bc%e4%b8%8d%e6%95%a2%ef%bc%8c%e6%84%9b%e8%80%8c%e7%84%a1%e5%82%b7 Mon, 03 Dec 2018 13:08:30 +0000 https://melodyliao.cc/?p=2870 說來慚愧,我以前真沒讀過莊子,實在是蔡教授的「正是時候讀莊子」的系列書太紅,每次逛書店都會看到,才被好奇心驅使 […]

這篇文章 人際溝通與修心秘訣:勇於不敢,愛而無傷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說來慚愧,我以前真沒讀過莊子,實在是蔡教授的「正是時候讀莊子」的系列書太紅,每次逛書店都會看到,才被好奇心驅使打開來看。我一開始看的是漫畫版,很快就被吸引而深深著迷。

漫畫版的莊子為我這種古文不佳的讀者去除了閱讀障礙,發現原來這個千年前的哲學放在現代也這麼有意思。跟近百年發展的心理諮商理論、近五十年流行的NLP(神經語言程式學)、以及我愛的金剛經都很相容。去年陸續買了一整套,這本《勇於不敢、愛而無傷》是作者對「人間世」與「德充符」的闡述跟心得,跟之前的漫畫版《人情》對照看正好。

《莊子》是戰國時代的作品,現在流傳有33篇,由郭象註解。分布在內篇、外篇、雜篇之中,完整的理論都在內篇裡面,包含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這7篇很有層次,莊子一開始就破題,何謂「有用/無用」的人生,並告訴我們

「順應自然、回復本真」:重要的是培養內心的平靜跟靈性,不必追求外在用力外求、對人外顯德性,只要修養德性、用心若鏡、「一致性」的對待別人即可。

我學的NLP裡面很吸引人的是「與人溝通」,莊子是個溝通與說服的高手,深知溝通的技巧,每一篇都是用說故事的方式(隱喻)傳達訊息,而溝通的秘訣:如何擁有美好的心靈並被人喜愛,如何「呼應與引導」(Pacing and Leading)、如何用心傾聽、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容器(coach狀態),竟在短短的篇幅中都有提及。

 

例如,【德充符】中連講了幾個會被人評為「醜男」的故事,他們外在形體不全或是其貌不揚,卻讓每個人都很想靠近,甚至寧願嫁之為妾也不願嫁他人為正妻。他們的共通點是有一顆「不會失去平衡的心」,沈靜平和謙牧,所以讓人不自覺得想跟他們在一起。

【人間世】中藉著顏回企圖教化暴君,而跟孔子討教的故事,講了「心齋」的功夫:「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心齋」是讓心邁向虛空靜定。
這句話道出了溝通及心理治療的秘訣。在傾聽別人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只用耳朵聽,還要用「心」感受,進而用「氣」感應。

我每年都會參加美國心理治療大師Stephen Gilligan博士的督導訓練。他雖然是史丹佛的心理博士,但他也喜歡老子的無為哲學,也學習合氣道,並將這些概念融入在心理治療中。他總是強調,治療師是否能「感受」並與來訪的個案「同在」是非常重要的。

我一直記得他說:「大部分我們講的話都是bullshit!」,也就是要治療師不光聽個案的言語,或被個案的故事抓住注意力。他要求我們在傾聽個案的話之後,深吸一口氣到身體裡,像是嚐一口個案目前的感覺,再把它釋放。我覺得這就是「聽之以氣」,唯有這樣,我們能聽得更深,並陪伴個案探索得更深。

此外,治療師必須時時保持在「教練(Coach)狀態」,也就是能夠身處中心、心胸敞開的、有覺察的、能跟外界連結的,並護持住本心,所以不會隨著個案大悲大喜,或被勾起自己的未竟之事,而能維持在穩定包容的狀態。與之相對的「崩潰(Crash)狀態」則是帶著敵意、受傷、恨,會對他人的言語行為作出反射性的回應,內心是癱瘓的,與他人及自己分離的。

處於「Coach狀態」或「中心」的治療師,能穩定的陪伴個案,幫助個案從「Crash狀態」回到「Coach狀態」。他像是莊子所說的「心齋」,有一顆能虛空靜定的心,也像莊子筆下的聖人有「不會失去平衡的心」,如此平靜如鏡的心能撫慰人,連君王與他相處之後,王位都願意禪讓給他。但我們不是莊子筆下的聖人,真的很難擁有「不會失去平衡的心」

重要的是有好的覺察,知道自己的心失去平衡,然後就能溫柔的把心帶回來,情緒不因此波動。我們越常練習,就能越快的回到平衡,回到中心。

 

書中蔡教授用「汪洋」來比喻這樣心如明鏡的好情人,相對於「量米杯」跟「浴缸」,他們是理想的對象。我聯想到心理學談關係最重要的「依附理論」,「依附理論」把人在關係裡的樣子分為「安全依附」、「焦慮依附」、「逃避依附」跟「混亂依附」。

「焦慮依附」的情人,擔心自己不夠好,想要討好對方,又會偷偷測試對方的愛,無法做自己。
「逃避依附」的情人,覺得對方不夠好,帶著指責或逃避的姿態,不想和對方靠太近,追求自己的空間。
「混亂依附」的情人,則是有討好、有指責、有逃避,還有好多地雷,偶爾的情緒化讓人不知所措。

「汪洋」般情人能常常處於 「安全依附」的狀態下,有安全感,能在愛裡包容尊敬自己跟對方,不用緊緊抓住另一半,或跟另一半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量米杯」情人則比較像情緒控制不佳的 「混亂型依附」。

我也特別做了一個親密關係的心理測驗,讓身在關係裡的人,能檢測自己依附型態,並朝「安全依附」的汪洋情人邁進。

喜歡這套莊子系列,讓我這種讀不了古文的人也能接近經典。也趁機鼓勵自己好好修心,能成為一個能像「汪洋」一般有包容力的心理師跟母親。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莊子原文

德充符1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如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於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此,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德充符2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聞之曰:『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子產曰:「子既若是矣,猶與堯爭善,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遊於形骸之內,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德充符3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出。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德充符4

魯哀公問於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而已矣。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無聚祿以望人之腹。又以惡駭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異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國無宰,寡人傳國焉。悶然而後應,氾而若辭。寡人醜乎,卒授之國。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卹焉若有亡也,若無與樂是國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嘗使於楚矣,適見㹠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刖者之屨,無為愛之,皆無其本矣。為天子之諸御,不爪翦,不穿耳;娶妻者止於外,不得復使。形全猶足以為爾,而況全德之人乎!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其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德充符5

闉跂支離無脤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
甕盎大癭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故聖人有所遊,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斲,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
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德充符6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
莊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
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人間世1 顏回見仲尼請行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焉?」
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无如矣。
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
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而彊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
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
若唯无詔,王公必將乘人而鬭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无窮。

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脩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脩以擠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无已。
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
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
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
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
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
為人之所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
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讁之實也。
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不為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
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无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人間世2 顏回

顏回曰:「吾无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无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
无門无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絕迹易,无行地難。
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无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几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人間世3 葉公子高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慄之。
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 大戒。
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丘請復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言必或傳之。

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
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大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大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夫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
遷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
且夫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人間世4

顏闔將傅衛靈公大子,而問於蘧伯玉曰:「有人於此,其德天殺。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
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

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
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飢飽,達其怒心。
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
適有蚉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人間世5

匠石之齊,至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
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
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

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
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以義譽之,不亦遠乎!」

人間世6

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藾。
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
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見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為棺槨;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斬之。
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已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
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人間世7 支離疏
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
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
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而遊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鐘與十束薪。
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人間世8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人間世9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這篇文章 人際溝通與修心秘訣:勇於不敢,愛而無傷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Maria Gomori 在關係中重生(摘要與心得分享) https://melodyliao.cc/2178/maria-gomori-%e5%9c%a8%e9%97%9c%e4%bf%82%e4%b8%ad%e9%87%8d%e7%94%9f Wed, 31 Oct 2018 09:35:41 +0000 https://melodyliao.cc/?p=2178 每次看到Maria老師,都有種來追星的感覺,現在的她98歲了,但還是比我們都更有精神,就像呂旭亞老師所說的道家 […]

這篇文章 Maria Gomori 在關係中重生(摘要與心得分享)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每次看到Maria老師,都有種來追星的感覺,現在的她98歲了,但還是比我們都更有精神,就像呂旭亞老師所說的道家的「得道之人」。看到這麼有能量的Maria,聽她講「生命力」,真的能讓我重新點燃內心的火,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也願意改變。因為不能只有自己被感動,所以把這次的演講摘要下來,分享給有興趣的人。



先介紹一下Maria Gomori,來自匈牙利現居加拿大,是國際著名的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大師、加拿大Manitoba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和大家熟悉的家族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爾Satir學習,與之工作達二十年。

這次的活動:

大師對談:在關係中重生-從糾纏到滋養
與談者:薩提爾家族治療大師 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成蒂老師、李崇建老師
主持者:呂旭亞 博士

Maria Gomori認為,全世界的人都有一樣的困難,想在不同的關係中認識自己,即使不同的國家有文化差異,但人性沒有差異,都是想要用愛養育子女,只是難免會有一些衝突或不當的地方,帶來很多痛苦。

例如父母雖然想認可子女,但還是不免給小孩一些資訊,讓他以為自己不夠好。例如,父母希望孩子考第一,追求完美,所以孩子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

練習在親密關係中分享脆弱,一致性的溝通

Maria說她常在工作坊中問大家:「有誰覺得自己不夠好?」通常的結果是大部分的人都舉手了。

我們很容易不夠重視自己跟自己的價值。也為了想被愛,被重視,就在人際關係間玩溝通的遊戲。Maria試圖讓我們看到,玩這些遊戲,只是為了想要被愛。但我們越指責跟討好,就越看不到另外一個人,她給我們的建議是「分享脆弱」,開始能有一些新的關係。

她也說,幾十年來幾乎沒有看過教導孩子「一致性溝通」的家庭,也就是告訴小孩當你生氣的時候可以跟我說,當你焦慮的時候可以跟我說。大家從家庭中學到的,都是不能生氣、不能感到不安全、害怕時不讓別人知道。

放下對父母的期待,真正要改變的是自己

但我們也不要怪爸媽,他們沒有機會學會如何教孩子,我們也是來工作坊才學到的。
若我們已經成年,就要放下對父母的期待,自己站起來。正因我們對自己有更多的覺察,能多給父母多一點空間跟理解,不是企圖去改變父母。
只有改變自己,關係才會改變;改變父母不是我們的工作,自我成長並了解父母才是(不只是用父母的角色去看他們,而是看他的人性)。

和父母靠近

我們其實都想跟父母靠近,但有些人因為過去的經驗很害怕受傷,但Maria提醒我們,不管父母怎們回應我們,都要練習接納。靠近父母像是想打開一扇門,要接受那個門不會馬上打開,可能只會開一個小縫。重點是我們自己腳踏實地,不管父母怎麼回應,天也不會塌下來。

練習不再玩溝通遊戲需要冒險,是學習的歷程,也需要很多安全感。

Maria要我們「深呼吸,閉上眼睛,感覺一下內心,有一個能量,那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生命力,我是有價值的。想像你的父母在你面前,作為__歲的我,我是有價值的,我不用跪下來求愛。感覺你的身體,能感覺到你腳踏實地站著,你和每個人都一樣,可以告訴父母。」

問自己,我們要什麼。我們有什麼資源(例如認真、努力、好學)。給自己承諾,也送一個很大的欣賞感謝給自己。不管我們用什麼姿態跟別人溝通,要知道那是自己的決定。

例如我們有時的確需要討好別人,但那跟孩子時不一樣,我們是有尊嚴的,站在地上討好,我們知道自己在幹嘛,討好只是我的選擇之一。

有關家庭規條

家庭規條中,常常出現的是「應該」或「永遠不」。例如:要聽長輩的話、不可以生氣、要把飯吃完、永遠要孝順父母、要勤勞、聽話、永遠要有禮貌、永遠不能說謊….

規條出自好意,有其智慧在裡面。但是沒有人可以「永遠」做到,問題在於僵硬的規條會阻止我們成長,讓我們不能為自己做決定。
Satir要我們學到,我們永遠可以有選擇。父母的工作是讓小孩成長,想想看,如果處在僵硬的規條中,會讓孩子想像:「如果我不遵守規條,就是不好的,或是會被懲罰的。」

對僵化的規條怎麼做?

把僵化拿走,只跟隨智慧,不要「應該」、「永遠不」。
我們的建議是,加入三個可能性。例如「不能生氣」這個規條,改成我們有時可以生氣,當「別人侵犯我的界線」、「有不公平的事情發生」時。

僵化的規條不會幫助我們成長,反而讓我們沒有機會選擇。
例如母親的規條是「早上吃兩個蛋」,這會帶給孩子困擾,孩子沒有權力決定。
母親可以改說:「我會為你煮兩個蛋,但你可以選擇吃一顆或吃兩顆。」
如果母親因為孩子只吃一顆蛋就很受傷,這是母親想要「控制孩子」。母親要孩子吃兩顆蛋的規條,可能也是來自她的原生家庭。家庭裡就連烹飪、切肉,也常常是無意識的遵從家規。

身為父母,試著給孩子界線,但界線內要有選擇。例如你七點上床,就可以在床上看半小時書;如果七點半上床,就要關燈不能看書。

如何一致性溝通

 

不一致的溝通姿態:討好、超理智、打岔

 

五個Satir小組老師上台示範給大家看,先用不一致的姿態互動(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一陣子之後,Maria老師要他們閉上眼,進入內心,再分享自己。阻止我們一致性分享的,是「害怕」。要從破碎跟困難走向一致性,要很大的學習。

成蒂老師回應:「我以前覺得一致性很難,好像永遠做不到。我後來發現也不用給自己評價,要做到哪裡,不然的話變成一個很高的標準,我達不到又怪自己,我沒辦法平靜。
後來我就用慢動作,先跟自己一致,覺察我的身體,我的存在,對我自己充滿好奇,慢慢就可以跟自己靠近,當我這樣做,才能跟自己的生命力真正的連結。能這樣對自己,才能這樣對別人,我才嘗試要不要跟別人分享我裡面發生什麼。當我不再評價自己,對別人好奇,就能慢慢進步。」

一致性讓我們彼此連結

何謂「第三度誕生」?

Maria給我們的建議是「先接觸自己」。Satir有一個說法,先要有跟自己的關係,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才是跟對方的關係,一切從我們內在開始。

第一度誕生是精卵結合
第二度誕生是出生然後長大,多半發生在一個家庭系統裡面。
第三度誕生,是當我們可以主導,成年,不需要爸媽牽手走。
有自己的期待,不用滿足父母的期待,為自己負責。當我們看著父母,不只是他們的角色,是角色帽子之下的人性。

不管是哪個學派,最重要的是真正尊重、承認自己的「靈魂」,盡可能地認識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也用負責的方法跟別人分享,而不是企圖控制別人。
即使是Maria,也花了很多時間去學,在她的成長過程中,討好、指責很有用,有時候要說「不」很困難,現在的Maria,只和可以和她「一致性」溝通的人相處。可以「主導」,可以清晰地和內在的生命力、精神連結。

如何有良好的親密關係

四個人上台示範,夫妻各自找一個人扮演自己,前面站著「溝通姿態」(討好指責打岔超理智),後面站著「真正的自己」。

關係一開始的「浪漫期」:
當兩人認識,怎麼吸引對方的?
可能是一個人扮演聰明的「超理智」者,一個人扮演溫暖的「討好」者。
兩個人都不認識自己是誰,也不會讓對方看到自己的缺點。

關係接下來進入 「權利抗爭期」:
看到對方沒化妝,煮東西沒有媽媽的味道,看到對方的真面目。
這時候開始互相指責、超理智,或是各種不一致的溝通姿態。
多半的人都停留在這個時期好幾十年,或是直接離婚。

要走入關係的下一個階段,建議在關係中的人,跟自己連結,欣賞感謝自己及過去生命的歷程,了解原來自己有好多的資源、限制,然後再重新把自己介紹給另一半。

夫婦最大的問題是隱藏自己的脆弱跟限制,你可以重新和另一半對話。雖然不是只有心對心就沒有難題,但可以有一個承諾,一致性的分享自己給另一半。兩人有連結,但又有自由。

【歡迎在 Google+ 上追蹤我】
【歡迎加我 FaceBook 好友】

這篇文章 Maria Gomori 在關係中重生(摘要與心得分享)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諮商心理師應考心得 https://melodyliao.cc/1027/%e8%ab%ae%e5%95%86%e5%bf%83%e7%90%86%e5%b8%ab%e6%87%89%e8%80%83%e5%bf%83%e5%be%97 https://melodyliao.cc/1027/%e8%ab%ae%e5%95%86%e5%bf%83%e7%90%86%e5%b8%ab%e6%87%89%e8%80%83%e5%bf%83%e5%be%97#respond Thu, 28 Sep 2017 07:48:00 +0000 https://melodyliao.cc/2017/09/28/%e8%ab%ae%e5%95%86%e5%bf%83%e7%90%86%e5%b8%ab%e6%87%89%e8%80%83%e5%bf%83%e5%be%97/ 準備申論題也有小技巧,例如諮商理論、諮商實務、團體諮商這三科,每年考得差不多,一定要準備好萬年考題,諮商理論要 […]

這篇文章 諮商心理師應考心得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準備申論題也有小技巧,例如諮商理論、諮商實務、團體諮商這三科,每年考得差不多,一定要準備好萬年考題,諮商理論要把各大學派的哲學觀、理念、治療歷程跟技術…等的比較整理好(Corey書中有幫忙整理,但要重新寫一次自己的版本),然後再準備一、兩個最熟悉且使用過的學派,寫細一點加點料,才不會千篇一律的像在抄課本。諮商實務則要把常考的議題如自殺、自傷、霸凌…等等準備一下,還要有一兩個你熟悉的學派用來寫應用題;倫理議題也是必考,一定要背熟啊。團體諮商的方案、歷程、技巧跟常考的議題也要事先準備。


以上這些萬年考題,再沒空也要完整的練習寫一次答案,這樣才知道你會卡在哪裡。申論一題就十幾分,必考題又在眼前,不拿分怎麼對得起自己辛苦的應考,還有那白花花的報名費?


應考心得

我最終選擇題都有錯12題以內,申論題最低的是23分,所以跟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差不多,選擇題只要錯12題以內就沒問題了。而即使生活很忙碌,還是能擠出一些唸書的時間,忙碌真的不是藉口,如果真的很想要從事心理師,可以將目標達到的時間拉遠,不必非得第一次就考上,將每次考試當作唸書的回饋,修正讀書方式及時間後再考,就會離目標越來越近。

我相信想當心理師的人,一定對心理學跟諮商很感興趣。所以,與其把考試當作拿到執照的必經之痛,也可以換個角度,當作是整理過去所學的機會,那就會是很棒的體驗。經過了兩年的實習,我自己覺得藉著這次快速的總複習各個學派跟心理學理論,比以前看的時候能有更通盤的理解,而且更深入,也能更了解自己偏好的諮商哲學跟理念。


而在寫考古題的時候,因為題目考的很細,也能藉此發現學習上的缺漏,例如我對心理劇的了解就很有限,只要有考必錯;而過去幾年的勤快讀書修課、上工作坊、參與讀書會,都會真實的反應在答案中(雖然老實說我覺得有些答案很爛),所以平常的努力會讓心理師考試簡單許多。


 

這篇文章 諮商心理師應考心得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https://melodyliao.cc/1027/%e8%ab%ae%e5%95%86%e5%bf%83%e7%90%86%e5%b8%ab%e6%87%89%e8%80%83%e5%bf%83%e5%be%97/feed 0
如何有效率的考上諮商心理師 https://melodyliao.cc/1028/%e5%a6%82%e4%bd%95%e6%9c%89%e6%95%88%e7%8e%87%e7%9a%84%e8%80%83%e4%b8%8a%e8%ab%ae%e5%95%86%e5%bf%83%e7%90%86%e5%b8%ab-%ef%bc%88%e8%ab%ae%e5%95%86%e5%bf%83%e7%90%86%e5%b8%ab%e8%80%83%e8%a9%a6%e7%94%a8 https://melodyliao.cc/1028/%e5%a6%82%e4%bd%95%e6%9c%89%e6%95%88%e7%8e%87%e7%9a%84%e8%80%83%e4%b8%8a%e8%ab%ae%e5%95%86%e5%bf%83%e7%90%86%e5%b8%ab-%ef%bc%88%e8%ab%ae%e5%95%86%e5%bf%83%e7%90%86%e5%b8%ab%e8%80%83%e8%a9%a6%e7%94%a8#respond Thu, 28 Sep 2017 07:44:00 +0000 https://melodyliao.cc/2017/09/28/%e5%a6%82%e4%bd%95%e6%9c%89%e6%95%88%e7%8e%87%e7%9a%84%e8%80%83%e4%b8%8a%e8%ab%ae%e5%95%86%e5%bf%83%e7%90%86%e5%b8%ab-%ef%bc%88%e8%ab%ae%e5%95%86%e5%bf%83%e7%90%86%e5%b8%ab%e8%80%83%e8%a9%a6%e7%94%a8/ 即使是身經百戰的考場好手,在國考前也是會緊張焦慮。我在這邊野人獻曝一下,分享考試心得,希望能化解一點考生的壓力 […]

這篇文章 如何有效率的考上諮商心理師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即使是身經百戰的考場好手,在國考前也是會緊張焦慮。我在這邊野人獻曝一下,分享考試心得,希望能化解一點考生的壓力,也讓想要當心理師的人對國考有一些概念。

1. 先搞清楚考試科目、考試時間與教材


我的諮商心理師考試用書
一、諮商的心理學基礎(課本:性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
二、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課本: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三、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與專業倫理。(上網下載相關法規)
四、心理健康與變態心理學(課本:DSM、變態心理學)
五、個案評估與心理衡鑑(課本:心理衡鑑大全,中間測驗部分可略)
六、團體諮商與心理治療(課本: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2. 試寫考古題,了解題型及自己程度


         第一次寫考古題,要計算寫的時間及算分,理解目前各科的程度,才能估算需要讀書的時間。考試的標準是不能有一科零分,總平均要超過六十分,這幾年來每個考科的題型都一樣,選擇跟申論各50分,選擇題40題(一題1.25分),申論題二到三題。

選擇題最好要拿35分(錯12題以內),這樣申論題若能拿一半25分,勉強能及格

       寫完前一屆的考古題,我最爛的是心理學,選擇題錯21題,諮商理論錯18題(覺得沮喪),變態18、實務與倫理13、團體11,衡鑑10。寫完後能大致決定讀書的方向,我的心理學跟變態心理學要多花一點時間;實務與倫理、團體這兩科可以憑直覺跟實務經驗作答,不用花太多時間唸,但法規都不熟要特別讀;諮商理論考得非常細,憑感覺亂作答不行,所以要好好重讀課本。

        變態心理學考很多DSM,因為我沒空看課本,所以決定只讀綠色那本DSM5,而且中文變態心理學課本還是DSM4有點尷尬。我的衡鑑基礎不錯(多虧楊建銘跟郭建志老師的認真教學),就寫完考古題,並把常考的幾個測驗搞清楚即可。

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請依自己的程度跟強弱科訂定讀書的方向。

3. 訂定讀書計畫,每週讀書進度,分配各科時間。

          我那時候要全職實習、趕論文跟口試,真正能夠全心讀書的時間只有一個禮拜,但不管有多少時間,我們只能努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念多少算多少,反正一年考兩次,抱著今年考不上頂多明年再來的心情,照計畫念完並應考。因為時間有限,我的讀書計畫很簡單,就是

  • 寫完並訂正完五年(十屆)的考古題
  • 背熟DSM5
  • 認真看諮商理論各學派,做好比較表
  • 念相關法規
  • 有空的話再讀團體跟衡鑑的課本
 

 4. 實際執行及調整進度:


我那時排的進度如下
W1 心理學:選擇題考古題及訂正
W2 變態心理學、實務與倫理:選擇題考古題及訂正,唸DSM
W3 諮商理論、團體諮商、衡鑑:選擇題考古題及訂正,唸DSM
 

因為一天能唸書的時間常不到一個小時,即使有時間,也沒有唸書的能量,只想滑手機看PTT。所以我常在捷運上寫考古題的選擇題,寫完一屆加上對答案約二十五分鐘,一趟捷運可以做一份,來回就可以寫兩份,回家再訂正。務必要訂正答案,並將你不熟的整理成筆記,再繼續寫下一屆,沒訂正就一直寫,不會的還是不會,浪費生命而已。依照心理學理論,記憶會迅速下滑,所以我密集的在幾天內寫同一科考古題加深印象,每天回頭複習,等寫到第五、六份時,已經知道會考哪些題目,哪裡 不熟。等到週末再把整理好的筆記系統性的讀一讀,或快速翻課本把整章脈絡搞清楚。一個禮拜後選擇題能進步許多,我最後大概是錯十題以內。

        DSM5跟我不熟,所以要盡量重複背誦。而且不只輸入,還要提取。背誦的時候精緻化你的策略。最重要的幾大類讀熟,尤其思覺失調超愛考。記得不是逐字背,是背「差異」,例如焦慮相關裡面有哪幾種,它們怎麼分辨,可以怎麼治療?最好連結真實的案例,記憶的掛勾越多越好,有邏輯的記憶才記得住。我的DSM5從嶄新翻到有點爛,其實一分鐘也算有念,重點是每天都跟海馬迴說hi 。


W4 繼續寫考古題,補進度

          雖然計畫三個禮拜寫完十屆考古題,但發現以每天唸書的時數而言根本不可能達成,所以訂計畫的重點是一定要留有餘裕,訂寬鬆一點,我這個禮拜就在補之前欠的進度。

W5 訂正選擇題,寫申論題

        一個月後還沒寫完考古題的選擇題,真的好忙喔,這禮拜還要口試跟改論文!我只好告訴自己只需要及格,並沒有要比名次,不用那麼緊張。我一邊安慰自己,一邊放棄寫完十屆考古題選擇題的計畫,先開始寫申論題,因為時間不多,真沒辦法每一年都寫…寫申論題之前,先整理每一屆的考題,統計一下到底申論題的考試方向,最重要的那些要把握,比如說well-being是什麼一定要知道,成癮好像很重要,認知學派根本必考,可以先把這些搞定。

我覺得若能成立讀書會,一起找答案比較快,但我的同學跟朋友們都沒有要考,我一個人念的孤單又可憐,只有Google大神陪著我找答案,而且我還從好心學姊那邊要到某屆考古題詳解,感恩學姊、讚嘆學姊,善用學長姐資源很重要。


W6 寫申論題,整理筆記,總複習所有寫過考古題
      考試前這週我都待在圖書館,寫申論題跟複習考古題,圖書館的好處是可以翻書找資料,譬如我家沒有創傷治療跟悲傷輔導的書,就在圖書館找答案整理成筆記,絕對比Google上答案好得多。

 



這篇文章 如何有效率的考上諮商心理師 最早出現於 MelodyLiao

]]>
https://melodyliao.cc/1028/%e5%a6%82%e4%bd%95%e6%9c%89%e6%95%88%e7%8e%87%e7%9a%84%e8%80%83%e4%b8%8a%e8%ab%ae%e5%95%86%e5%bf%83%e7%90%86%e5%b8%ab-%ef%bc%88%e8%ab%ae%e5%95%86%e5%bf%83%e7%90%86%e5%b8%ab%e8%80%83%e8%a9%a6%e7%94%a8/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