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1516600164266-f3b8166ae679
Melody Liao

Melody Liao

未來工作在哪裡? 決定你成為贏家或新貧的關鍵

無論是在台灣或大陸工作的台灣人,或多或少都對未來感到焦慮,尤其是1970年後出生的世代,已經很難奢望像父母一樣,在一家公司做到退休。而隨著房價物價水漲船高,平均壽命變長反而變成一種壓力。(2011年台灣男性平均壽命76歲、女性83歲,所以如果想要在55歲退休,至少要存21~28年的生活費,每個月花兩萬也要500萬才夠退休。)

2009年金融風暴之後,台灣的經濟似乎是倒地不起,內需不振加上外銷萎縮,如果政府不能保障未來會更好,人民更要有憂患意識,自己思考未來工作在哪裡?


作者 Lynda是倫敦商學院的教授,有名的人力資源大師,2011年被時代雜誌選為世界前15名的商業思考家。她和兩百多人的研究團隊腦力激盪出 “2015年工作者的一天”,帶我們一探未來的工作跟生活型態,並進一步的給出建議,我們如何現在開始準備以面對未來世界的轉變,不落入新貧階級。 書中說理清楚,並妙用隱喻來幫助讀者理解,算是一本商管好書。不過作者觀測到的未來其實都在發生中,只是書中的未來更苦、更累、周末都要工作、做到70歲才能退休。

書中並沒有錦囊妙計可以幫助你,只有老梗一句: 找到激發熱情的工作,找到你喜歡的事情並成為專家,而且精通一樣技能不夠,你還要成為跨領域專才

作者認為改變未來的五大關鍵事實:
科技、全球化、人口結構、壽命、社會變遷、能源問題
(technology; globalization; demography and longevity; society; energy resources)

  1. 科技: 數位化、雲端、超大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家同時興起、機器人增加
  2. 全球化: 新興市場崛起、中國與印度經濟高成長且成為全球的人才庫、都市化更劇烈、經濟泡沫跟金融風暴不斷、底層社會人口更多
  3. 人口結構: 世代差異、人類壽命增長、80年後出生的Y世代較注重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嬰兒世代中許多人老年困苦、新興國家移民更多
  4. 社會變遷: 家庭人口變小、人際關係疏離、人民不相信體制、人越來越不快樂、女強人變多、男人追求家庭跟事業平衡、消極的休閒方式(例如看電視)
  5. 能源: 能源價格上漲、環境災難讓大家流離失所、永續發展的議題興起

未來的世界是高度連結的全球化世界,出生在非洲或印度的人只要善用頭腦且企圖心強就能加入全球人才庫,而不愛動腦、沒有企圖心的人無論出生何處都可能成為新貧階級。既然如此,我們現在能做甚麼?
我們必須改變目前的假設、知識、技能、作法跟習慣,也就是從“技能”、”人脈”、”經驗”中思考轉變。

 

 

1. 「技能」- 成為跨領域的專才 “shallow generalist to serial master”

未來會有太多人有跟你有一樣的知識跟技能,然後拿比你少的薪水做得比你快。所以成為專家變得更重要,而且由於工作的年齡拉長,你很難保證你的第一個專長可以陪你到退休,所以要跨領域 ,並培養自我行銷的能力。作者認為未來的工作者要學習「中世紀的工匠」: 加入對的社群學習、花一萬小時專精、然後培養出個人特色。

未來人力市場異常壅擠,明確展示自己的特色非常重要。問題是未來的公司會越來越扁平化、層級會減少,不再有那麼好的頭銜讓你拿名片出去自我行銷。你和公司之間的關係也會越來越鬆散,所以你得行銷自己:  自創容易辨識的標記或特徵,積極管理自己的名聲;仿效律師或醫生公會這種專業組織,打造自己的專業組織或虛擬行會。

作者還提到過去的全職上班族通常在20歲進入社會、30歲升為中階主管、50歲收入最高、60歲準備退休。 但是未來生涯發展軌跡將有別傳統模式,分為以下兩種:

  • 換檔減速的鐘形曲線:  由低點到高峰,再從高峰減速。 20-50歲累積職涯資源,50歲換檔減速,做到70歲。
  • 排鐘式曲線的生涯發展模式是由數個鐘形曲線構成,在不同的階段創造一個個高峰。20幾歲開始工作到40歲, 然後回去學校學習,以提升專業跨入第二個領域;40-55歲投入到第二個領域,然後在60歲時,結合兩個領域成為微型創業家再工作到70歲。

顯然,走出校門不是教育的終止,要開創有價值又有趣的工作生涯,就必須透過終身學習跟自我發展,不斷進步。要回學校上課或拜入大師門下都可以,總之就是要不吝於在自我發展上投資,開發自己的特色。

 

2.「人脈網路」“isolated competitor to innovative connector”

在創造力跟創新力備受重視的世界,多元的人際網路將扮演重要角色,想要在人群中脫穎而出,需要有智慧的群眾來幫忙。你要從孤立的競爭者變成創新的連結者,跟其他高手通力合作,不要單打獨鬥。 最有價值的人際網路是既能與少數信賴的朋友建立深度友誼,又能和不一樣的人連結成更廣大的網路,並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3. 「經驗情感」  “voracious consumer to impassioned producer”

自我了解變得更重要!   傳統的工作關追求的是高薪酬跟高消費能力,但未來人類會更重視心靈的富足,還有工作中是否能獲取豐富經驗。我們必須要思考想要哪一種工作跟生活,還有了解願意為這份工作做甚麼取捨。

作者提出開創未來的兩個想法是:

  1. 我們創造的未來會越來越取決於「個人獨特的需求」、「能力」和「抱負」,而不是任職的公司。
  2. 「獲取經驗」將取代薪酬和消費,成為未來重要的工作動機。

根據上面三項轉變,你要先下定決心聰明聚焦,成為跨領域的高手;接著是投入心力,釋放善意,成為創新的連結者,和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起豐富的人際網路;最後,打破”金錢/消費”為核心的傳統工作方式,建立起能滿足你的內心渴望,帶給你豐富體驗並激發熱情的工作方式。

 

我的心得感想

我覺得以上幾點當然是金玉良言,但是說來容易做來難。
我也知道要成為專家,但我就是沒天分怎麼辦?  我也知道要建立人脈,但我討厭social怎麼辦? 我也知道要跨領域,但是我現在工作都加班到9點,假日還要顧小孩怎麼辦?  作者說,還是只能多投資自己,多學習。

至於對工作的選擇跟第二專長的學習,推薦閱讀: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如何找到滿意的工作》

書中沒有提到的是,未來社會的階級化會更加明顯。作者認為不愛動腦、沒有企圖心的人無論出生何處都可能成為新貧階級。但新貧階級真的都是不願意動腦的人嗎? 當賺錢越來越困難,大家都需要第二專長的時候,家裡有些積蓄的人會比較有資源去投資下一個專長,而金字塔底層的人,如果教育水準較低,第一專長都不易培養了,何況是第二個?  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的結果,一般勞工的薪水肯定下滑,貧富差距也會因此拉大。  難怪未來的人會焦慮又不快樂,上班要改追求工作體驗而不是高薪了…

 

 

 

 

 

 

 

The Shift: How the Future of Work is Already Here
作者: Lynda Gratton(官網連結)  譯者:齊若蘭
出版社:天下文化 @ 2012年05月31日 (英文初版於2012/5/12)
 ISBN:9789862169469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幫小編按個讚,也歡迎大家留言發問喔!:)

不錯過心理學的實用好文

美樂蒂愛學習

MeeType

Melody Liao